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大唐精銳安西軍: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大唐精銳安西軍: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大唐精銳安西軍,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大唐精銳安西軍: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是我國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從軍行》、《出塞》組詩中的作品,如今讀來仍讓人感到熱血沸騰。

唐朝,這是一個令人無限唏噓的王朝。在唐朝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支軍隊,他們在刻着“西極道九千九百里”,表示戎人不做萬里徵的長安開遠門西行,意氣風發地抵達帝國西部邊境,隨着一衆名將立下赫赫戰功,正當他們準備派出使者前往國都報捷之時,一場摧毀了盛唐最後的榮光的叛亂爆發了。

公元755年十二月,因唐王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身兼平盧節度使、范陽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叛亂,“安史之亂”由此拉開序幕。在響聲震天的漁陽鞞鼓之中,沉浸在霓裳羽衣曲中的唐朝君臣從夢中醒來。

在唐朝建立之初,因內有軍閥割據,外有突厥等強敵窺伺,唐朝形成了內重外輕的軍事佈局,將帝國主力集結於關中,隨時準備出戰。可是隨着軍閥的覆滅,強敵被逐一消滅,唐朝統治者開始追求邊功,到了唐玄宗天寶年間,徹底形成了內輕外重的軍事佈局,唐玄宗爲了促進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控制,設立了十節度使,授予了財政、軍事、行政等權力,爲此後的藩鎮割據埋下伏筆。

“安史之亂”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爆發的。

大唐精銳安西軍: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第2張

早已在酒色之中將銳氣消磨殆盡的唐玄宗面對來勢洶洶地安史叛軍手足無措,在這個時候,回京述職的名將封常清主動請纓,前往東都洛陽招募義勇,抵禦叛軍。但是,因爲敵我力量懸殊,封常清在東都洛陽不敵安祿山麾下精銳的三鎮叛軍,被迫退守潼關。

而後,唐玄宗遣使問罪封常清,命他以戴罪之身前往老長官高仙芝的麾下效命,抵禦叛軍。此時,唐玄宗已經調集隴右、河西、安西、北庭四鎮精銳東進平叛,又奪情戴孝的郭子儀,啓用李光弼等人率軍威脅安祿山的老巢——范陽,平叛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

可是,就在此時,監軍邊令誠誣告高仙芝、封常清與叛軍暗通款曲,導致一代名將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殺。而後,在權力鬥爭之下,楊國忠教唆唐玄宗啓用病廢在家的老將哥舒翰,命其趕赴潼關禦敵。

這個時候的潼關已經集結了河西、隴右兩鎮精兵以及關中守軍共計二十萬,唐玄宗誤判形勢,措辭嚴厲的逼迫哥舒翰出關迎敵,最終釀成了靈寶大敗,唐玄宗倉皇西逃。

就在唐朝深陷“安史之亂”之時,早已蠢蠢欲動的吐蕃悍然出兵,進攻隴右、河西兩鎮,搶佔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可是此時的河西、隴右兩鎮主力皆以東調平叛,更是在靈寶之戰中幾乎損失殆盡,留守將士雖浴血拼殺,但奈何寡不敵衆,只能看着城池一座一座的失陷,不久,隴右全境失陷。

公元763年,隨着史思明被殺,安史之亂平息,就在唐朝準備騰出手來解決吐蕃問題之時,在有心人的操作之下,平叛名將僕固懷恩被迫起兵自衛,唐朝隨即再度被捲入內亂之中。

次年,吐蕃一面勾結僕固懷恩進犯長安,一面加緊了對河西的攻勢。一代名將郭子儀臨危受命,率軍在奉天擊敗聯軍,可是,在河西戰場,唐軍卻已然陷入絕境……

大唐精銳安西軍: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第3張

公元764年,面對吐蕃的強大攻勢,河西節度使楊志烈指揮唐軍節節抗擊,卻奈何敵衆我寡,最後只能退守治所涼州,等待援軍。可是,劫波渡盡的唐王朝面對着仍未徹底解決的內憂外患,早已無力出兵援救河西鎮,只能坐視涼州失陷。

公元765年十月,吐蕃攻陷涼州,河西節度使楊志烈以身殉國,隨着楊志烈的戰死,河西幾乎被吐蕃全境佔領。在這緊要關頭,時任朔方節度使、中書令的郭子儀上書唐代宗,請求選拔得力干將,前往安西、北庭兩地巡撫。

作爲郭子儀的侄兒,出身名將世家的郭昕也有着滿腔熱血,也想着立下不世之功,於是他挺身而出,接過了這一有可能一去不返的重擔——巡撫安西、北庭。

就在郭昕抵達安西不久,吐蕃佔領河西全境,切斷了安西、北庭與中央朝廷的聯繫。唐代宗當機立斷,命郭昕出任安西四鎮留後,曹令忠任北庭留後,堅守安西、北庭。

安西四鎮原有兵力兩萬四千人,北庭都護府原有兵力兩萬人,可早在安史之亂時,唐肅宗便先後三次抽調兩地精銳入關,此時的安西四鎮僅剩九千老弱,北庭僅餘萬人,從此之後,他們陷入了“東望、西顧皆是唐土,而中間卻是敵境”的尷尬境地。

可就是這樣,他們仍舊死守安西、北庭,等待大唐收復河西、隴右……

其實,“建中”年號只用了四年......

公元780年,吐蕃攻陷瓜州、沙州,安西、北庭門戶洞開,兩地將士舉步維艱,在與郭昕商議之後,曹令忠借道回紇,遣使向唐代宗求援。

等到使者風塵僕僕的來到長安之時,猛然發現,當年的唐代宗早已去世,在位的是代宗之子唐德宗,此時也不是“大曆十六年”,而是“建中二年”。

大唐精銳安西軍:一支被遺忘的孤軍 第4張

當唐德宗君臣得知安西、北庭兩地仍在唐軍控制之中時,君臣相對而泣,可是此時的大唐帝國早已百病纏身,內有藩鎮割據,外有強敵窺伺,根本沒有實力出兵河西,打通與北庭、安西兩地的聯繫。

於是乎,唐德宗只能聲淚俱下地寫下了那封詔書——“自關隴失守,東西阻絕。忠義之徒,泣血相守……”,將郭昕封爲武威郡王,兼領散騎常侍、御史大夫、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觀察使,爲曹令忠賜名“李元忠”,將其封爲寧塞郡王,兼領北庭大都護兼伊西、北庭節度使,將兩鎮將士連升七級。而除了這些空頭封賞之外,中央朝廷再也無力爲兩地將士提供一絲一毫的幫助。

兩地將士深知,最後的時刻即將來臨……

公元786年,北庭大都護李元忠去世,部將楊襲古承襲北庭節度使之職,率軍繼續抵禦吐蕃大軍。可就在次年,葛邏祿人背叛唐朝,勾結吐蕃,內外夾擊北庭將士,楊襲古寡不敵衆,率兩千殘兵放棄治所庭州,退往西州,配合安西將士繼續抵禦吐蕃。

公元790年前後,因多次與回紇聯手進攻庭州失敗,楊襲古被回紇可汗誘殺,從此,北庭都護府成爲歷史。

不久,安西四鎮中的于闐、疏勒、焉耆三鎮相繼失守,中央朝廷再無安西守軍消息,據元稹的《縛戎人》一詩以及學者推測,安西四鎮之中堅守到最後的龜茲城應當是在公元808年左右被攻陷,那位鐵血郡王郭昕與滿頭白髮的安西軍在這一戰中全部戰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