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朝軍隊中的一支弓箭隊,江淮弩手有多厲害?

唐朝軍隊中的一支弓箭隊,江淮弩手有多厲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方纔子北方將”,這是一句故老相傳千百年的民間諺語,大概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南方多出舞文弄墨的才子,而北方多出沙場征戰的精兵悍將。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在古代歷史上,北方遊牧部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戰爭,持續了幾千年,幾乎無代無之,北方的很多區域都曾淪爲血火疆場,發生戰爭的頻率和密度要比南方高得多。所謂時勢造英雄,導致北方地區尚武之風濃厚,相應出現了很多優秀軍事人才。

而南方地區則不然,憑藉淮河、長江等水網天險阻隔,北方侵略勢力很難深入南下抵達江淮一帶,南方的戰事次數與頻率,相對北方要少很多。在富足太平的環境中,人們有充足的條件和良好環境讀書習文,使得江南一帶文風興盛,自然也就催生出很多文人學士。

但世事無絕對,北方尚武,南方崇文,只是相對而言。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特例。唐朝軍隊中,就曾有過一支“特種兵”:江淮弩手,以戰鬥力強勁而馳名天下,威震唐朝數百年。

隋末唐初的亂世中,軍閥遍地,連年混戰,江淮地區自然也不是世外桃源。持續多年的戰亂,使得江淮地區也形成了濃厚的習武之風。南方兵相對北方兵而言,先天體格較爲單薄,在以力取勝的冷兵器時代不佔優勢,且很多不會騎馬,在與北方騎兵交手時往往吃虧。

但江淮一帶的南方兵,卻根據自身特點,發展成一套適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戰術。他們的武器以弓弩爲主,避開了近身搏擊的弱勢,全力主攻遠程精準射擊,把揚長避短做到了極致。激烈戰事中,江淮弩手逐漸打出了名堂,打出了威風。

唐朝軍隊中的一支弓箭隊,江淮弩手有多厲害?

十八路反王中,王世充和杜伏威的軍隊中江淮弩手比例最多,他們的軍隊也以善戰聞名。即使是以驍勇彪悍聞名的瓦崗軍,在面對江淮弩手時,也不免會心裏發毛。《隋書》記載,武德元年九月的偃師之戰中,李密帶領瓦崗軍迎戰王世充大軍,“世充軍,江淮士,出入若飛,密兵心動”,瓦崗軍大敗而歸。

唐朝開國後,唐軍整體實力雄厚,江淮弩手最初一直擔任家鄉宣州、潤州一帶的防禦,較少離開家鄉作戰。安史之亂後,唐軍實力受到嚴重損失,江淮弩手也得以走上臺前,一次次爲唐王朝南征北戰,東擋西殺,立下赫赫戰功,成爲唐朝軍隊中一根鋒利的毒刺,讓對手懼怕不已。

江淮弩手的代表之戰,是寧陵之戰。建中四年(783年),唐朝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起兵造反。叛軍的攻勢極爲猛烈,“希烈將兵五萬圍寧陵”,南下攻掠寧陵。寧陵是唐朝漕運系統的咽喉重鎮,一旦失守,唐朝長安、洛陽的漕糧供應將被切斷,對唐朝極爲不利。

寧陵城中的唐軍守將是濮州刺史劉昌,“劉昌以三千人守之”,手頭只有區區三千人,面對李希烈的五萬大軍,簡直是杯水車薪。劉昌雖是一員忠勇雙全的猛將,“四十五日不釋甲”,身先士卒拼死守城,但畢竟衆寡懸殊,經過近兩個月的攻防戰,三千守軍幾乎傷亡殆盡,寧陵城危在旦夕。

唐朝軍隊中的一支弓箭隊,江淮弩手有多厲害? 第2張

關鍵時刻,唐朝鎮海軍節度使韓滉帶兵前來援救。韓滉雖然兵力單薄,僅有萬餘人,但其中包括五百個江淮弩手。韓滉派遣“弩手五百人沿汴渠夜入”,夜間順着護城河潛入城中,與守軍回合。

次日,五百個江淮弩手偃旗息鼓,潛伏在寧陵城頭。李希烈志得意滿指揮大軍發起強攻,五百個江淮弩手突然出手,“城中伏弩悉發,皆貫人斃其後”,弩箭像雨點一樣密集而下,李希烈的叛軍死傷一片,狼狽而逃。弩手們也發現了叛將李希烈的蹤跡,“從城上射希烈,及其坐幄”,弩箭射中李希烈的坐具和帷幄。李希烈久經沙場,立刻驚呼:“宣、潤弩手至矣!”不敢再與江淮弩手們交戰,“遂解圍去”,五萬人就這樣被五百個弩手打退。

江淮弩手們的戰鬥力之所以強悍,是因爲他們有一套極爲特別的戰術。臨敵之時,其他軍隊的弓箭手,只會朝着敵軍的方向,鋪天蓋地亂射一通。

江淮弩手則不然,他們所用的是《太白陰經》中記載的“攢射法”。他們以幾百人爲一個單位,有針對性地選擇敵軍陣營中一個部分,“攢箭注射”,人爲縮小弩箭射擊區域,使得射擊區域內弩箭的密度和精準度大爲提高,殺傷力也隨之倍增。

弩箭覆蓋區域內的敵軍,往往會“前無立兵,對無橫陣”,非死即傷,連一個能站立的都沒有。故此叛將李希烈一見江淮弩手出戰,立即二話不說拔腿就跑。古代弓弩戰術,被唐朝江淮弩手運用到極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