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姬奭是誰?他爲什麼會被尊爲西周法官中的典範?

姬奭是誰?他爲什麼會被尊爲西周法官中的典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小編帶您走進姬奭的故事。

法官在人們心中,一向是一種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去處理案件的人物,是非常公正的形象。那麼在古代社會,這樣的人物大家也能說出幾個,比如最出名的公正人物包拯。如果時間再往前數,到西周時期,也有一個這樣被尊爲典範的法官,那就是召公姬奭。今天就來看一看,姬奭爲什麼能夠成爲這樣一個典範人物吧。

周武王姬發率領軍隊討伐商朝的紂王並一舉推翻商朝的統治,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是,周武王並沒有建立起牢固的(周朝)的統治。

周武王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原來商朝的都城,仍然讓他當首領,統治商族部落。爲了監視武庚,他又把自己的兩個兄弟管叔、蔡叔封在商朝原來的都城附近。自己就帶了軍隊回到鎬京去了。

姬奭是誰?他爲什麼會被尊爲西周法官中的典範?

才過了一年,武王就去世了。這個時候天下還遠遠不能算是安定,羣臣都很恐懼。那時,他的兒子——後來的成王年紀還很小。按照周族的傳統,王位繼承實行嚴格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說老爸的王位應該由大老婆養的大兒子來繼承,周武王死了,應該是由這個小孩子來當國王,可是他年紀又太小,無法應付尚未穩定的局面。

於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就出面“攝政”,代替成王行使國王的權力。那封在原來商朝都城的管叔、蔡叔,覺得周公是想自己當國王,他們不服氣,居然就造謠說周公已經把那個小國王關押起來,準備殺死這個小國王。於是他們以這個爲理由,與商族的那個武庚聯合起來反叛,造成兄弟開戰的局面。這在歷史上稱之爲“三監之亂”。

在這樣嚴重的形勢下,周公聯合了姜太公呂望以及他的另一個小弟弟召公姬奭,並明確向他們說明:“我之所以臨時攝政,就是惟恐天下反叛,辜負我們祖先長期苦心經營的統治天下的業績。我們祖先幾代費盡千辛萬苦纔得到天下,剛剛有了成就,武王就去世,成王又年少,爲了成全祖先的事業,我只能出來擔當。”姜太公和召公都表示支持他,於是周公佈置姜太公的齊國從東面夾擊,召公的燕國從北面牽制,自己率領大軍東征,打了三年仗,纔好不容易消滅了叛軍,殺死了武庚、管叔,俘虜了蔡叔,並把蔡叔流放到遙遠的地方去,重新平定了東方。

周公是一個了不起的政治家,在平定叛亂後,他創設了一整套基本政治制度,同時又整編了周族原來的習慣法,來適應統治周朝統治的需要,這後來在歷史上稱之爲“周公制禮”。而他的這位兄弟召公是歷史上有名的法官,被歷代推崇爲法官的典範。

召公姓姬名奭(shi),他是周文王的小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受封爲領主。傳說他開始受封的那塊地方原來是一塊被稱爲“召”的菜地,因此得名。據說在他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就很有政治眼光。有個叫辛甲的,是商紂王的大臣,見紂王荒淫無道,連續進諫了75次,都被紂王趕出去。辛甲覺得商朝氣數已盡,就轉而投奔周國。起先是召公出面接待,和他談話,就判斷這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大臣,立刻去報告他的父親周文王,周文王趕緊親自出來迎接,把辛甲任爲公卿。

姬奭是誰?他爲什麼會被尊爲西周法官中的典範? 第2張

召公曾經參與了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戰役,據說在攻入紂王的宮殿時,召公手持斧鉞,護衛周武王登上王位。周武王把召公姬奭改封到今天河北北部一帶,建立起燕國(都城在薊,今北京附近)。

後來平定了“三監”叛亂後,周公覺得周族的統治中心偏在西面(今天的陝西關中平原),對東部的統治不利,就決心在東部建立另一個統治中心。他就和召公一起親自勘察地形,在“天下之中”,四方道路通暢而且路途比較適中的地方,這就在原來商朝的統治中心區域,建立起一座新城,號爲“成周”,就是現在的洛陽。開工的時候召公親自主持祭祀天地的儀式,在以後的施工過程中,也是召公親自指揮商族的部落成員施工。建成了新城,安放了象徵祭祀上天權力(也就是意味着代表上天統治天下權力)的“九鼎”後,周公和召公一起,主持了隆重的祭祀上天的儀式。宰了兩頭牛,在郊外祭祀上天。第二天又在新城裏舉行大規模的祭祀社稷(土地神和穀物神)的儀式,用了全牛全豬全羊“太牢”。七天的慶祝儀式結束後,招集了原來商族的各部分的貴族以及居民,周公發佈了歷史上著名的法律文件《召誥》。

這個文件回顧了商族之所以喪失統治地位的原因,是國王無道,喪失了“天命”。而周朝代商,完全是天命轉移的結果。所以告誡商族人,要正視這個天命,服從周朝的統治。不過這個文件也指出,周朝接受天命,是因爲接連幾代周族的國王都是“有德”於民,給人民好處,周朝施行的統治是正當的,是會保護商族等中原地區民衆的。周朝將會吸取夏朝、商朝的歷史教訓,“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謹慎施政,纔會使上天滿意。“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只要有小民違反禮節,祭祀不正當的惡鬼凶神,周朝就要毫不留情地予以處死。

姬奭是誰?他爲什麼會被尊爲西周法官中的典範? 第3張

周公將這個新城交給康叔(姬封)來管理,爲此他特意又以成王的名義做了一篇文告,史稱《康誥》,也是中國法律史上的重要文獻。

這個文件提醒康叔要注意這個新城的戰略位置,而且要注意處理和當地民衆(主要是商族遺民)的關係。還明確提出了刑法的一些原則,說:如果有人只犯了小的罪過,可是如果是他故意違犯法律、還不肯悔改的,即使罪過再小,也是“不可不殺”;相反,如果有人犯下了很大的罪過,可是他願意悔改,而且犯下罪過的原因是過失或者是意外事件的,那麼即使是很大的罪過,有時也不必處死。執行刑罰的並不是領主統治者本人,而是法律,而法律又是爲了保護良民的,因此是“義刑義殺”。對於“寇攘奸宄,殺越人於貨,昏不畏死”這些膽大妄爲的搶劫殺人的惡性犯罪,一定要嚴懲不貸。而倫理性的犯罪,則要作爲首要的打擊目標:“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不能孝順父母的、不友愛同胞的,這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倫理混亂,所以一定要迅速地援引文王傳下來的法則“刑茲無赦”。

建立了這個據點後,召公被任爲太保,周公爲太師,以成王的名義,帶領軍隊去討伐“淮夷”,“殘奄”,進一步擴大周朝在東方的統治。

後來周成王親政,召公回到自己的封國燕國。當成王身體不適,覺得身體不行了,惟恐自己的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國王的職位,又把召公叫到鎬京來輔佐太子。成王死了以後,召公主持姬釗的即位儀式,把他帶到太廟裏,在祖先牌位面前,告訴他文王是如何辛苦經營,武王如何爭取天下,再三告誡“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做國王的第一戒律就是“毋多欲”,要誠心篤信來當好國王。召公的這篇說辭後來就是以《顧命》爲名載入史冊。

這個新國王歷史上稱之爲“康王”。據說成王和康王統治時期一共是四十多年,社會治安非常之好,“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刑具空閒了四十多年),歷史上稱之爲“成康之治”,是著名的政治清明時期。

姬奭是誰?他爲什麼會被尊爲西周法官中的典範? 第4張

史籍記載召公在地方上治理有方,很得百姓擁戴。傳說召公深入民間,經常巡行鄉邑。爲了方便當事人,他在棠樹下受理當地百姓提起的訴訟,並即時進行審判,晚上就在樹下臨時搭建的草屋中休息。他“聽訟”(受理訴訟案件)號稱清明,上自侯伯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各得其所。召公死後,後人懷念召公平訟親民的政績,對他曾聽訟於其下的棠樹一直不敢砍伐,並作《甘棠》之詩歌詠其德政。這首詩在《詩經》中保留下來:“蔽芾(fei,茂盛的模樣)甘棠(杜梨,落葉喬木,果實圓而小,味澀可食),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a,草舍)。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拔),召伯所說(悅)。”大意是:這棵茂盛的甘棠樹,不要破壞不要砍,那下面是召公的草房。這棵茂盛的甘棠樹,不要破壞不要伐,那是召公休息的地方。這棵茂盛的甘棠樹,不要破壞不要拔,那是召公喜愛的地方。

“蔽芾甘棠,召公聽訟”,千百年來傳爲佳話,一直有各種紀念的舉動。比如唐代,在當時洛州壽安縣(今河南宜陽)西北五里建有“召伯廟”,據說其時在附近的九曲城東山上,還有人們爲了紀念召公而植的棠樹。宋代人桂萬榮編集歷代名案以供折獄者借鑑,書名爲《棠蔭比事》,其中的“棠蔭”就是取召公聽訟於棠樹下的典故。歷代的地方衙門院落裏,總是栽種幾棵棠樹,也算是“棠蔭”,記取召公愛民便民的“聽訟”事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