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都有哪些方式?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都有哪些方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本站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人沐浴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現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洗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特別是在南方,人們幾乎每天都會洗澡,更甚者還會一天之內洗兩三次。並且,因爲地域差異,南北方在洗澡習慣上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洗澡對於人們來說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文化。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都有哪些方式?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中,洗澡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沐浴文化”,其中“沐浴”的概念隨着時代的變遷,其文化內涵和種種表象特徵都在逐漸演變。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在沒有沐浴露和香皂的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

關於洗澡的釋義,古代和我們如今不同的是,古人分得非常細緻,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有提到:“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其中的“濯”、“灑”就是洗的意思,從這句話也可以看出,古代的“洗澡”和我們現在理解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一樣,要將“沐”、“浴”、“洗 ”、“澡”四個字的解釋合起來,纔是完全意義上的今天的“洗澡”,但是,發展到後面,人們就將四個字的意思合成了兩個字,即沐浴。

而且,對於沐浴這件事,古人不僅很喜歡也常常以此爲樂。講衛生的同時他們還對其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在《禮記·內則》中就記錄了洗澡的一些相關規定:“五日則湯請浴,三日具沐”。在先秦時期,這些規定讓富裕人家養成了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沐浴的生活習慣。包括秦始皇嬴政在統一中國,建立了秦朝後,當時他聽說陝西臨潼縣驪山有溫泉,在咸陽建都以後,便命人在驪山修建殿宇,砌石成池,賜名“驪山湯”,此地便成爲了嬴政常常來沐浴的地方,以溫泉水泡澡也成了其放鬆的方式。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都有哪些方式? 第2張

古人對於沐浴也非常的重視,甚至把沐浴提升到了很高的一個層面,例如:到了漢代,“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被統治者繼續推行,甚至爲此專門爲官員們安排了洗澡的假期,據文獻《漢宮儀》中就有記載,漢朝皇帝每五日便給官員放假一天讓他們回家去洗澡浣衣,這個假期最後正式以“休沐”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來,成爲了漢朝的法定假日。這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以沐浴爲理由而制定的假日。

剛剛說的一些沐浴事例大多都是關於上層階級的,那麼,在古代,平民百姓們又是如何對待沐浴這件事的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關於沐浴的發展,到了市民經濟發達的宋代已經有了較高的發展,公共的沐浴設施開始普及,在宋代時就出現了公共澡堂。我們在《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北宋都城開封的市井熱鬧場景中就可以看到公共澡堂設施,那時的公共澡堂被稱爲“浴肆”或“香水塘”,幾乎遍佈整個開封城內外,除了繁華的京都,其他各地的城鎮裏,也有着各種各樣的公共澡堂,浴堂裏的浴池是由大塊石磚砌成的,並且加熱區域與洗浴區域徹底地分開,竈火間放着大水鍋與火竈,水鍋上方的隔牆上開有管道,通向浴池,有專門的人負責看管燒水,再通過隔牆中的管道傾入浴池之內,以供人洗浴。在當時去澡堂泡澡已成爲人們日常的一種放鬆形式。

那麼,在沒有香皂和沐浴露的古代,人們在洗澡時所使用的又是什麼呢?據相關資料記載,有一種植物叫皂莢,古人發現了皂莢有清潔去污,潤滑爽利的效用後,便大量地採集,將其曬乾後磨成沫狀用來洗澡和洗衣服。還有另一種植物叫做肥珠子,是無患子的別名,因其果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得名。

在古代人們是如何洗澡的?都有哪些方式? 第3張

在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有記載,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便把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麪、拌和搓成丸,在洗浴時使用。不得不說,儘管古時的生產技術落後,但是古人的智慧讓他們會利用皁夾等天然材料製作成類似於今天香皂的東西,如此純天然,無添加的物質,不僅有清潔的作用還對人體健康有着很大的好處。

看到這,相信大家對於古時人們的沐浴形式也有了一些瞭解,正如在開頭所說的,沐浴對於人們來說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門藝術,一種文化。我們在探究關於古時人們沐浴的相關內容時,也會發現,沐浴不僅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關,與那個時代的文化,政治也有着一定聯繫,人們沐浴方式的改變和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同樣反映着時代的變遷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