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捲進“科場舞弊案”的?

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捲進“科場舞弊案”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伯虎被譽爲“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無論是在詩詞方面,還是在繪畫方面都有極高造詣。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才子卻在會試中被傳出考場舞弊的醜聞,以至於被貶爲吏,落得終身不得參加科舉的下場。

那麼,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捲進“科場舞弊案”的呢?是誰舉報了唐伯虎考場舞弊?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捲進“科場舞弊案”的?

唐寅,字伯虎,江蘇蘇州人,出生於商人家庭。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羣書,16歲時便因在鄉試中奪得第一名而名震四誨。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29歲的唐伯虎與好友徐經、都穆躊躇滿志地來到京城參加會試。

所謂會試,就是指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的中央考試,由禮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親自任命,各省的舉人以及園子監監生均可參加。會試需考三場。每場時間爲三天,考中者被稱爲貢士,第一名被稱爲會元。

會試結束後,衆舉子聚集在客棧開懷暢飲,慶祝考試結束。期間,有一位舉子問唐伯虎說:“不知道唐兄這次考試成績如何呢?”

唐伯虎一杯烈酒下肚,拍着胸脯回答說:“這次會元非我莫屬!”

參加這次會試的共有3500名舉子,才華橫溢者比比皆是,而唐伯虎卻敢大言不慚地說自己必中會元,不禁讓在場的舉子們瞠目結舌。當舉子們唐伯虎表示質疑時,唯有徐經在一旁附和道:“這次會元當然非唐兄莫屬啦!”

其中一位舉子又問道:“第三場會試的考題比較冷僻,你是如何作答的呢?”

唐伯虎將自己的答案向在座的舉子們重新口述了一遍,舉子們聽罷,都表示心悅誠服,也都認爲今年的會元非唐伯虎莫屬。

然而,當會試發榜的時候,人們驚奇地發現,自認爲可以高中會元的唐伯虎卻榜上無名。同樣,徐經也榜上無名,而都穆僅以第八十八名的成績考中了貢士。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發榜的四天後,唐伯虎與徐經以“考場舞弊罪”被錦衣衛押進了鎮撫司的大牢。

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捲進“科場舞弊案”的? 第2張

那麼,是誰舉報唐伯虎、徐經考場舞弊了呢?

是戶科給事中華昶(chang)。給事中在明朝屬於言官,主要負責諫諍、補缺、拾遺、審覈、封駁詔旨,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等。此外,還可以在鄉試中充當考官,在會試中充當同考官(協同主考官閱卷),在殿試中充當受卷官。給事中雖然官小。但權力特別大。

據《明孝宗實錄》記載,華昶對明孝宗上疏說:

“國家求賢以科目爲重,公道所在賴此一途。今年會試,臣聞士大夫公議於朝,私議於巷,翰林學士程敏政假手文場,甘市井,士子初場未入,而《論語》題已傳誦於外;二場未入,而表題又傳誦於外;三場未入,而策之第三四問有傳誦於外。”

“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衆,或先以此題問於人,此豈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客。臣待罪言職有此風聞,願陛下特敕禮部。場中硃卷,凡經程敏政看者,許主考大學士李東陽與五經同考官,重加翻閱,公爲去取,俾天下士就試於京師者,鹹知有司之公。”

華昶在上疏中提出三點指控:一、主考官程敏政利用職務之便將考題賣給考生;二、三場考試的考題均被泄露;三、唐伯虎、徐經兩人猖狂至極,不但花錢購買考題四處炫耀,還向別人請教考題的答案。此外,華昶還建議明孝宗令禮部重新對程敏政審閱的考卷審查。

不過,針對華昶的指控,有三處疑點:

第一,華昶指控程敏政賣題以及唐伯虎、徐經買題都是“風聞”,道聽途說,根本就沒有確鑿證據;

第二,如果唐伯虎、徐經花錢買了試題,他們一定會極其保密,又怎麼會四處炫耀並在同場競技的舉子中四處請教呢?

第三,華昶原本指控程敏政將考題在考試前賣給了考生,但卻在最後的上疏中建議皇帝對考卷進行復查,泄題與考場作弊完全是兩個概念,華昶對程敏政指控的罪名前後不符。

唐伯虎有沒有在考場作弊呢?他又是如何被捲進“科場舞弊案”的? 第3張

華昶爲什麼要指控程敏政考場舞弊呢?據《明孝宗實錄》記載:“言官駁其主考任私之事,實未嘗有。蓋當時有謀代其位者,命給事中華昶言之,遂成大獄,以致憤恨而死。有知者,至今多冤惜之。”

意思是說,程敏政並沒有在考場作弊,只是當時有人想要取代程敏政的禮部右傳郎一職,所以指使華昶利用流言蜚語來彈劾程敏政。

那麼,是誰想要取代程敏政呢?據《明史·程敏政傳》記載說:“或言敏政之獄,傅翰欲奪其位,令昶奏之。事祕,莫能明也。”

有人說是大臣傅翰想要取代程敏政,所以才指使華昶彈劾程敏政。由於事情極其隱祕,所以外人都不知道內情。這雖然只是一種猜測,但“考場舞弊案”之後,傅翰的確取代了程敏政成爲禮部右侍郎,成爲“考場舞弊案”最大的受益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