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蒲松齡的科舉爲什麼一直沒能成功及第?他的仕途爲何那麼坎坷?

蒲松齡的科舉爲什麼一直沒能成功及第?他的仕途爲何那麼坎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蒲松齡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蒲松齡是清朝著名文學家,他著寫的《聊齋志異》相信大家沒看過,肯定也聽說過。除了《聊齋志異》,蒲松齡還有大量的詩文、戲劇作品,據說共有200萬言,這個成就也是十分了不起。可以說《聊齋志異》使得志怪小說再度風靡,而且影響延續至今,現在依然能在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看到《聊齋志異》的影子。相信大家也會很好奇,蒲松齡的一生到底經歷過什麼,想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令人不解的是,一個文豪級別的人物,爲什麼科舉屢戰屢敗,幾乎一輩子當私塾教師,逾七十歲才獲得一個歲貢生資格,真的讓人感到十分奇怪。

蒲松齡的科舉爲什麼一直沒能成功及第?他的仕途爲何那麼坎坷?

1、因家庭糾紛被迫中斷學業

1640年蒲松齡出生於一個小地主兼商人家庭。由於家道中落,且有四個兒子,父親請不起私塾教師,只好親自教孩子們讀書學習。蒲松齡聰明早慧,反應力和記憶力超羣,深得父母喜愛。19歲的蒲松齡參加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一舉成爲了秀才。

可嘆打那以後,好運從此再也不眷顧他了。順治十四年(1657年),他與劉國鼎的女兒成婚。1660年首次參加鄉試,意外落選。三年後重振旗鼓再上,再一次敗北。據他自己在《劉孺人行實》中披露,他妻子劉孺人十分賢惠,深受公婆喜愛。大嫂是個悍婦,嫉妒劉孺人,聯合其他幾個妯娌說公婆偏心,私下給劉孺人東西,吵鬧得無法正常過日子,只好分家。

其實這些是表象,實際的問題是,蒲松齡一年復一年的讀書應考,不能外出掙錢,經濟上要依靠幾位兄弟。他數次應考落榜後,幾個兄弟對他喪失了信心,自然也不樂意爲他付出了。

鬧分家的時候,惡嫂子把祖上留下的好田、好房都搶走了。蒲松齡分到的那幾塊田是最差的,一年產不出來多少東西。由於已成家並且有了第一個孩子,他面臨着沉重的經濟壓力。

2、挑起維持家庭生活重擔

分家後的他,只好在村裏當了一名私塾教師,不久應友人孫蕙之邀去當幕僚。一年後爲參加次年鄉試,又回到了家鄉。爲維持一家人生活,他一邊以教書爲業,一邊讀書備考。那時他三十歲出頭,對科舉和仕途抱有很大的幻想,殊不知他再度參加鄉試,仍然名落孫山。

此後數十年間,他不斷參加鄉試,卻始終過不了鄉試這道關。就這樣,他當上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幾乎終生在備考的私塾教師。

39歲時,蒲松齡來到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不知不覺就在畢家幹了三十年。他既要教畢家的8個孫子讀書,學習做文章,還要陪他們去濟南府應試。蒲松齡的文筆不錯,成了畢家的代言人,畢家那些應酬文字都出自蒲松齡之手。

對於古代文人來說,除了當官,似乎只有著書立說這一條出路了。

蒲松齡的科舉爲什麼一直沒能成功及第?他的仕途爲何那麼坎坷? 第2張

畢家老爺特別欣賞和看重他,對他十分優待,家中 5 萬本藏書可以隨便翻閱,還把家中最幽靜、最適合讀書的地方安排給蒲松齡住,寫書用的紙墨燈火全數滿足其需要。在這樣的條件和環境下,蒲松齡雖然不時留意爲鄉試作準備,但花費了更多的精力用來看書和寫東西。按現代的話說就是搞創作。

爲了廣泛地收集素材,他在靠近大路旁的大樹下面,鋪張蘆蓆,設茶備煙,凡是路過此地的行人,他都免費供茶供煙,只有一個要求,請他們講一兩個民間故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20年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聞名中外的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具有百讀不厭的藝術魅力。

1709年,幾乎當了一輩子私塾教師的蒲松齡決定退休回家,那時他已到七十古來稀的年齡了,變得健忘、耳聾、牙齒搖動,一隻眼睛失明,風溼病纏身。

3、科考屢戰屢敗原因淺析

蒲松齡屢戰屢敗的原因。首先是官場黑暗,估計科舉取士普遍偏重於出身背景和關係,沒切實講求真才實學。

其次,蒲松齡是個性格落拓不羈、不注重細節之人。那時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八部份組成。文章格式死板,就連字數都有規定。蒲松齡從小喜歡有感而發寫文章,而不喜歡按八股文套路寫文章。估計他參加前兩次縣政府的童子試要求不太嚴格,輕鬆地取得好成績。

第三次參加道德考試,主考官施閏章厭惡八股,十分喜歡蒲松齡不按八股套路超過字數寫的文章,把其評爲第一。可嘆的是,後來蒲松齡參加考試,遇到的都是恪守八股教條的死板考官。他把要求寫的八股文,寫成了有故事感、並且超過規定字數的文章,全被考官打入另冊就毫不爲奇了。

最後,他自身努力方向上也存在問題。雖然他念念不忘科舉,但在這方面並沒有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估計博學多才的他對於應考太過於自信,這麼多次敗北沒有認真地總結教訓。

他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用於收集素材,撰寫小說故事,此外還撰寫涉及農科的《農桑經》,氣象的《觀象玩佔》、醫學《藥崇書》詩詞《七律詩選》等。除了小說故事外,其他寫的東西水平一般,影響也不是很大。

蒲松齡的科舉爲什麼一直沒能成功及第?他的仕途爲何那麼坎坷? 第3張

1711年,年逾七十的蒲松齡再赴青州考貢,終於考取歲貢生。古時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爲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筆者管見蒲松齡因名氣越來越大,又到了垂暮之年,那些考官們給他發的“安慰獎”吧?

清代社會公辦學堂分好幾級,國家一級是國子監,省裏面是府學,最基層的是縣學。歲貢生算地方層面的高級知識階層。有了歲貢生資格的蒲松齡當上了“儒學訓導”。“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說白了是一個虛銜。

晚年時,蒲松齡的子孫大概覺得他將不久告別於人世,請來一位畫家爲其畫像。畫中他穿着歲貢生的朝服,端坐在椅子上,一隻手扶着椅子扶手,另一隻手拈着髭鬚,彷彿在遐思,又彷彿已喪失了表情。他在自己的畫像上題詞“......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孔之羞。”

文末補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蒲松齡雖然以歲貢生的資格告別科考有些寒磣,但他以《聊齋志異》登上了中國短篇小說之王的寶座,卻是光芒四射。郭沫若曾這樣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在筆者的眼裏,他的人生很有意義,比當上狀元都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