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玉米與紅薯傳入中國之後,爲何能受到當時統治者的喜愛?

玉米與紅薯傳入中國之後,爲何能受到當時統治者的喜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總有一種觀點,認爲明朝的滅亡與崇禎沒有多大的關係,主要的原因還要歸咎於明末處於小冰河世紀,環境惡劣導致糧食無法滿足社會底層人民的需要,最終引起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與清軍入關。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玉米與紅薯傳入中國之後,爲何能受到當時統治者的喜愛?

玉米與紅薯在明朝時就已經傳入了中國,明代農學家徐光在其著作《農政全書》就對紅薯的緣由有着詳細記載,而玉米則比紅薯更早傳入中國,根據明代的縣誌記載,玉米是在1531年傳到廣西一帶。在當時,高產的糧食並不多,江南主要盛產水稻,而北方卻因爲乾燥的氣候條件,一直都沒有什麼農作物適合種植。

玉米與紅薯傳入中國之後,爲何能受到當時統治者的喜愛?

直到紅薯經由福建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島帶到福建,將其獻給了福建巡撫,在種植之後發現產量非常高,畝產能達到上千斤,足夠養活一家人了,而玉米在產量這一方面也同樣不遜色於紅薯。古代的人們主要以五穀作爲主食,分別是稻、黍、稷、麥、菽,但這幾種農作物對生長的環境都要求極高,稍微碰上個旱災或洪澇,那就意味着百姓將面臨顆粒無收的現實,即使是在風調雨順的時候,老百姓將賦稅繳納之後,餘下的糧食也只夠生活而已。

玉米與紅薯傳入中國之後,爲何能受到當時統治者的喜愛? 第2張

但玉米和紅薯就不一樣了,它就跟農村的孩子起名字一樣,越不好聽的名字越容易養活。像紅薯和玉米這種既耐寒又耐旱的農作物,百姓只需在適宜的時節將它們種在地裏就行,不用像水稻那樣澆灌大量的水。

明朝末年在經過農民起義與清軍入關之後,中國的人口就急劇下降,然而紅薯與玉米在全國普及之後,清朝初期的人口從不到一億迅速增長至1.5億人,當時的皇帝看到這種情況無疑是喜悅的,清朝更是憑藉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政治清明使得人口最後達到了三億人的恐怖數值。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