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漢武盛世是如何形成的?漢武帝都推行了哪些政策?

漢武盛世是如何形成的?漢武帝都推行了哪些政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武帝劉徹(前157年7月30日-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其母爲關隴人孝景王皇后,於7歲時被冊立爲儲君,16歲登基,在位達54年,其正式諡號爲“孝武皇帝”,後世省略“孝”字稱“漢武帝”,是清聖祖以前在位最長的中國皇帝。他雄才大略,文治武功都有顯赫建樹,與秦始皇被後世並稱爲“秦皇漢武”,被歷代史學界和政治家們評價爲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漢武帝的思想積極進取,極具前瞻性,爲朝廷以至社會帶了新思維,親政後進行了多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深遠地影響着後世。

漢武盛世是如何形成的?漢武帝都推行了哪些政策?

對內政策上,漢武帝用人唯才,不問出身,開創了察舉制並興太學,以致該時期培養及出現了大量名臣良將;他又頒佈《推恩令》,和平地削減了諸侯的權力及勢力,並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從此成爲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另有首開絲綢之路、使用年號、設立刺史、加強內廷權力等開創性舉措。

對外政策上,漢武帝一改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世代朝廷奉行的和親傳統,以強勢態度積極地對付匈奴,發動第二階段漢匈戰爭,先後收復了西漢初年的多處領土,不過終其一世未能解除秦朝以來匈奴於中國西北部的威脅。

漢武帝又大幅度地開疆拓土,先後在秦朝故土吞滅了東甌國、南越國、閩越國,並遠征異域,消滅衛滿朝鮮及冊封夜郎國等等,繼秦朝後再次拓展了中國疆域;同時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遠征大宛,使漢帝國的影響力和控制力遠達中亞,將帝國在民生、經濟、文化和軍事上,都推上了空前的高峯,其在位期間被稱爲漢武盛世,爲漢朝的極盛時期。

而漢武帝晚年窮兵黷武,對人民造成了相當大的負擔。其晚年性情也變得反覆無常,而且迷信多疑,致使了巫蠱之禍的發生,爲其普遍整體正面評價留下負面部分。他也對臣下擅用權力,司馬遷和李陵家族都在他的命令下遭難。駕崩前兩年,漢武帝下《輪臺詔》,重拾文景之治時期的與民生息的政策,爲後來的昭宣中興奠定基礎。

漢武盛世是如何形成的?漢武帝都推行了哪些政策? 第2張

早年經歷

據《史記》、《漢書》的武帝本紀,漢武帝生於漢景帝前元年(前156年);據《史記》、《漢書》的后妃傳,漢武帝生於漢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六月。母王氏,漢景帝中子,具體排序不詳。其母王氏在懷孕時,漢景帝尚爲太子。王氏夢見太陽進入她的懷中,告訴景帝后,景帝說:“此貴徵也。”劉徹還未出生,他的祖父漢文帝就逝世了。漢景帝即位後,劉徹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兒子。一說劉徹的乳名爲劉彘,根據漢武故事記載劉徹被立太子時方纔改名,但此說與史書說法有出入。

前元四年(前153年),劉徹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爲膠東王。同年,景帝的長子、他的異母長兄劉榮獲封爲太子。前元六年(前151年)秋九月,無子無寵的薄皇后被廢。第二年(前150年)春正月,廢慄太子劉榮爲臨江王;夏四月乙巳,其母王氏被立爲皇后,丁巳,劉徹被立爲太子。他成爲太子與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館陶公主劉嫖有很大關係。劉嫖許諾將她的女兒陳氏嫁給當時四歲(古代按虛歲計算)的膠東王劉徹。劉徹後娶陳氏爲妃,兩人成婚的時間無考。

後元三年正月甲子(前141年3月9日),景帝逝世,太子劉徹即位,尊皇太后竇氏曰太皇太后,皇后王氏曰皇太后。太子妃陳氏後獲封爲皇后(具體時間不詳)。

君臨天下

漢武帝建立了中朝削弱相權,鞏固皇權。“中朝”又稱“內朝”,由皇帝左右的親信的近臣所構成。漢武帝時,他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常侍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爲“中朝”或“內朝”。相對與“外朝”而言,“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爲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爲外朝也”。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外朝官員則無此特權。藉由此來培植一批立足於宮中、與以丞相爲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禮的內廷官員。重要政事,“中朝”在宮廷之內就先自作出了決策,再交由“外朝”的丞相來執行。尚書,本來是皇帝身邊掌管文書員。“中朝”形成之後,尚書的地位日益重要。尚書和一般只參與宮廷議政的官員不同,由於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作爲皇帝的祕書機構,在“中朝”逐漸居於核心地位。

監察制度

漢武帝在地方設置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監察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打擊地方豪強。京師七郡則另外設立司隸校尉監察。漢武帝將全國地方劃分爲13個監察區,是爲冀、兗、豫、青、徐、幽、並、涼、荊、揚、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爲司隸校尉部作爲一個單獨的監察區)。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監察地方官員和強宗豪右,歲終至京師向御史中丞稟報。此時的刺史爲監察官,秩六百石,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爲低。

推恩令

參見:推恩令

西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長子單獨繼承的,其他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雖然文景兩代採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漢武帝初年,“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易爲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謀以逆京師”,嚴重威脅着漢朝的中央集權。因此元朔二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任何的削藩,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爲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察舉制

察舉製爲中國古代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極大。主要用於選拔官吏。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覈再任命官職。察舉制此後成爲漢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學者曾經指出,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

徵辟制是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就是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主要有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除兩方面,皇帝徵召稱“徵”,官府徵召稱“闢”。用以作爲察舉制的補充。

創立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年號由漢武帝發明及首先使用,首個年號爲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據滿清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爲“元狩”,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漢書》上記載說,前122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羣臣認爲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爲“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爲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羣臣又認爲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爲“元鼎”,稱那年爲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爲“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漢武盛世

漢武盛世是西漢的全盛時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