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身爲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汪植,最後是怎麼得到善終的?

身爲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汪植,最後是怎麼得到善終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化十二年(1476年),妖人李子龍用巫術勾結太監韋舍私自進入宮中,事發後被誅殺。但憲宗皇帝因這件事內心惴惴不安,派時任御馬監太監汪直便衣出宮探查,汪直不辱使命,將差事辦得很成功,博得了憲宗皇帝的歡心。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月,憲宗建立西廠,汪直以弱冠之齡統領西廠,任西廠提督。憲宗皇帝看重西廠,汪直又曾服侍過萬貴妃,自此權傾朝野,甚至凌駕於東廠之上。但爲何這樣一名和英宗正統時的王振、武宗時的劉瑾、熹宗時的魏忠賢,並稱明朝"四大宦官"的汪直,要在得勢之時激流勇退,遠守遼東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身爲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汪植,最後是怎麼得到善終的?

一、宦官監軍的傳統

根據史料記載,“遣中使、奉御等官到北平,犒北征將士。”洪武年間就有太監代表皇帝去軍中犒勞獎賞軍士的先例,實際上宦官已經在替皇帝探察軍務了。自永樂朝開始,宦官監軍制度便逐步確立。上至京軍三大營下至全國各基層兵營都派有宦官充當監軍,明成祖時期甚至直接派宦官統兵作戰。在這樣的體制下,明朝不乏身爲宦官的名將,比如“三寶太監”鄭和。所以汪直走"軍功"這條路上位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選擇,阻力也會小很多。早在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州女真侵犯邊境時,汪直就上奏想前去平定,因爲司禮監掌印懷恩、大學士萬安等人的阻攔,未果。但是同年汪直便巡撫遼東,開啓了長達自成化十四年(1479年)到成化二十年(1485年)七年的軍旅生涯。可見朝堂上的反對並沒有阻礙汪直的步伐,其中“太監監國”的傳統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二、汪直個人的追求

汪直一直對學武立功有着濃厚的追求。在外監軍時期當時的司禮監懷恩曾評價汪直“年少喜功”,《明史》也記載汪直對完善明朝的武舉制度作過努力,“從太監汪直請,設武科鄉、會試,悉視文科例。”可見汪直年輕氣盛,對於建功立業有着不小的追求。不僅如此,汪直也很有軍事才能和天賦。

身爲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汪植,最後是怎麼得到善終的? 第2張

明朝很重視對宦官的教育,自明宣宗宣德年間(1426年—1435年)始,明廷即設內書堂,選拔大批年幼的宦官讓大學士教習,以爲統治者作耳目爪牙之用。此後歷代相襲,成爲定製。經過內書堂教習的小宦官,往往“用時多通文墨,曉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也有教員專門教授小宦官們武藝,以便將來作爲內侍在危急之時保護皇帝。

汪直也不例外,成化十六年(1481年),韃靼兵擾靖虜(今甘肅靖遠縣),汪直和王越挑選二萬精兵,在威寧海子奇襲告捷,論功直增祿三百石。成化十七年,韃靼軍入大同境剽掠,汪直等分佈官兵截殺,追至黑石崖等處獲勝。論功行賞時,太監無秩可升,只能加食米,一般以年十二石爲一級,而憲宗給汪直一下子加了三百石,前所未有,創明朝紀錄。可見汪直在軍事上的個人追求和能力都很出衆,這也是他能長久戍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久鎮邊疆而被憲宗冷落

成化十八年(1483年)後,雖然汪直牢牢掌握了邊疆兵權,又監督京師十二團營,但由於長時間戍邊,導致在朝中勢力的日趨削弱,與憲宗皇帝逐漸疏遠,又與萬貴妃利益集團中的東廠總督尚銘心生嫌隙。一些邊將也向憲宗告發他釁邊邀功、擁兵與其他將軍交結。但總的來說,數年中汪直是釁邊之事少,平邊之事多。大的戰事計五起,其中三役告捷,沒有敗過陣。側面反映出汪直鎮守時期邊疆情況較爲穩定。之後,閣臣萬安及諸御史,以西廠須擾官民及汪直已專鎮大同等爲由,奏請憲宗罷除西廠,得到欽準。自此汪直的榮寵算是走到了盡頭。

身爲明朝四大宦官之一的汪植,最後是怎麼得到善終的? 第3張

雖然史載汪直專權多年,但其實汪直在西廠建立的第二年就遠戍邊疆,此後基本在遼東和大同治軍作戰。汪直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跟王振、劉瑾、魏忠賢齊名的宦官專權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深受皇帝恩寵之時選擇遠離權力中心,到邊疆立軍功尋找自己的出路。可見他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權閹,他的擅權和危害遠遠不及王振、劉瑾和魏忠賢。最後汪直被貶爲庶人,民間也沒有因爲他失勢而羣起攻之,雖說是不知所終,但是比起其他三人的下場,也算得上善終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