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人遺忘的狄青大將軍:戰功赫赫下場悽慘

被人遺忘的狄青大將軍:戰功赫赫下場悽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由於始終奉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所以,除了太祖和太宗時代還有一些大將之才外,其餘時代,根本沒有出色的軍事人才。直到宋仁宗年間,纔出現了一位出色的軍事統帥,他就是北宋著名的“面涅將軍”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身長7尺,濃眉大眼,姿態雄偉,胸襟廣闊,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狄青出身貧寒,卻胸懷大志,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被封爲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

後來他又因爲軍功升樞密副使。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在西北稱帝,建立西夏。宋廷擇京師衛士戍邊,狄青入其選,任延州指揮使,當了一名低級軍官。

在戰爭中,他驍勇善戰,多次充當先鋒,率領士兵奪關斬將,先後攻克金湯城、宥州等地,燒燬西夏糧草數萬,“收其帳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並指揮士兵在戰略要地橋子谷修城,築招安、豐林、新寨、大郎諸堡,“皆扼賊要害”。在宋夏戰爭中,狄青屢次立下卓越戰功,聲名也隨之大振。康定元年(1040年),經尹洙的推薦,狄青得到了陝西經略使韓琦、范仲淹的賞識。

被人遺忘的狄青大將軍:戰功赫赫下場悽慘

網絡配圖

范仲淹對狄青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並送《左氏春秋》讓他讀,狄青遂發憤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進而精通兵法。可是立有大功的狄青,一方面被朝廷任命爲樞密使,作了最高軍事長官,另一方面卻被皇帝猜疑,大臣議論。北宋立國時爲了去除唐末五代武人專政,兵變頻發之弊,便極力壓低武將地位,以絕其覬覦之心,把重文輕武作爲基本國策。在依智高縱橫嶺南,滿朝文武驚慌失措,狄青受命於危難,率兵出征之際,朝廷在欣喜之餘,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獨任”,以宦官任守忠監軍,監視狄青。掃滅依智高叛亂後,便有一些人開始網絡狄青的罪名。  北宋爲什麼這樣着急除去武將功臣呢?當時的文臣文彥博說得明白,就是因爲“朝廷疑耳”。在文彥博請罷狄青時,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場病,後來慢慢康復,如制誥劉敞上書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樹爲朝廷最大的威脅。

在這種猜忌,疑慮達到登峯造極的時候,謠言紛起,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頭正長角,有人說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連京師發水,狄青避家相國寺,也被認爲是要奪取王位的行動。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僅作了4年樞密使的狄青終於被罷官,出知陳州,離開了京師。狄青到陳州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名曰撫問,實則監視。

被人遺忘的狄青大將軍:戰功赫赫下場悽慘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不到半年,鬱郁而死。這位年僅49歲,曾馳騁沙場,爲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沒有在兵刃飛矢之中倒下,卻死在猜忌、排斥的打擊迫害之中。狄青生前,被視爲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帝發哀,贈中令,諡武襄”。

由狄青的經歷可以看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雖然得以施展,但終究不能被北宋統治者所容,竟然在功成之後,遭到不白之冤。雖然其過程比岳飛緩和一些,沒有被朝廷直接殺死,卻被慢慢折磨致死。北宋重文輕武的國策,終於自食其果,在後來的民族戰爭中,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狀態

到宋神宗登基,希圖重振國威時,又苦於朝中沒有能征善戰之人。到宋徽宗時期,北宋統治者終於嚐到了國破家亡的滋味,慘遭靖康之恥,此爲一報?但令人唏噓的是,與此同時,另一位比狄青更出色的愛國將軍岳飛,踩着狄青腳印走上了南宋的歷史舞臺,受到了比狄青更爲悲壯的遭遇。

史載,他平生共歷25戰,其中尤以皇佑四年(1052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當時在廣西一帶有一個叫儂智高的少數民族頭領起兵反宋,攻破邕州,旋率7000(一說5000)兵順鬱江(今廣西境)東下,連破9州,直抵廣州。這支叛軍一時間攻城掠地,震動嶺南,宋廷深以爲憂。九月,樞密副使狄青自請出戰,到嶺南後整飭軍紀,嚴申軍律,數陳署敗軍之罪,將其與所屬將校32人處斬。諸將相顧失色,全軍肅然,令行禁止。

被人遺忘的狄青大將軍:戰功赫赫下場悽慘 第3張

網絡配圖

十五日夜半,狄青乘風雨夜暗,出其不意,率輕騎倍道潛出,襲取崑崙關,于歸仁鋪(今廣西南寧東北)列陣。儂智高猶疑,不知所爲,陣勢大亂,紛紛逃遁,退回邕州。宋軍追殺50餘里,殺其弟儂建中、侍郎黃師宓及士卒2200餘人,俘500餘人。是夜,宋軍兵臨城下,虛張聲勢,鼓譟大呼,儂智高以爲宋軍欲將攻城,縱火焚城。逃往大理(今屬雲南),廣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