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源的故居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革?有什麼建築特色?

魏源的故居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革?有什麼建築特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絜園,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原高郵知州魏源購建宅第。時至今日已有170餘年的歷史了。範圍東至公用巷道爲界,西至旗杆巷爲界,南至原長勝庵及王姓住房爲界,北至本宅後牆巷道爲界。

原佔地面積達4畝4分零一毫,摺合爲當今面積2900餘平米,原有各類房屋大小合計60餘間,總體由住宅、花園兩大部分組成。1935年開始至1853年,魏源寓此寫成《聖武記》、《海國圖志》等書,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等論斷,即是於此寫出。

魏源的故居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革?有什麼建築特色?

歷史沿革

絜園,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原高郵知州魏源購建宅第。時至今日已有170餘年的歷史了。範圍東至公用巷道爲界,西至旗杆巷爲界,南至原長勝庵及王姓住房爲界,北至本宅後牆巷道爲界。

原佔地面積達4畝4分零一毫,摺合爲當今面積2900餘平米,原有各類房屋大小合計60餘間,總體由住宅、花園兩大部分組成。住宅與花園幾乎各佔二分之一。北爲規整住宅部分,南爲精巧花園部分,佈局中原有“古徽堂”、“秋實軒”、“古藤書屋”諸景等。由於歷史年輪變更,今還剩少許殘破舊屋與散落的少許湖石假山,可見證當年勝景。

建築特色

魏源的故居經歷了哪些歷史變革?有什麼建築特色? 第2張

住宅部分:魏源故居大門朝東,在“文革”前磨磚大門樓依舊存在,對面置一字型照壁一座。當今門樓照壁殘破舊跡仍在。特別是比尋常人家寬闊許多、做工精細的磨磚大八字殘破門牆仍見證着當年魏氏府第門樓的非凡氣勢。

進入魏氏府第,歷史上原本平面佈局也有東、中、西三路並列。東路:首進朝東一順五間,中間爲大門堂,左右爲各兩間門房,門房西朝南朝北各接廂房一間,也就是說五間二廂格局,中間天井一方。南面廂房後檐外牆接花園內走廊。北面廂房後檐天井一方。朝西廚房二間,朝北連柴房一間,天井西南北向短巷一條,這就是第二進。

再後大天井一方,即是第三進朝南住房三間,後面北接東、西廂房各一間,小天井一方。即三間二廂。不過廂房在北,前後二天井,一大一小。中路:穿過大門樓西向天井過道,朝東有磨磚儀門一座,入門披檐式走廊朝西三間,對面朝東亦置對稱走廊三間。中間大天井一方。首進朝南正廳三楹,前置走廊,與左右走廊相接。

廳前走廊東西兩端各置角門一座,入內分別有小天井一方,朝南各置套房一間,也就是說一順五間,隔成明三暗五式。廳堂屏門後原有六扇隔扇,其後長形天井一方,朝南腰門一道,入內朝北披屋三間,稱之對照房,這是第二進,再後天井一大方,朝南住房五間二廂,亦是明三暗五式,這是第三進。最後還有空院一方。

西路:過中路大廳西廊朝西二門一道,走廊一廈、天井一方,朝南抱廈三間,當今抱廈朝南歇山尖上仍遺存當年“鯉魚跳龍門”等磚雕殘跡。室內還遺存部分木雕窗門隔扇。抱廈中間一間後檐小天井一方,左右兩間前亦有小天井一方。抱廈南原有兩翻軒式船廳三間,披屋一間及前空地、原屋花園部分。

花園部分:魏氏花園稱之“絜園”。原花園內以魚池坐中,池北朝南置花廳,四面臨虛,卵石鋪就曲徑環繞,西側臨荷池一方,四周綴以湖石,黃石假山,池中有石橋,西有石徑,南池邊置石桌、石凳。池東南隅置斗室、附房,西南隅築亭閣及竹林。

園內原植有許多花草樹木點綴其間。可惜在那個“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將歷史上原有的絜園景點、魚池、假山、亭閣花木等盡毀改作防空洞,當今園內尚存少許假山仍能引起人們對此園無限遐思。魏源住宅與園林幾經滄桑,在1917年轉賣給蔡氏,蔡氏後人蔡胡祥、蔡益齡、蔡益廣於1951年3月以當年幣值五千陸百萬元,相當於今日五百六十元賣給蘇北人民行政公置,後作爲揚州黨校,現爲居民住用。

人物及軼事

魏源:(1794-1875)清思想家、史學家。字默深,又字墨生、良圖。湖南邵陽人。清道光年間進士。曾任興化知縣、高郵知州、兩淮鹽運史海州分司運判等職,對興修水利、改革鹽政作出貢獻。著作有《古徽堂集》、《古徽堂詩稿》、《潔園文抄後集》及《海國圖志》、《四洲志》等,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據《江都縣誌》卷十三名績考記:“絜園,鄒陽魏明府源寓廬,在鈔關門內倉巷,有古徽堂、秋實軒、古藤書屋諸勝。道光間,合肥龔舍人自珍至揚州館園中,龔無靴假於魏,魏足大而龔小,一日客至,劇談大笑,龔跳案頭,舞蹈樂其,洎送客,靴竟不知所,之後覓得於帳頂,當雙靴飛去,龔不覺,客也未見,名士風流,至今傳爲佳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