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張璁是如何通過大禮議之爭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是個怎樣的官員?

張璁是如何通過大禮議之爭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是個怎樣的官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璁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14 歲的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後,與內閣首輔楊廷和等朝中大臣引發了大禮議之爭。就在大明朝的朝堂相互僵持着,一個圍觀羣衆這個抓住機會,靈感迸發寫就一篇論證嚴密的奏疏,把朱厚熜看的心花怒放,此人也因此脫穎而出。這個人就是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輔的張璁。

張璁是如何通過大禮議之爭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是個怎樣的官員?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一日,觀政進士張璁上疏表示:“朝議說皇上入嗣大宗,宜稱孝宗皇帝爲皇考,改稱興獻王爲皇叔父,興獻王妃爲皇叔母的事情,不過拘執漢定陶王、宋濮王的事,謂爲人後者爲之子,不得復顧其私親之說耳。夫天下豈有無父母之國哉!臣廁立清朝,發憤痛心,不得不爲皇上明辨其事。”張璁指出:漢哀帝、宋英宗爲定陶王、濮王之子,是因成帝、仁宗無子,皆預立爲皇嗣,養於宮中,嘗爲人後。今武帝已嗣孝宗十七年(實十六年),“臣讀祖訓曰: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今武宗無嗣,以次屬及,則皇上之有天下,真猶高皇帝親相授受者也。故遺詔直曰:‘興獻王子倫序當立。’初未嘗明著爲孝宗後,比之預立爲嗣養之宮中者,其公私實較然不同矣。”張璁輕鬆找出了這幫大臣們論點裏的大漏洞:嘉靖皇帝是作爲皇子,繼承了他堂兄的皇位,哪裏是作爲養子繼承皇位?這也就根本沒有必要爲了做皇帝而“換爹”。朱厚熜看了張璁上疏,說:“有此論,我們父子的關係可以保全了。”接着張璁以大禮議未定,覆上疏進《大禮或問》。致仕大學士楊一清看後說:“張璁的說法,就是聖人在世,也不能改變。”

由於張璁就捲入了這場著名的 “大禮議之爭”,且徹底開罪於當時的百官之首楊廷和。可依託皇帝做靠山的張璁毫無懼色,幾番激烈爭鬥下來,還差點被楊廷和的兒子楊慎糾集官員打死,卻是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最後,楊廷和悲傷辭職,兒子楊慎發配邊疆,張璁則平步青雲,短短八年間就晉升爲首輔,成爲嘉靖帝的心腹寵臣。

張璁是如何通過大禮議之爭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是個怎樣的官員? 第2張

張璁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十一月三十日生於浙江溫州府永嘉縣華蓋鄉三都。少年時的張璁就早早就展現出驚人才華。詩文水平十分驚豔,十三歲作《題族兄便面》詩云:“有個臥龍人,平生尚高潔。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動時生清風,靜時懸明月。清風明月只在動靜間,肯使天下蒼生苦炎熱。”從詩中可以看出,張璁給自己找的奮鬥目標是諸葛亮,他立志要像這位三國名相一般,做一番匡扶天下的大事業。可是從二十三歲中舉起,信心爆棚的張璁滿懷偉大理想,在朝着第一個“小目標”會試前進時,卻沒想到自己摔得好慘。因爲在他之後的二十三年裏,接連落榜了七次,十分灰頭土臉。屢戰屢敗的並沒有消磨他的理想,除了刻苦讀書外,他的社會活動也十分豐富,在龍灣辦起了書院,還和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成了好友,經常縱論世道時事,憂國憂民之心,從未停止思考。直到四十七歲那年,也就是正德十六年(1521),張璁總算考取了進士。根據明朝的政治規則,像他這樣的功名出身的官員,想進內閣就是在癡人說夢。可是張璁就是抓住大禮議之爭的機會,先是因上疏深得聖意。

張璁是如何通過大禮議之爭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是個怎樣的官員? 第3張

不久張璁被楊廷和一黨排擠到南京,張璁在南京遇到與同樣在仕途上多次受挫的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他倆對政治現狀非常不滿,在南京日相討論,研究對楊廷和集團的鬥爭策略。嘉靖三年(1524)正月,張璁與桂萼再上疏斥繼嗣說“寧負天子,不敢忤權臣”,於是朱厚熜排除阻撓,詔令張璁進京議禮。張璁、桂萼初到京師,楊廷和黨的勢力尚盛,二人頗爲孤立。刑部尚書趙鑑與給事中張翀等陰謀撲殺張璁和桂萼。朱厚熜通過廠衛偵知其事,立即任命張璁、桂萼爲翰林學士,兩人又受到武定侯郭勳的保護。七月,由於禮部侍郎何孟春、翰林修撰楊慎等人的煽動和要挾,發生了羣臣在左順門哭諫爭禮的事件,朱厚熜震怒杖責諸臣,同時罷免了毛紀、汪俊、何孟春等人的職務。由於張璁和桂萼密切配合,奮力抗爭,他們的議禮主張得以實現,終於通過議禮擊敗楊廷和,在朝廷中確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張璁對於朱厚熜“繼統不繼嗣”的冒死支持,得到皇帝對張璁不遺餘力的的提拔,張璁後被加封爲少傅兼太子太傅,桂萼爲太子太保,後也成了少保兼太子太傅,這倆人的班次名正言順的就排在三部尚書的前面了。從張璁開始,之後入閣的夏言、嚴嵩等人,也名正言順的列於六部尚書之前。內閣地位就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首輔的地位,權力已經接近前朝的宰相,之後的繼任者夏言、嚴嵩、高拱、張居正都有被其澤。

張璁是如何通過大禮議之爭確立自己的地位的?他是個怎樣的官員? 第4張

雖然很多人眼裏的張璁,是個爲了升官不惜無條件逢迎嘉靖帝的小人。但事實是,張璁直面明朝弊政,不惜粉身碎骨,大刀闊斧革新。張璁首先對吏治進行了整頓。在任用官吏方面,主張推舉“廉能愛民者”,不受資歷限制。張璁認爲:無論在何地,無論什麼官職、學歷,只要廉潔愛民,都可以推舉任用。在他掌都察院時,嚴監察制度,重法司之權。他先後兩次罷黜、更替了不稱職的御史和巡按御史25人。張璁的改革與反腐損害了皇親國戚、太監、官吏、權貴階級的既得利益,不能不引起他們的仇恨,彈章不絕。但由於他一切秉公,亦奈何他不得。張璁幾次致仕離京,猶如一介寒儒。他一再告誡家鄉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勢凌人幹不法事。他居朝十載,不進一內臣,不容一私謁,不濫蔭一子侄。張璁在入閣輔政的七年間四起四落,大大影響了張璁改革的積極性,其遭際在明代閣臣中也是少見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