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歷史上趙國臨陣換將的兩次戰役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後果

歷史上趙國臨陣換將的兩次戰役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後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趙國兩次“臨陣換將”,最終走向滅亡!,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衆所周知,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在戰國時期,樂毅曾率軍擊敗了齊國,奪取了齊國的70多座城池。雖然樂毅沒能攻下齊國的莒和即墨這兩座城池。但是,樂毅也沒有讓燕國丟失已經奪取的戰果。不過,燕惠王出於對樂毅的猜忌,選擇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不僅損兵折將,還喪失了辛苦佔領的齊國土地。而這,無疑是臨陣換將所導致的不利後果。對於筆者今天要說的趙國,歷史上則有兩次著名的臨陣換將案例。正是因爲這兩次臨陣換將,導致趙國走向了衰落,乃至於被秦國消滅。

一、長平之戰,用趙括替換廉頗

長平之戰,是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大軍發生的戰爭。長平之戰發生時間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至於這場戰役的導火索,則是因爲韓國上黨郡的歸屬問題。對於秦國來說,多次進攻韓國,切斷了上黨郡和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繫。不過,讓秦國想不到的是,自己唾手可得的上黨郡,卻被趙國不勞而獲了。於是,憤怒的秦昭襄王發動了長平之戰。

在長平之戰的初期,秦國數戰連勝,致使趙軍損失慘重,戰場上的局面對趙國極其不利。當然,在廉頗的堅守下,趙軍也不可能有被全部殲滅的風險。與此同時,趙孝成王趙王由於戰爭接連失利,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再加上廉頗固守不戰使趙國蒙羞,這導致趙孝成王對廉頗非常不滿。

歷史上趙國臨陣換將的兩次戰役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後果

秦昭襄王發現趙國固守不戰,自己不能消滅趙國主力,所以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散佈廉頗投降的謠言並揚言秦不怕廉頗,怕的是趙奢(曾大敗秦國)之子趙括。于于是,趙孝成王果然中計,他不聽虞卿和藺相如等的諫言,執意起用趙括代替廉頗,這無疑臨陣換將了。對於廉頗來說,是趙國久經沙場的老將,在趙國將士中具有較高的威望。現在,趙孝成王用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自然不利於趙國將士的團結。在取代廉頗後,趙括遵照趙孝成王的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得知趙括登場之後,秦昭襄王也臨陣換將。不過,秦國實際上是把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派上戰場。至於原先指揮秦軍的王齕,並沒有被調走,而是變成了白起的副手。從這一角度來看,秦昭襄王的臨陣換將,要比趙孝成王高明太多了。畢竟,秦昭襄王考慮到白起和王齕之間的兼容問題。而就趙孝成王來說,則對缺乏經驗的趙括過分信任,甚至將廉頗調回了邯鄲。

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暗中任命名將白起爲統帥,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也即讓趙國40多萬大軍全軍覆沒。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一統天下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換而言之,在長平之戰中,如果是趙國擊敗秦國的話,那麼,我們不排除趙國一統天下的可能。由此可見,趙孝成王臨陣換將的決定,對整個戰國曆史走向都造成了極爲深遠的影響。

二、秦滅趙之戰,用趙蔥、顏聚取代李牧

歷史上趙國臨陣換將的兩次戰役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後果 第2張

秦滅趙之戰,是指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至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在秦滅六國的戰爭中,秦國攻滅趙國(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戰役。在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後,趙國元氣大傷,逐漸衰落下去,而就秦國來說,雖然秦昭襄王去世了,不過,秦王嬴政在親政之後,卻開始了秦滅六國之戰。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秦國乘燕國、趙國交兵,趙國後方空虛之際,以王翦爲主將,分兵兩路攻趙,奪趙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役呈相持局面。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殺趙將扈輒。接着秦國揮軍北進,被趙國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在戰國末期,李牧作爲趙國最後的名將,無疑是秦國消滅乃至於一統天下的勁敵。一定程度上,李牧不死的話,秦國很難消滅趙國。

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雖然王翦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甚至還有秦國國力的優勢,不過,儘管如此,王翦卻還是無法擊敗李牧。由此可見,李牧的指揮能力已經超越了同時期的戰國名將了。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在秦始皇嬴政的命令下,王翦再一次率領大軍進攻趙國。此戰,秦國大軍不僅包圍了邯鄲,王翦還親率主力東出井陘。爲了能夠除掉李牧,王翦施反間計使趙王遷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爲將。對於趙王遷來說,在郭開等人的蠱惑下,臨陣換將,也即用趙蔥、顏聚取代了李牧。不久之後,趙王遷和郭開甚至冤殺了李牧,這要比臨陣換將更加危險了。

歷史上趙國臨陣換將的兩次戰役分別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後果 第3張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在李牧這位名將被殺後,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約今河北邢臺地區),趙蔥戰死,顏聚逃亡。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翦之子王賁滅代,俘虜公子嘉,趙國徹底滅亡。

綜上,在戰國這一歷史階段,趙國兩次臨陣換將,用相對一般的將領替換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從而在關鍵的戰役中吃到了敗仗。而這,自然是趙國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了。換而言之,趙國不是沒有一流的人才,反而因爲君主的猜忌、不信任等原因,導致趙國沒能充分發揮這些人才的能力,這和用人不疑的秦國形成了比較鮮明的對比。對此,你怎麼看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