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古代處決死囚時,選擇在秋後行刑有什麼用意?

在古代處決死囚時,選擇在秋後行刑有什麼用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處決死囚時,選擇在秋後行刑有什麼用意?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禮記·月令》記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中將這個含義上升到理論高度,“王者配天,謂其道。天有四時,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時,通類也。天人所同有也。慶爲春,賞爲夏,罰爲秋,刑爲冬。”春夏應該行賞,秋冬纔可行刑,此即後來所說的“秋後問斬”。

在古代處決死囚時,選擇在秋後行刑有什麼用意?

人們常常會在電視劇中,見到這樣子的情節:罪犯犯了死罪,被判處死刑,但並沒有立刻執行死刑,往往是到秋後問斬。假如一個人春季就被判死刑,也要到秋後問斬,那不是讓罪犯多活了半年?爲何一定要到立秋後,而不是別的日子呢?秋後問斬古代歷史真正存在嗎?還是電視連續劇裏邊虛構的?

實際上,秋後問斬是真正存在的,也有很大的注意事項。依據學者考察和參考文獻記錄,自漢代開始,死刑犯的實行日期都會在冬秋這兩個時節實行。秦代的那時候是尊法家學派的,推崇依法治國。但西漢逐漸推崇儒學,適逢是漢武帝時期,曾特地下詔全國各地徵求好的治國戰略。

在古代處決死囚時,選擇在秋後行刑有什麼用意? 第2張

這其中就會有儒家代表重臣諫書漢武帝劉徹,提議罪犯立秋後處決葉落歸根,並不會逆天道,之後漸漸地就影響到後人,各個朝代都沿用這類方式。

因爲科技人文的滯後和嚴重的迷信思想,古人不可以合理詮釋大自然的一些問題,覺得災難、疫情、瑞祥、豐年基本都是上蒼賞賜的,因此人們的一切個人行爲都需要遵循天意,適應天時地利,否則的話就會遭受上蒼的懲罰。

皇上是君王,是上蒼的大兒子,也理應順天意而行,所以不僅僅設官、立制要與天意相符,刑殺、寬恕也不可以與天意相違背。

因此古人便把死刑執行的日期放到冬秋時節,由於春夏草木枝繁葉茂生機盎然,人雖非草木,但亦屬大自然的一部分,其生死輪迴應合於自然,而秋季草枯枝落,處決囚犯才合天地蕭殺之時。

在古代處決死囚時,選擇在秋後行刑有什麼用意? 第3張

有關秋後問斬,也有一種說法,往往挑選冬秋二季推行,主要是爲了能以儆效尤。由於我國古代以農牧業爲主,古人生活作息和思想都是與農作經濟息息相關的。上半年老百姓都需要忙農事,閒暇時間少,都沒有閒工夫看斬首,秋季收穫農作物後大家都沒什麼事做了,這樣就讓老百姓集中化觀看斬首,起到了警告意義。

正如統治者期望的那般,或許是看見人頭落地內心十分解恨,每到斬首,老百姓都蜂擁而至地跑去看,相互配合衙門示衆。在古裝電視劇中,一大堆人看熱鬧斬首,堵着水泄不通,都是經常出現的情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