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仁宗嘉慶帝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爲何更加動盪不安了?

清仁宗嘉慶帝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爲何更加動盪不安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仁宗嘉慶帝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一度更加動盪不安,阮光平死後,兒子阮光纘繼位,不僅與故廣南王的後裔阮福映發生內戰,還暗中支持中國廣東省一帶“洋盜”的活動,而嘉慶卻無力象乾隆時那樣耀武揚威,只得採取剋制優容態度,終於釀成嚴重問題。

“洋盜”事件從最初就有阮光纘支持的安南人蔘與,嘉慶深知此情,但只是說:內地人民出洋爲“匪”,還無法官爲禁止,何況外國人,怎麼值得爲這種事興師動衆去征討該國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仁宗嘉慶帝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爲何更加動盪不安了?

阮光纘與阮福映交戰後,都想討好清廷以讓清廷支持自己,阮光纘一改過去做法,把60多個“洋盜”解送到廣東;阮福映得知,也縛送“洋盜”到廣東正法。嘉慶對比,卻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態度,囑咐粵督吉慶,說安南兩派自相吞噬,與我國無關,不必過。

如果安南有人內投,自應妥爲安置,如果來我國請兵,則一定要據實奏聞。對一直向自己朝覲納貢的小國如此挑釁不理,如此內亂又公然表示不干涉,這在一向以“天朝”自居的清廷,實是少見的事。

嘉慶七年(1802年),阮福映擊敗阮光纘而登上國王寶座,遂遣使清朝,請求以“南越”爲國名。嘉慶對此類問題.倒是非常敏感,立即指令軍機處:以“南越”二字冊封,斷不可行。

因爲南越名,包羅甚廣,考查前史,如今的廣東、廣西地界,都包括在內。嘉慶認爲,阮福映即使領有整個安南,也不過是交恥故地,怎麼竟敢稱爲南越,他到底想要幹什麼?於是,嘉慶讓軍機處密飭廣東、廣西一帶海道邊關的地方官留心防備,以防阮福映圖謀不軌。

嘉慶八年(1803年),清朝改“安南國”爲“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爲“越南國王”。爲何國名叫“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五五三有一個簡短的說明:“先是,阮福映表請以‘南越’二字錫封。上諭大學士等曰:‘南越’之名,所包甚廣。考之前史,今廣東、廣西地亦在其內。

阮福映即有安南,亦不過交趾故地,何得遽稱‘南越’?該國先有越裳舊地,後有安南全壤。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爲‘越南’”。“越南”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仁宗嘉慶帝即位以後,安南的局勢爲何更加動盪不安了? 第2張

安南爲越南古名,安南這個名稱來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紀的中國秦朝開始成爲中國領土,至五代十國時吳權割據安南脫離南漢,逐漸獨立。此後越南長期作爲中國的藩屬國存在。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張輔率軍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獲全勝,消滅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權(即胡朝),得府州十五、人民三百十二萬。

1407年農曆六月,明朝消滅越南胡朝後,聲稱爲了迴應當地官吏耆老“原復古郡縣”的請求,便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國爲交趾布政使司,自此明朝成功收復安南,然而統治不利,安南人民獨立已久,視明朝爲侵略者,同時官吏昏暴,各地多有反抗,至明宣宗時,宣宗全面戰略收縮,楊士奇、楊榮等大臣乘機進言,宣宗決計罷兵,詔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軍八萬餘人北返,撤銷交趾布政使司。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3月,莫登庸遣使至鎮南關請降,將安南土地冊及戶籍獻於大明。

1540年十一月初三,莫登庸與大臣數十人自縛跪拜,入鎮南關嚮明朝官員納地請降,明朝將安南國(越南語:An Nam quốc)降爲安南都統使司(越南語:An NamĐôthống sứty)從屬國降爲屬地,改十三道爲十三宣撫司,各設宣撫、同知、副使、僉事,聽都統黜陟。自此至明亡,越南始終是作爲明朝版圖內一個行政自治單位的地位存在。

現如今的越南國在清朝嘉慶前稱安南國,是屬國,乾隆時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維祁與安南國王阮光平交戰(即安南之役),並作爲“十全武功”之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