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真相是什麼?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曆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也是我國曆史發展上比較特殊的時期,它始於東漢的滅亡,終於隋朝的建立。並在這動盪的時代,產生了我們古代第二大官吏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也因九品中正制度的不斷髮展,造成了士族與寒門的階級差異性不斷擴大,皇權與士族的矛盾日益激化。

並由此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現象的產生,使得魏晉南北朝時期出身寒門的有志之士,報國無門,才華得不到展示和賞識。但與此同時,這個動盪的朝代,也產生很多文學大家,藝術大家;所以,翻開歷史的畫卷,讓我們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寒門,皇權的分析,來了解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現象的成因與歷史遺留問題。

一、"九品中正制"的背景

九品中正制被建立在一個政局混亂,戰火連天的時代,它起源於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又稱九品官人法,在魏武帝曹操在位時展露頭角,魏文帝曹丕繼位時正式成立。它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各州郡中的官員的選拔,來選舉出有賢能,有地位,有名望,和擅辯別人才的官員來擔任"中正官"。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真相是什麼?

而中正官也有大小之分,其中對大中正官的選拔尤爲的苛刻,它必須由中央二品以上的官員來擔任,而中正官的責任就是,從中央給他們的人才資料冊中,通過對人才們的家世,形狀,定品的評判,把人才們分爲九等,分別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此處的評判,作爲他們入士之後,被授予官職品階的依據。

2、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有何影響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它爲中央提供了大量的地方上的人才,並使中央集權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但隨着中正官慢慢被門閥士族所把控,九品中正制對中央的作用慢慢減弱,對門閥士族的作用慢慢加強,這使得出現在朝廷上的上品官員皆是由士族子弟擔任。等到了曹芳繼位時,司馬懿把持朝政,這更使得選拔官員的範圍變得更加的狹窄,把從各州郡選拔人才逐漸演變成了從世家大族中選拔,以至於造成了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現象的產生。

並且隨着"九品中正制"的不斷髮展,它嚴重偏離了對人才選拔的初衷,從起初建立時對才能,德行的重視,到西晉時只對家世門第的重視,造成了朝堂上,上品的官員皆是由士族門第來擔任,"九品中正制度"逐漸變成了用來加強士族門閥自身勢力的工具;這使得士族門閥地位變得空前的強大,皇權的地位被削弱的更加嚴峻,而寒門子弟報國無門,不受重視,致使人才大量流失,這極大激化了皇權和士族之間的矛盾。

三、皇權與士族的相輔相成

1、魏晉時期士族的地位

士族在中國古代是家世顯赫,家學淵源的象徵,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影響,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上學的機會,而士族由於家庭條件的優越性,往往是有文化,有知識的代表,《晉書許邁傳》曾說道:"家世士族,而邁少怡靜,不慕仕進。"而那些地方豪強,軍事勢力的幕僚常常都會以士族來擔任,很少有平民百姓來擔任。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出現,士族的地位達到了極盛。並且由於朝廷官員大部分由士族擔任,致使"門閥士族"的誕生。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真相是什麼? 第2張

2、士族對皇權的兩面性

在曹魏時期,魏文帝曹操爲了籠絡勢家大族,沒有收繳他們的武裝力量,而是設置中央官職,派遣"都督",到各勢家大族的軍隊裏充當統帥,這也間接的使他們的武裝力量,受中央所監管;等到了曹丕繼位後,建立了更加完善的"都督制",這個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集權空前加強,也使更多的地方勢家大族朝着中央靠攏,但由於統治者過於追求中央集權,使得地方勢家大族的地位不斷地提升,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外重內輕局面的出現,助長了地方割據勢力。

曹丕爲了削減地方勢力,加強皇權,曹丕不得不依靠士族的力量,來使朝廷和地方達到平衡。在魏晉時期的早期,這樣的做法,對削減地方勢力有很大的好處,也對中央集權的加強有很大的好處,但由於曹丕長期對士族的曖昧狀態和對他們的放任,使得士族不斷地發展壯大,慢慢的,士族把控了選官制度,導致中央沒有人才可用,失去了對朝廷官員最強的控制權,而那好不容易加強的中央集權,也漸漸的被削弱了。

四、歷史遺留問題

1、皇權和士族的矛盾達到頂峯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歷了數不清的皇帝的更替,但無論皇權怎麼變化,士族的地位一直不變,皇權和士族相互扶持,相互反哺。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在魏晉之初,統治者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建立九品中正制,這使得皇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由於統治者過度的對地方的控制,致使選官的權利落入了門閥士族之手,而又由於中正官大多是以朝廷二品以上的官員擔任,導致士族把握了選官的權利,等到了魏晉南北朝的中期,士族達到了全盛時期,從而使得皇權被削弱。

魏晉的後期,統治者開始崛起,他爲了把朝堂的控制權力,從士族手裏奪走,建立了司徒和被評人,來限制中正官的權利,這促使皇權得到復燃,但統治者沒想到的是,這個舉策,加大了士族和寒門之間的矛盾,也加大了士族對統治者的不滿,使得魏晉後期進入崩潰階段。而皇權與士族的矛盾問題,也間接地爲後世統治者在對待士族,寒門的態度和政策上,獲得了更多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2、民族大融合帶來的衝擊

自東漢覆滅以後,統一的多民族大帝國分崩離析;之後,又歷經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在這政權分裂、戰亂頻發的三百多年中,我國古代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北方的民族往南方遷徙,南方的民族往北方遷徙,這使得我們的民族之間的聯繫更加密切。

北魏孝文帝在建立北魏政權後,爲了鞏固統治地位,促進經濟發展,他模仿漢代的政治制度,實行三長制,均田制,改胡姓爲漢姓,倡導胡人與漢人之間聯姻,這些制度的實行,使得胡人和漢人之間的隔閡逐漸縮小,並且胡族百姓積極接受漢文化的薰陶,學習和實踐漢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再加上孝文帝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積極推廣均田制,極大地促進百姓對農業的熱情。

同時也促進了少數民族由遊牧生活向農耕生活的轉化,加速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對我們第二次的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正是由於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得長期受戰亂影響的百姓們得到了暫時的休整,也使國家的經濟得到了繁榮發展,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爲後世隋朝建立民族大一統的格局奠定了基礎。

魏晉時期爲何會發現上品無寒門現象的發生?真相是什麼? 第4張

在這樣皇權被架空的歷史背景下,統治者對於崛起的門閥士族,只能用曖昧的狀態來維持他,既不能太親近,也不能太冷淡。同時,統治者爲了維持朝廷穩定,爲了維持國家的繁榮,只能另闢蹊徑,通過加大對內官的扶持力度,加大對寒門人才捆綁,使自己的封建王朝得以達到勢力的均衡。但由於士族門閥的阻礙,寒門依然不能進入朝堂的中心,這使得統治者的地位岌岌可危;魏晉時期的統治者只能作爲門閥士族的傀儡,來維護這可笑的王朝統治。

而寒門子弟,由於國家朝堂的腐敗,統治者的無能,使得那些才華橫溢的寒門子弟的抱負得不到施展的機會;也使得他們最終辭官,歸隱田園。這既是寒門子弟的悲哀,也是他們的幸運,悲哀的是壯志難酬,幸運的是減少了虛僞王朝對他們的迫害。正因他們對官場的失望,使得他們把滿腔的熱血,都奉獻給了中國古代的文化產業。

所以對於魏晉南北朝這個時代,我愛恨交織,愛它爲我們中國文壇做出的貢獻,恨它給百姓們帶來的疾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