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琴作爲古代文士必修之器,它又是如何居“四藝”之首?

古琴作爲古代文士必修之器,它又是如何居“四藝”之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琴棋書畫”,即指彈琴,下棋,書法,繪畫,皆爲舊時文人風雅之事。唐人何延之雲:“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蘭亭記》)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拔樂器之一,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爲哲學性的藝術或藝術性的哲學。古琴居“四藝”之首,是古代文士必修之器。也是孔子辦學“六藝”之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古琴本身就充滿着傳奇的象徵色彩。比如:琴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爲孤形,代表着天;琴底爲方形,代表着地;又爲“天圓地方”之說。古琴有十三徽,代表着一年有12個月和閏月。古琴最初爲五絃,象徵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爲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在此基礎上增添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紂時,爲了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絃琴”。

古琴作爲古代文士必修之器,它又是如何居“四藝”之首?

琴鶴:謂以琴鶴相隨。比喻爲官清廉。宋代蘇軾《題李伯時畫趙景仁琴鶴圖》之一:“清獻先生無一錢,故應琴鶴是家傳。”

琴心劍膽:即琴和劍。古代文士常以隨身之物。琴心,撫琴怡心;劍膽,倚劍仗膽。喻剛柔相濟,儒雅任俠。南朝梁元帝《法寶聯璧序》:“箴與琴劍,銘自盤盂。”元代吳萊《寄董與幾》詩:“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

琴,今稱古琴,或七絃琴。古琴的製作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證的文字記載,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譽爲“中國古代四大名琴”。現在,這名揚四海的“四大名琴”雖已成爲歷史陳跡,但對後世的影響是極大的。

1、號鍾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質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春秋時期的俞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號鍾傳到齊國的賢明君主齊桓公手中。齊桓公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對號鍾尤爲珍愛。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

2、繞樑

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琴以繞樑命名,足見此琴音色之特點,必然是餘音不斷。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唐人杜佑《通典•樂典》:“宋孝武大明中,吳興沈懷遠被徙廣州,造繞樑。其器與箜篌相似。懷遠亡,其器亦絕。”

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爲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古琴作爲古代文士必修之器,它又是如何居“四藝”之首? 第2張

3、綠綺

綠綺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樑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樑王極爲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李羣玉《戲贈魏十四》詩:“蘭浦秋來煙雨深,幾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衆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衆,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爲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爲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從此,司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傳爲千古佳話。

4、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133-192)親手製作的一張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爲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音質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揚名四海。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爲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命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着蔡邕製造的這張焦尾琴。

西晉傅玄《琴賦序》:“齊桓公有鳴琴曰號鍾,楚莊有鳴琴曰繞樑,中世司馬相如有綠綺,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唐代李白《聽蜀僧彈琴》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峯。”號鍾、繞樑、綠綺、焦尾,因主人不同,而命運各異。如鐘聲激盪的號鍾曾爲俞伯牙覓得知音,最終成爲齊桓公的愛物;如孤雁長鳴、餘音不絕的繞樑像美女一樣無辜,它因迷得楚莊王不理朝政,最後落得個被捶爲數段的下場;綠綺最浪漫多情,它曾伴着司馬相如向卓文君示愛,促成一段千古佳話;最悲壯也最幸運的是焦尾,當它作爲一截桐木在烈火中哭泣尖叫,即將爆裂的時候,恰被正亡命江湖的蔡邕發現,蔡邕於烈火中搶出,重新賦它以琴體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