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東吳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爲什麼在殺害關羽之後,呂蒙也突然死了?

沒有傳說、沒有陰謀,呂蒙就是病死了而已。

所謂的傳說,指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觀念:呂蒙由於背信棄義、偷襲盟友,所以遭受天譴;

至於陰謀論,即由於心虛理虧,孫權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暗地裏弄死呂蒙以緩解與劉備的關係

天譴自然是不存在的,權當一樂;陰謀論雖然目前很有市場,但可惜也並不合邏輯。這裏有個看似荒謬的概念:

東吳拿下荊州、除掉關羽,孫、劉聯盟纔會更加穩固,這是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

政治是務實而陰險的,江湖義氣只存在於小說。孫權背刺關羽,可以說是理直氣壯、無比英明,根本不存在心虛、背鍋之說。

孫劉聯盟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利益的訴求,涉及到政權生存的相互需要。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雙方的聯盟關係才最穩固?互相離不開對方的時候,即:若靠一家之力,絕對扛不住曹魏的情況下。如果有一方能夠憑藉一己之力硬鋼曹魏,那另一方也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很有可能淪爲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因此,站在東吳的視角上來看,一個相對弱小,卻又具備一戰之力、能對曹魏進行牽制的劉備,纔是自己最理想的盟友;兩弱抱團對抗一強,這種關係才最穩固。

那我們看看,在背刺關羽之前,雙方的實力走向態勢。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當初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的理由,史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江東、劉表多年對立,東吳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化所佔的荊州之地;面對北方的巨大壓迫,東吳必須藉助劉備集團的實力、在荊州的人望和號召力,來對曹操進行牽制。所以孫權才把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借”給了劉備。此時的局勢,自然是劉弱、孫強,雙方感情和睦、同仇敵愾。

而當劉備奪下蜀地後,其綜合實力已經呈現出與孫權分庭抗禮之勢,所以東吳立即上門要地;吃到嘴裏的肉,哪可能吐出來?雞賊的劉備想以“取涼還荊”的藉口來敷衍。

但孫權也不傻:你丫要是真的拿下涼州,到時胳膊比老子的大腿都粗,我巴結你都來不及,怎麼可能要地?

於是雙方劍拔弩張,一向斯文的魯肅差點跟關羽打起來。好在此時傳來曹操攻取漢中的消息,劉備爲了避免兩線作戰,識相的把長沙、桂陽讓給了孫權,雙方重歸舊好。

在接下來,劉備以法正爲謀主,傾益州之力,竟然硬生生從曹操手裏奪下了漢中,一掃多年來無法單獨戰勝曹魏的晦氣,不僅思想上神清氣爽,實力更是得到了暴增!所以劉備興奮得連頭銜的法理性也不管了,第一時間自封漢中王。

漢中、益州、大半荊州,此時的劉備集團,已經沿着隆中對的思路穩步前行;而東吳的擴張方向只有一個:北方,這難度顯然太大了。因此,此時孫、劉實力對比的天平,再度向劉備傾斜。

看到盟友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孫權的心裏其實是糾結的:“你都能單獨對抗曹操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了?”不過,劉備在漢中之戰畢竟佔據了主場之利,而且還傾盡了全力,姑且再觀察些時間。

但襄樊之戰就不一樣了。關羽以區區偏師,竟能取得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讓曹操考慮遷都避其鋒芒的輝煌戰果。如果按這種局面發展下去,劉備師出漢中、拿下關中隴右,將完全具備與曹操單獨抗衡的實力;屆時關羽依仗佔據長江、漢水之利,順流東下吞併江東,搞不好天下將變成南北分庭抗禮之勢。

因此,當關羽在相反奮戰之時,也正是孫權的焦慮感最強烈之際。這個時候,劉備或者關羽的態度,就顯得尤爲關鍵。

但要命的是,就歷史記載來看,劉備集團從未體現出對盟友的絲毫尊重,也沒有根據對方的心態變化進行過哪怕一絲的安撫。至於關羽是怎麼羞辱孫權和東吳的,正史和演義差不多,這裏就不再贅述。

因此,即使冷靜、斯文如魯肅,也對關於這位暴躁老哥心懷不滿。比如當初他對呂蒙心懷輕視,但當對方提出“今東西雖爲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並且“爲肅畫五策”後,魯肅立即主動與其結交,深深歎服。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第2張

因此,但看到劉備集團高歌猛進、自己面對曹操屢屢受挫時,東吳上下向蜀漢開戰的計劃已經提上日程;但若關羽平日裏主動與盟友交好,甚至可以向劉備請示適當讓利,那麼,也許孫權也許不會採取背刺這麼激進的措施。

可惜的是,此時蜀漢的鴿派諸葛亮遠在成都,東吳的文明人魯肅也已去世,暴躁老哥關羽甚至在樊城大捷後幹出了強取東吳湘關糧草的霸道舉動,孫權如果再不有所動作的話,估計隊伍也沒法帶了。

但要從下游攻擊荊州,理論上並不輕鬆,何況關羽確實是一名帶兵打仗很有一套的虎將。這時的呂蒙,無疑解決了孫權的燃眉之急。

呂蒙膽子大,15歲時就從軍殺人;爲人霸氣、有魄力,被小吏侮辱,就敢拔刀雪恥;進取心強,討伐黃祖時,他親手砍掉對方大將陳就的腦袋;極富謀略,跟着孫權在濡須口時,“數進奇計”,讓曹操非常彆扭。

最關鍵的是,呂蒙能夠深刻領會孫權對關羽的擔憂,他急領導之所急、想領導之所想,不僅提出了具體操作方案,堅定了東吳上下動手的決心,還親自帶兵出馬,乾脆利落的幹掉了一代虎將關羽、兵不血刃拿下荊州。若說呂蒙是一代名將,一點都不誇張。

至於說孫權害怕劉備復仇、所以拿呂蒙當替罪羊,那也太小看三國的政治家了。孫權奪荊州,就是爲了削弱劉備,維持兩弱抱團的局勢,這是東吳生存的前提;同時,曹魏是對此也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打擊了劉備的囂張氣焰、解除了襄陽之憂,何況還閹割了蜀漢單挑曹魏的能耐。

因此,孫權的心裏一點都不虛。最理想的結果:劉備鑑於曹魏強大實力的威脅,吞下這個苦果,忍氣吞聲繼續與自己合作;

退而求其次,劉備迫於內外壓力必須找東吳討回場子,那也不怕:首先,自己不一定輸;其次,就算自己落敗,曹魏也不會坐視劉備崛起,必定會動真格的抄他的後路,對此劉備不會不好好斟酌。

殺掉呂蒙求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雙方都不是小孩子,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尊重只會源於實力。歷史上那麼多戰爭,哪次是通過自斷雙臂實現和平的(也許宋高宗是例外)?孫權今後還要對抗曹魏,如果殺掉呂蒙這位大功臣,讓將士寒了心,以後誰還會賣命?

每當一提起東吳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第3張

爲什麼在殺害關羽之後,呂蒙也突然死了?

沒有傳說、沒有陰謀,呂蒙就是病死了而已。

所謂的傳說,指的是《三國演義》中的觀念:呂蒙由於背信棄義、偷襲盟友,所以遭受天譴;

至於陰謀論,即由於心虛理虧,孫權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暗地裏弄死呂蒙以緩解與劉備的關係。

天譴自然是不存在的,權當一樂;陰謀論雖然目前很有市場,但可惜也並不合邏輯。這裏有個看似荒謬的概念:

東吳拿下荊州、除掉關羽,孫、劉聯盟纔會更加穩固,這是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

政治是務實而陰險的,江湖義氣只存在於小說。孫權背刺關羽,可以說是理直氣壯、無比英明,根本不存在心虛、背鍋之說。

孫劉聯盟的理論基礎是什麼?利益的訴求,涉及到政權生存的相互需要。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雙方的聯盟關係才最穩固?互相離不開對方的時候,即:若靠一家之力,絕對扛不住曹魏的情況下。如果有一方能夠憑藉一己之力硬鋼曹魏,那另一方也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很有可能淪爲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因此,站在東吳的視角上來看,一個相對弱小,卻又具備一戰之力、能對曹魏進行牽制的劉備,纔是自己最理想的盟友;兩弱抱團對抗一強,這種關係才最穩固。

那我們看看,在背刺關羽之前,雙方的實力走向態勢。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第4張

當初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的理由,史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江東、劉表多年對立,東吳不可能在短期內消化所佔的荊州之地;面對北方的巨大壓迫,東吳必須藉助劉備集團的實力、在荊州的人望和號召力,來對曹操進行牽制。所以孫權才把江夏郡和大部分南郡“借”給了劉備。此時的局勢,自然是劉弱、孫強,雙方感情和睦、同仇敵愾。

而當劉備奪下蜀地後,其綜合實力已經呈現出與孫權分庭抗禮之勢,所以東吳立即上門要地;吃到嘴裏的肉,哪可能吐出來?雞賊的劉備想以“取涼還荊”的藉口來敷衍。

但孫權也不傻:你丫要是真的拿下涼州,到時胳膊比老子的大腿都粗,我巴結你都來不及,怎麼可能要地?

於是雙方劍拔弩張,一向斯文的魯肅差點跟關羽打起來。好在此時傳來曹操攻取漢中的消息,劉備爲了避免兩線作戰,識相的把長沙、桂陽讓給了孫權,雙方重歸舊好。

在接下來,劉備以法正爲謀主,傾益州之力,竟然硬生生從曹操手裏奪下了漢中,一掃多年來無法單獨戰勝曹魏的晦氣,不僅思想上神清氣爽,實力更是得到了暴增!所以劉備興奮得連頭銜的法理性也不管了,第一時間自封漢中王。

漢中、益州、大半荊州,此時的劉備集團,已經沿着隆中對的思路穩步前行;而東吳的擴張方向只有一個:北方,這難度顯然太大了。因此,此時孫、劉實力對比的天平,再度向劉備傾斜。

看到盟友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孫權的心裏其實是糾結的:“你都能單獨對抗曹操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了?”不過,劉備在漢中之戰畢竟佔據了主場之利,而且還傾盡了全力,姑且再觀察些時間。

但襄樊之戰就不一樣了。關羽以區區偏師,竟能取得水淹七軍、威震華夏、讓曹操考慮遷都避其鋒芒的輝煌戰果。如果按這種局面發展下去,劉備師出漢中、拿下關中隴右,將完全具備與曹操單獨抗衡的實力;屆時關羽依仗佔據長江、漢水之利,順流東下吞併江東,搞不好天下將變成南北分庭抗禮之勢。

因此,當關羽在相反奮戰之時,也正是孫權的焦慮感最強烈之際。這個時候,劉備或者關羽的態度,就顯得尤爲關鍵。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第5張

但要命的是,就歷史記載來看,劉備集團從未體現出對盟友的絲毫尊重,也沒有根據對方的心態變化進行過哪怕一絲的安撫。至於關羽是怎麼羞辱孫權和東吳的,正史和演義差不多,這裏就不再贅述。

因此,即使冷靜、斯文如魯肅,也對關於這位暴躁老哥心懷不滿。比如當初他對呂蒙心懷輕視,但當對方提出“今東西雖爲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並且“爲肅畫五策”後,魯肅立即主動與其結交,深深歎服。

因此,但看到劉備集團高歌猛進、自己面對曹操屢屢受挫時,東吳上下向蜀漢開戰的計劃已經提上日程;但若關羽平日裏主動與盟友交好,甚至可以向劉備請示適當讓利,那麼,也許孫權也許不會採取背刺這麼激進的措施。

可惜的是,此時蜀漢的鴿派諸葛亮遠在成都,東吳的文明人魯肅也已去世,暴躁老哥關羽甚至在樊城大捷後幹出了強取東吳湘關糧草的霸道舉動,孫權如果再不有所動作的話,估計隊伍也沒法帶了。

但要從下游攻擊荊州,理論上並不輕鬆,何況關羽確實是一名帶兵打仗很有一套的虎將。這時的呂蒙,無疑解決了孫權的燃眉之急。

呂蒙膽子大,15歲時就從軍殺人;爲人霸氣、有魄力,被小吏侮辱,就敢拔刀雪恥;進取心強,討伐黃祖時,他親手砍掉對方大將陳就的腦袋;極富謀略,跟着孫權在濡須口時,“數進奇計”,讓曹操非常彆扭。

最關鍵的是,呂蒙能夠深刻領會孫權對關羽的擔憂,他急領導之所急、想領導之所想,不僅提出了具體操作方案,堅定了東吳上下動手的決心,還親自帶兵出馬,乾脆利落的幹掉了一代虎將關羽、兵不血刃拿下荊州。若說呂蒙是一代名將,一點都不誇張。

東吳生存的唯一選擇真的只有殺關羽,奪荊州嗎? 第6張

至於說孫權害怕劉備復仇、所以拿呂蒙當替罪羊,那也太小看三國的政治家了。孫權奪荊州,就是爲了削弱劉備,維持兩弱抱團的局勢,這是東吳生存的前提;同時,曹魏是對此也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打擊了劉備的囂張氣焰、解除了襄陽之憂,何況還閹割了蜀漢單挑曹魏的能耐。

因此,孫權的心裏一點都不虛。最理想的結果:劉備鑑於曹魏強大實力的威脅,吞下這個苦果,忍氣吞聲繼續與自己合作;

退而求其次,劉備迫於內外壓力必須找東吳討回場子,那也不怕:首先,自己不一定輸;其次,就算自己落敗,曹魏也不會坐視劉備崛起,必定會動真格的抄他的後路,對此劉備不會不好好斟酌。

殺掉呂蒙求和?既不合情,也不合理。雙方都不是小孩子,明白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尊重只會源於實力。歷史上那麼多戰爭,哪次是通過自斷雙臂實現和平的(也許宋高宗是例外)?孫權今後還要對抗曹魏,如果殺掉呂蒙這位大功臣,讓將士寒了心,以後誰還會賣命?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東吳上下成功達成了目標:既擴充了實力、將防線往西推進,又幹掉了蜀漢的頭號對吳鷹派,還讓對方從此更加離不開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後來蜀漢滅亡後,東吳還能存在那麼久,呂蒙功不可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