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趙王遷爲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李牧?背後有什麼特殊原因?

趙王遷爲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李牧?背後有什麼特殊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趙王遷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自公元前309年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趙國首先出現了一支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從此,“車兵”這個古老兵種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趙國國勢變強,武力大增,與當時崛起的西秦可並稱爲“中土雙雄”。

李牧,服務於趙幽繆王時代,是繼廉頗、龐煖之後的最後一位趙國名將。他對騎兵的使用能力可開一代先河,其用兵能力必在王翦之上,或在白起之上。

雖然這個時候的趙國,在經歷了“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之後早已日薄西山,但是對於強秦的咄咄攻勢,李牧仍然憑藉着他強悍的用兵能力,率領着趙國軍隊兩次擊敗敵軍,守護了趙國國祚。

公元前243年,秦國派遣悍將桓齮東出上黨,越太行山攻趙,被李牧大破於宜安一線;前232年,秦國又分兩路進攻趙國,北路依然是越井徑、出太行,南路則攻擊趙國的漳水長城。

秦軍南北夾擊,李牧則以“南守北攻”的策略來應對,他先率主力北上,在番吾一線大破秦軍北路,然後回師與司馬尚再破南路秦軍。

秦軍南北夾擊,在佔據了全部優勢情況下,皆被李牧以“化腐朽爲神奇”的手段所翻盤。

李牧威名赫赫,名揚中土,他成爲了六國的最後希望,也成爲了秦國東進的一個噩夢。然而,秦國並沒有死心。

公元前229年,趙國北部代地地震,饑荒連連,秦始皇趁機派遣大將王翦,第三次攻趙。

見於《史記·趙世家》: 三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敗)之。封牧爲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敗)之。五年,代地大動,自樂徐以西,北至平陰,臺屋牆垣太半壞,地坼東西百三十步。六年,大飢。七年,秦人攻趙。

趙王遷爲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李牧?背後有什麼特殊原因?

秦國的這一次攻擊策略,仍然走的是南北夾擊的老套路,王翦攻北路,悍將楊端和破漳水長城,欲入邯鄲。

然而,同爲名將的王翦,在北路與李牧對陣時,卻不能勝,秦國兩路會師於邯鄲的意圖並沒有得到實現。

秦始皇終於知道,“李牧不除,則趙國難滅”。

他派遣細作(間諜)入邯鄲,收買趙國重臣郭開,讓他影響趙王遷,說李牧欲叛趙投秦,並且秦人還在邯鄲大肆宣揚着這個謠言。趙王遷果然中招,他相信了秦人的離間計,派人把李牧殺死了 。

秦國多次攻趙未果,就算王翦是當時名將,也同樣突破不了李牧的防線。如果說,漳水以及趙長城是趙國南部一道守護長城,那麼說,大將軍李牧就是趙國北部的一道鋼鐵長城。

但是趙王遷爲何要“自毀長城”,是他愚蠢嗎?當然也不能這樣簡單地理解。趙王遷能夠坐上大王位,並且還懂得與郭開合作,慢慢地架空那些前朝老臣來加強王權,這番動作下來,怎麼說都算不上是愚蠢。

那他爲什麼要殺死李牧呢?這裏面其實是有原因的。

第一點:攻防策略的不同,導致了雙方針鋒相對的立場。

李牧主掌代地軍政數十年,代北人只知道大將軍李牧,而不知道國中有王,這是一定的。

因爲李牧的威名太盛,再加上他在代地數十年,一心一意地幫助代北人擊敗了匈奴,守住了代北人的家園。

匈奴控弦之士數十萬,擁有王帳與方王制度,向西攻打當時的大月氏,打開進入西域的通道;向東則攻打當時的東胡;向南則攻擊代北,一步步的壓制着趙國的生存空間。

趙王遷爲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李牧?背後有什麼特殊原因? 第2張

可以準確的說,代北人需要大將軍李牧,因爲李牧就是他們的守護神,對於李牧來說,代北也是他的根基,雙方誰都離不開誰。

而當秦國攻擊邯鄲的時候,趙王遷命令李牧放棄代北,一是爲了拋開代北地震需要賑災的包袱,二是要收縮兵力來保衛邯鄲。

但是,李牧的代北軍不同意,李牧也不可能同意。代北是他是根基,放棄了代北,就等於放棄了代北軍。代北人怎麼會拋棄自己的家園去幫趙人守護邯鄲呢?

因此,李牧堅決反對趙王遷的意見,他意圖集結兵力,在北路再次擊敗秦軍,就此巔覆戰局。所以,他需要趙王遷堅守邯鄲,來配合他的計劃。

然而,趙王遷已經承受不住亡國的重壓,他更希望李牧放棄代北,回到邯鄲再和秦國打一次“邯鄣之戰”。

就算趙國不濟,退出邯鄲,只要保住了中樞,就保存了國祚;保住了國祚,趙國就有東山再起的希望。齊國當年也不是憑藉着兩座城池城也能復國嗎?

因此,他需要李牧,如果李牧不願意,那麼他就更需要代北軍。代北軍遠鎮邊疆,與秦、燕、匈奴多次激烈大戰,也造就了代北軍強悍的武力值。

因此,攻防策略的不同,決定了雙方不可共容的局面。於是就“軍權”問題引發了一場血腥的廝殺,李牧被殺死,司馬尚被免。

而在此之後,趙王遷用趙蔥、顏聚來統率這一支代北軍。由此看出,趙王遷一直在乎的就是這一支代北軍而已!

見於《史記·趙世家》: 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蔥及齊將顏聚代之。

第二點:秦國再下猛藥,逼着趙王遷殺死李牧。

去看戰國時代,你會驚訝地發現,秦國屢屢施“離間計”,對別的國家都沒有什麼大用處,然而對趙國卻屢試屢靈。是不是歷任趙王都是愚蠢之輩呢?是不是秦國的離間計就非常高明呢?

個人認爲,趙王都不是愚蠢之輩,但是秦國的“離間計”卻非常高明。

正是因爲秦國在咸陽遙看邯鄲,看穿了趙國內部激烈的權力矛盾,這纔有了投放“離間計”的基礎。

而趙國的“公子嘉”,就是秦國的一記“殺手鐗”!

公子嘉與趙王遷的關係見於《史記·趙世家》:趙王遷,其母倡也,嬖於悼襄王。悼襄王廢太子嘉而立遷。遷素無行,信讒,故誅其良將李牧,用郭開。

趙王遷爲什麼要自毀長城殺死李牧?背後有什麼特殊原因? 第3張

趙王遷出身不好,他的母親是倡伎,但極得趙悼襄王寵愛。趙王遷的母親吹了吹枕頭風,悼襄王就把原本屬於公子嘉的“王座”給了公子遷。

因爲多人反對,就導致了趙王遷不得不重用心腹重臣郭開,逐步架空前朝老臣來把控朝堂。有了這一個“架空”的動作,也就註明了趙國必須會有“保皇派”和“反對派”的出現,朝堂上也就會出現了兩派勢力或明或暗的交鋒態勢。

趙悼襄王“廢嘉立遷”的時候,曾經遭到了李牧的極力反對。也就是說,李牧曾經介入過趙國的“王統之爭”,要不是他是軍方大佬,早就被趙王遷清算掉了。

不過還好的是,有了秦國這個龐然大物存在,就有了外部的壓力,大家都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一個微妙的平衡,免得朝堂分裂而被他國所乘!

但是,這個微妙的平衡就在秦趙大戰正激烈的時候,突然之間就被打破了。秦國利用了趙嘉爲“引子”,引爆了邯鄲政局。

大家讀史的時候,可能會忽略掉“公子嘉”這個點。據記載,公子嘉憑藉數百人殺出邯鄲,並且穿越秦趙戰場到了代地,還自立爲王了。

見於《史記·趙世家》: 秦既虜遷,趙之亡大夫共立嘉爲王,王代六歲,秦進兵破嘉,遂滅趙(代)以爲郡。

這怎麼可能?秦軍攻破邯鄲之時,趙王和他的那些朝臣都突圍不出來,全被一鍋端了。憑什麼公子嘉幾百人就能突圍?只有一個理由——是秦人故意放走了公子嘉。

所以,後來公子嘉的“代國”纔會存活了六年之久。

這就是太史公的典型的春秋筆法了,然而卻細思極恐!(對於權力鬥爭,太史公都會一筆帶過,因爲這種鬥爭只可意會,不可明寫)

公子嘉代表着什麼?代表着王統;一個公子嘉,再加上一個殺伐絕斷的大將軍李牧,這又代表着什麼?這就代表了李牧完全可以甩開趙王遷,在代地重建趙國中樞啊!只要公子嘉與李牧一匯合,趙王遷就有可能成爲了“棄子”!沒了代北軍,趙王遷將何存?

這,就是秦國“離間計”的厲害之處了!這是在逼着要趙王遷殺死李牧啊!

趙王遷爲什麼下定決心殺李牧?難道真的是“李牧要投降秦國”嗎?

當然不是了。李牧與秦軍多次大戰,其仇其恨不知有多深,他怎麼會投降秦國呢?但秦國的“離間計”,送給趙王一個絕佳的藉口,趙王遷也需要一個藉口,來名正言順地奪取李牧的軍權。

於是,刀光四起,國破家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