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宰相的職能是什麼?爲什麼能讓皇帝畏懼呢?

宰相的職能是什麼?爲什麼能讓皇帝畏懼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宰相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是什麼樣的官職能讓朱元璋、康熙這樣的皇帝畏懼?這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官職—宰相,大家會說明清不是沒宰相了,不過人們經常稱殿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爲宰相,這到底對不對,那麼宰相又爲什麼讓皇帝畏懼呢?

宰相的職能,主要是輔佐皇帝處理日常事務的,在我們的印象裏皇帝權力最大,皇帝誰都不怕,其實不是這樣的。秦漢時期的宰相是和皇帝分庭抗禮的,宰相的權勢是極大的。秦漢的宰相,應該說是丞相和相國(邦),他們有一項權力—開府,這是當時高級官員的一項特殊權力,高層官員正是依靠這項權利限制皇權,讓皇帝畏懼。

開府指高級官員可以建立府屬並自選僚屬,選拔僚屬有個專門的名詞叫闢。我們常說兩漢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其實少說了徵辟,徵是皇帝直接徵召的官員,闢是具有開府資格官員招募的僚屬。像東方朔他就是徵,是皇帝選拔的,楊修他就是闢,是丞相選拔的官員。這些僚屬直接聽命於所聘之人,這樣丞相就有了自己的班底,權勢不容小覷。我們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細節,荀彧是不怎麼隨曹操出征的,他主要是在後方,荀彧的官職是尚書令,是內朝的官員,屬於皇帝這邊的,這也是他反對曹操封國公的重要原因。

宰相的職能是什麼?爲什麼能讓皇帝畏懼呢?

宰相除了可以開府以外,還有就是處理日常政務。秦漢時期的皇帝可不直接處理日常政務,事情都是丞相處理的,皇帝沒有丞相知道事情快,有什麼大事,是先報告給丞相,丞相再報告給皇帝。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丞相有欺上瞞下的機會。另外這樣丞相的威望就樹立起來了,皇帝勤政倒還好說,如果是秦二世那種的,大權也就旁落了,而這在當時並不是丞相侵權,而是皇帝自己放權。

正是因爲丞相權力太大,歷朝歷代不斷在縮減宰相的權力,漢武帝設置內朝分割丞相的權力,甚至在駕崩前設置顧命大臣時把丞相剔除出去,而讓御史大夫桑弘羊當了顧命大臣,分化了外朝。東漢末年丞相權力得以恢復,代表人物就是曹操和諸葛亮,不過二人死後,丞相權力立馬被奪回, 丞相這一官職也成了歷史名詞。兩晉南北朝時期就是羣相制度了,當然還是有區別的,世家大族把握朝政,宰相依然威脅皇權。隋唐穩定後,宰相制度也是來回調整,本來的宰相是三省長官,後來因爲庶族地主崛起,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逐漸成了宰相,本來是低級官員加銜參政,後來變成了宰相,兩宋沿襲了這一規定。元朝的中書省長官又成丞相了,這是學南宋的,南宋末年的宰相是左右丞相,很難想象一千多年後的宰相竟然回到了秦和漢初的時候。元朝的宰相是專權的,元朝皇帝忙於爭奪皇位,也沒工夫管別的事,大事都是丞相的。

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對於元朝的這一制度很不滿,他的意識裏皇帝就應該說一不二,還有大臣敢反駁皇帝,簡直大逆不道。丞相胡惟庸也因爲朋黨被皇帝找理由殺了,丞相制度廢除了。這裏就是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的,說我國以後沒有了丞相制度。那有人會說丞相和宰相還是有點區別的,沒丞相是不是有宰相,所以很多影視劇就把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和清朝的軍機大臣成爲宰相,90年代的大陸風靡了一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裏面就是設定劉墉的官職是大學士,但人們稱之爲宰相。

宰相的職能是什麼?爲什麼能讓皇帝畏懼呢? 第2張

這裏我們要搞清楚一點的,西漢將丞相改成了司徒,人們就認爲司徒是宰相,後來從魏晉開始,宰相是中書令、侍中、尚書令這些人,唐朝以後宰相必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了南宋末年宰相又恢復成了丞相。我們要注意的是這些官職被我們稱之爲宰相,是有條件的,就是他們都是外朝的官員,而且是法定的行政首腦。明朝的法定行政首腦是六部尚書,清朝是內閣大學士。歷史上大學士是宰相的主要是宋朝,不過那是加銜,首相加昭文館大學士,次相加集賢院大學士,宰相出京加觀文殿大學士,這是宰相的兼職,不是他的主要官職。

明朝的大學士和宋朝的有什麼區別呢?明朝大學士法定官階是正五品,六部尚書是正二品,大學士是朱元璋仿照宋朝設置的,可是味道變了。宋朝的殿閣大學士都是二品的官員,即使是翰林學士也是三品,都是紫衣高官,而且是宰相的加銜,很尊貴的。朱元璋設的不是讓這些人當宰相的,是當他祕書的,就是幫他給奏摺分分類,劃劃重點,讓皇帝知道輕重緩急。明成祖朱棣開始提高這些人的待遇,給了他們尚書銜,後來還有三公、三師的頭銜,這樣大學士成了一品官,地位是上去了,可是沒有賦予他們宰相的權力。雖然後來又有了內閣首輔,次輔的稱呼,但他們和前朝的宰相比差別大了去了。

前朝的宰相是由封駁權的,認爲皇帝處理得不對,可以不擬旨。有人會說那皇帝自己不會寫嗎,皇帝可以自己寫,不過未經宰相們同意的聖旨,下達後反對的官員會很多,皇帝也就成了昏君的代表。宰相和皇帝其實是合作關係,類似於今天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唐中宗就自己任命了很多官,這些官沒有經過中書門下,被人成爲斜封官,很受人輕視。明朝大學士的權力是票擬權,就是看完奏摺寫個意見讓皇帝批示,這性質完全不一樣了。之前是皇帝和宰相們討論後才擬旨,不對的地方還要修改,現在倒成了皇帝決定對不對了,這限制權就沒有了。明朝只有張居正當內閣首輔的時候敢對六部頤指氣使,那是當皇帝老師都成了皇帝的噩夢,皇帝都害怕,六部大臣敢怒不敢言,不過當時人人都是不服氣的。

剛提到了明朝的大學士不行,而清朝的大學士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首腦,他們能不能稱爲宰相。在清朝民間的確有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的說法。其實很多人是因爲不懂而這樣說的。清朝大學士就像漢武帝設置了大將軍大司馬之後的丞相,有名無實,皇帝有啥事壓根就不找你,天下大事直接給內朝的官員。清朝也是這樣,開始的時候處理大事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設置了南書房,雍正設置了軍機處,這些都跟內閣沒關係。清朝內閣的權力主要是發聖旨,這可不是大家日常見的,這是大事的聖旨,比如皇帝登基,立皇后、太子之類的,日常事務不發聖旨發廷寄,廷寄歸軍機處管。清朝皇帝拋棄內閣也是有原因的,明朝皇帝是在前三殿活動的,內閣離得近。清朝皇帝就搬到乾清門後面了,這下內閣就遠了,一遠做事就不機密了。明清皇帝搞特務統治,不喜歡不保密的部門。

宰相的職能是什麼?爲什麼能讓皇帝畏懼呢? 第3張

清朝內閣大學士不是宰相,軍機大臣更不是。軍機大臣就是跪受筆錄而已,完全不能發表意見,就是一個機要祕書,怎麼能算宰相呢。 明清兩代之所以他不設宰相,是因爲宰相權勢太大,對皇權威脅很大。歷史上廢立皇帝的宰相太多,這些人都成了權臣的代名詞,誰要是被人說成行伊(尹)霍(光)故事,那就倒黴了。北宋富弼當年就是被夏竦將信中的伊周改成了伊霍,而輿論譁然,不得不自請降職出宮。周公是因爲儒家把他捧成了元聖,沒人敢說他的不是,其實他和伊尹、霍光在皇帝的心裏是一樣的。

宰相制度是對於皇帝是一種束縛,但是對於國家而言是有利的。它可以有效地限制皇帝的權力,避免皇權過大出現危害國家的事。不過這你要用,你想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給遼的時候,如果宰相們動用了宰相的權力那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明朝萬曆年間皇帝幾十年不上朝,國家官員少了一半多,如果有宰相,至少五品以下的官員不會缺位,國家的基層不會亂。清朝如果有宰相,也不會出現慈禧的專權。宰相制度的消亡也是和歷史發展有關的。

中國是從貴族政治過渡到官僚政治的,從大臣和皇帝共同處理國家,到大臣聽命於皇帝。隋唐時期庶族地主開始衝擊貴族政治,五代十國軍閥們又把世家大族給毀了,貴族形不成對氣候了。兩宋時期雖然有恩蔭制度,不過除了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一家三代宰相外,很少世家出現了。宋朝官爵也不許世襲,明朝是不給大臣封爵,大臣只有勳,最高上柱國,除了和朱元璋打天下,朱棣造反的以外其他人都沒有爵位,清朝本來不給漢人官爵,張廷玉是第一個,清末曾國藩、李鴻章這些是因爲軍功,純靠行政業績像封爵那是不可能的,清朝二百多年就張廷玉一個人是靠行政業績封爵,不可複製的。

南宋開始因爲理學的盛行,皇帝的權威被不斷加強,皇帝逐漸萌發了獨尊的念頭。明清更是付諸實施,明清的皇帝已經形成了自己說出的話,做出的決定不許任何人反駁。宰相制度無疑是皇帝們不想不願看到的,宰相雖說是臣下,可是因爲法理上給他的權力,使他可以不懼皇帝,皇帝在宰相面前不能爲所欲爲。朱元璋看似很強悍,他殺胡惟庸也是看到了胡惟庸身邊已經有一個團隊了,自己不是那麼好指揮了。清朝還是繼承了明朝的制度,像鰲拜那樣的就已經具備了宰相的權勢,可那不是法理上的,如果康熙學前人設置宰相,那他想處置鰲拜就沒那麼容易了。

電視劇裏往往覺得官居一品就是宰相了,其實古代官居一品不是宰相的很多,唐朝的宰相才三品,一品都是榮封,都是當了好多年宰相的人。明朝的大學士和清朝的軍機大臣,其實是皇帝的祕書,類似於前朝的翰林學士,稱呼他們爲宰相,也不過是種敬稱,他們的權勢離宰相還遠得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