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古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錢財的?都有哪些方式

歷史上古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錢財的?都有哪些方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錢財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華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涌現出了無數的文化、藝術成就,它們都是中華民族寶庫中的瑰寶,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我國的貨幣發展史就是中華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國是世界歷史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我國的貨幣發展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也就是說,早在四五千年之前我國就有人使用貨幣了。衆所周知,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自古時候起,人們就有存錢的習慣了。然而在古代沒有銀行可以幫助人們安全存錢,那麼古人是怎麼藏錢的呢?實際上,古人的藏錢方法還真不少。

一、撲滿

在許多現代人家中,估計都有一種存錢物件,叫做存錢罐。在古代也有這樣一種類似存錢罐的小型存錢物件叫做撲滿。撲滿,就是一種用陶土製成的單孔容器,這種容器或呈圓形或呈方形,但相同的是,它們的頂部都會開一個用於投幣的小小的狹窄的口,這和現在的存錢罐很像。不同的是,有的撲滿的腹部會有一個凸起的圓環用來繫上繩子懸掛在房樑上。“撲滿”之所以叫撲滿,是因爲“滿則撲之”,等撲滿裝滿了就將其打碎取出銀錢。

歷史上古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錢財的?都有哪些方式

撲滿這種存錢罐很早就出現了,撲滿爲人們使用的時間也很長。早在秦漢時期,史書上就有對撲滿的記載,而它真正的流行是在漢唐時期。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曾寫道:“又時出金帛作生計。日有贏餘,輒投撲滿。”由此可見,到了清朝,撲滿依然是民間常用的儲蓄物件。現代的儲蓄罐也有撲滿的影子,只是儲蓄罐的形狀更加豐富多樣,而且不作爲主要的儲蓄方式。

二、埋在地下的錢壇

除去撲滿這種小型存錢物件,古代還有一種大型存錢物件叫做錢壇。人們將富餘的珠寶和錢財放進錢壇裏,然後將錢壇埋進自家地下,並對它進行一定的僞裝。關於錢罈子的掩埋方法也是頗爲講究,有一種方法叫做"多層掩埋法",顧名思義,就是先把裝有較多錢財的錢壇埋進較深的地下,在其上方覆蓋一層土進行僞裝,然後再把裝着少量錢財的錢壇放在淺層的土裏進行掩埋,起到一種僞裝的作用。這樣一來,即便是錢罈子被盜取了,也只是竊取了較少的錢財,損失相對較小。

三、錢窖

歷史上古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錢財的?都有哪些方式 第2張

一般的平民家庭存錢用撲滿和錢壇基本就可以解決了,可如果家財萬貫,金銀成堆,那該如何解決存錢的問題呢?古人想了一種辦法,那就是建錢窖。通常意義上,我們所瞭解的窖是收藏東西的地洞,這些窖大多用於儲藏糧食蔬菜一類的食物;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用於躲避戰亂的地窖,而錢窖卻是鮮爲人知。古代的富人家從地窖中取得靈感,因此深挖地窖用於存放萬貫家財。

四、將錢存放在牆裏

古人除了將錢放撲滿、錢壇、錢窖裏,還有另外一個存錢的地方,那就是把錢放在牆裏。最簡單的藏法,是把錢藏在牆板的暗格內,不僅可以防止小偷盜取,還能方便取用,比藏在撲滿和錢壇裏都便捷。另一種方法就是把牆的厚度擴大,然後將錢藏在牆壁的空格之間,這樣藏錢相對前一種辦法更安全,但是卻難以取用,在剛需的時候還要把牆砸了才能將錢取出來。

很早之前,《漢書》中就記載了一個跟牆壁藏東西有關的故事。這個故事叫做“孔壁遺文”,說的是漢武帝時期,魯恭王在擴建宮室時,下令將鄰近的孔家老宅拆除,卻無意中發現了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的後人藏於牆壁之中的諸如《春秋》、《尚書》等儒家典籍,孔子的一些思想才得以流傳下來。由此可見,古人用牆壁藏東西的傳統早已存在。

歷史上古人是如何保護自己的錢財的?都有哪些方式 第3張

關於古人存錢,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逸聞趣事,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相傳有個人叫張三,他將自己攢了許久的錢放在箱子裏埋在屋后角,即便這樣他還是不放心,於是找來一塊木板插在藏錢的地方,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這七個字。後人多用這個詞來形容一些欲蓋彌彰的事。

關於古人藏錢的辦法以上說的還只是冰山一角,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出了許多稀奇古怪的藏錢辦法,來保護自己的家庭財產和辛苦的結晶。如將錢藏在房樑上,東坡先生在黃州時就曾將自己的俸祿分好藏在房樑上,然後每天取用一份。此外,還有人把錢藏在地板的夾縫裏,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的。爲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古人可謂是煞費苦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