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遼朝的武力值爲何如此之低?契丹軍有個什麼致命的弱點?

遼朝的武力值爲何如此之低?契丹軍有個什麼致命的弱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崛起於中國北方的異族王朝當中,單純比較武力值的話,契丹人創建的遼朝排名肯定是比較靠後的,最能說明問題的例證有很多,比如,耶律阿保機在立朝之初便與盤踞山西的沙陀人多次較量,幾乎從來沒有佔到便宜,遼太宗雖然一度佔領開封,同樣被沙陀人劉知遠率軍威脅側後,不得不倉皇后撤。

然而,隨後同樣崛起於北方的金、元兩朝,其武力值卻明顯的高出一大截,前者成功的將其疆域推進到黃河以南,實現從邊境政權到中原王朝的蛻變,後者則更進一步,成爲歷史上首次統一整個中國的異族王朝。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遼朝的武力值爲何如此之低?契丹軍有個什麼致命的弱點?

那麼,爲什麼遼朝的武力值是如此之低呢?筆者以爲,遼朝的武力值偏低的根本原因在於契丹軍有個致命的弱點——攻堅能力弱!

衆所周知,中原王朝的中堅力量是漢民,而漢民中的絕大多數是定居的農業人口,面對遊牧民族侵襲之時,由於軍隊機動性上有天壤之別,前者又是主動攻擊,故而中原王朝基本上採取的都是防守反擊的戰略。通常的做法是在邊境地區構築堡壘和哨所,配置少量兵力,形成第一道防線,用來預警和遲滯敵軍攻擊,稍後的位置則是第二道防線,都是重點設防的城市,壁壘森嚴城高池深且重兵密集,乃是決戰之處。

遊牧民族騎兵爲主,在集中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邊境防線大多能輕而易舉的突破,但是,當得到警報並贏得時間完成了集結軍隊和儲備物資這兩項關鍵任務的守軍據城堅守,以此來消耗敵軍之時,遊牧民族軍隊的真正考驗便開始了——如何攻破堅固的設防城市?

我們來看看契丹軍隊從遼朝立國之初的歷次征戰當中,面對堅城的表現。

917年,耶律阿保機親自率領契丹精銳入侵河北,突入邊境之後順利抵達幽州城下,攻擊無果後改爲長期圍困,結果200多天都沒有能破城而入,最終,後唐大將李嗣源率軍馳援,與守軍內外夾擊,將其擊敗。

944年,遼太宗發傾國之兵南攻後晉,持續了三年時間都沒有獲得決定性的突破,戰略要地山西的大部分地區牢牢掌握在沙陀人手中,最終還是依靠後晉主帥杜重威的投降纔打破僵局,在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進入都城開封。

992年,遼朝派出一支號稱80萬的大軍越過邊境,侵佔了大片高麗領土,但是當抵達高麗大軍預設了堅固堡壘的清川江防線之時,再也無法突破,戰爭陷入膠着狀態,最終不得不以和談結束。

後周崛起之後,主動出擊契丹,奪取了“燕雲十六州”最南端的莫州和瀛洲,並派兵固守,這對於遼朝來說,等於是如鯁在喉,於是連續不斷的派兵入侵,希望能重新奪回,然而,直到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始終都沒有成功過。

遼朝的武力值爲何如此之低?契丹軍有個什麼致命的弱點? 第2張

實際上,契丹軍隊在與宋軍的交鋒中雖然勝率較高,但幾乎都是在野戰之中,而在攻堅戰中,則失敗次數佔了多數,遼朝皇帝之所以願意在黃河邊上的澶淵與宋朝議和,是因爲契丹軍直接繞過那些堅固設防的城市,比如定州和瀛洲,雖然深入宋朝境內,但被困在宋軍從東西包圍的狹長地帶,面臨着被切斷退路的危險。

契丹軍作爲遊牧民族軍隊,其軍隊的絕對主力自然是擅長野戰的騎兵,但是在面對堅固的設防城市之時,則不得不依賴數量龐大的步兵和諸如衝車、雲梯、樓車、投石車等攻城器械,前者需要大量的漢軍步卒,後者則需要技藝嫺熟的工匠,兩者都只能從遼朝南部的燕雲十六州和東部的原渤海國境內的漢民中選拔。

然而,遼朝面對的困境有兩個:1,漢民的絕對數量不足,無法徵集到足夠數量的步兵和工匠。燕雲十六州原本人煙稀少,又是多族雜居之處,漢民本來就不算多,再加上處於兩國交戰的前線,被反覆蹂躪,逃的逃死的死,所剩無幾;2,漢民的稅賦過重,心懷不滿,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契丹人雖然是遼朝的主體民族,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決定了不可能徵到多少稅,政府的收入只能靠壓榨定居的農業人口,即南京道的漢民,再加上遼朝對外征戰不休,稅賦之重可想而知,境內漢民自然離心離德。

沒有數量龐大的漢民主動積極的參與,契丹軍便無法提升攻堅能力,而一個王朝的擴張,僅僅依靠騎兵的野戰肯定是無法成功的。

遼朝的全部疆域實際上90%都是耶律阿保機時代打下來的,並且除了渤海國之外,基本上都是草原沙漠,而其子孫後代得到的“燕雲十六州”是石敬瑭送的,不是自己憑本事打下來的。甚至可以說,遼朝的對外擴張史,實際上是一部四處碰壁、屢屢受挫的歷史,以至於跟北宋對峙之時,連“燕雲十六州”最南端的莫州和瀛洲都奪不回去,硬生生變成了從十六州變成了十四州,其攻堅能力之弱,可見一斑!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