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是什麼?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是什麼?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丞相和宰相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提起古代丞相,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權傾朝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再往深處可能就會想到“甘羅十二拜相”,然後再感嘆一番甘羅能以十二歲之齡官居一品。但其實這裏有一個誤區,甘羅十二歲並不是被拜爲丞相而是宰相。而宰相只是一個職官的代稱並不具有直接的權利,甚至在當時,絕大部分士大夫都能被稱爲“宰相”。那歷史上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呢,兩者又是否能劃上等號。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是什麼?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

宰相,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泛指的職官稱號。宰是主宰,相是輔助之。史傳商代有伊尹爲相,周代周公爲太宰,皆爲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爲宰相。始皇之後,廢分封,設郡縣,廢諸侯,設官吏,皇帝不再通過宗法親緣關係進行統治,改爲任命官僚向全國發號施令,宰相制就在這一歷史條件下產生了。因此宰相只是輔導君主的大臣的一個統稱。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羣人。

而丞相則是宰相制度的具體稱謂,指一個具體的官職,起源於春秋戰國。歷史上秦惠王設置相邦,後來秦武王嬴政設置“左丞相”,“右丞相”,當時甘羅的父親就任職“左丞相”。此後丞相制一直延續,直至明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設立六閣,丞相這一職務才消失。

因此,丞相和宰相之間並不劃等號,宰相包括丞相,但是丞相併不能簡單的代表丞相。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是什麼?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第2張

宰相與丞相行使職能的不同

宰相是聯結君主制和官僚制的中心環節,參與國家重大事項的決策,總管軍、政、財等權力,“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因爲宰相併不單指一個人,在歷朝歷代中,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等等。甚至在明朝內閣建立,丞相這一官職被廢除之後,宰相制一直存在。在明朝時,宰相是內閣大學士,在清朝是軍機大臣,歷史上著名的奸臣和珅就曾擔任過該職務。而在清朝末期宰相又被稱爲總理。

丞相是三國以後最高的封建官職,有時又稱“大司徒”。諸葛亮就曾擔任過丞相。丞相的職責,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協助皇帝管理一切軍國大事,即所謂的“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一般的政務,由丞相就可以直接決定,並不需要皇帝進行再次的審批。皇帝有事則需要向丞相諮詢,而國家有重大事務,則需要皇帝與丞相一起商量,甚至對於皇帝的決定,丞相都有“一票否決權”。可見丞相權利之大。曹操就曾任丞相,大權獨攬,致使皇權旁落。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是什麼?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第3張

丞相制度的消亡

因爲丞相的職權過大,相權與皇權必然形成衝突。“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沒有哪個統治者能夠容忍自己的權利被其他人分享。因此爲了自己的封建統治地位,歷代皇帝開始逐漸削弱丞相的職權。漢成帝時,何武就以丞相事務過於繁重爲由建議皇帝建立“三公制”。至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設立“內廷制”。唐朝設立“三省制”,這些舉措都是爲了削弱丞相的權利。自此以後,丞相的權利逐漸被分散,再不復以前榮光。

至明初,僅設左,右丞相,導致丞相權利過大。左丞相胡惟庸大權獨攬;生殺廢黜大事,不報告朱元璋便徑直執行,甚至私扣各部門的奏章。爲此,明太祖朱元璋深惡痛絕,下詔“今我朝罷丞相”,並且強調“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此後至清朝覆滅,丞相這一官職不再出現。而皇帝的權利也逐步統一。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是什麼?丞相制度是如何消亡的? 第4張

儘管,丞相制隨着君主的忌憚而消失,但是宰相制並沒有消失。因爲宰相併不是具體的官職名稱,而且隨着朝代的更迭宰相的職務越發明確,宰相代指的職位也逐漸縮小範圍,並不不像之前一樣是文武百官的統稱。明清時期許多的官員雖無丞相之名,卻有宰相之實,例如清朝的索額圖,納蘭容若的父親納蘭明珠等等。

隨着封建王朝的沒落,不論是宰相還是丞相最終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裏,成了史書上濃厚的一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