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曾國藩30歲前還是個平庸之人,爲何之後會成爲半個聖人?

曾國藩30歲前還是個平庸之人,爲何之後會成爲半個聖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曾國藩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曾國藩從小平庸,經歷4次奇恥大辱他知恥而後勇,終成一代半聖

中國有兩個半聖人的說法,其中兩聖是孔子、王陽明,還有半個聖人則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國藩。但值得注意的是,曾國藩在30歲之前還是平庸之人,卻在之後立功、立德、立言,成爲半個聖人,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要從曾國藩經歷的4次“奇恥大辱”上說起。

庸人曾國藩庸在哪裏?自小背書不行,科舉也不行

曾國藩是晚清重臣,在人生後期,創建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展洋務運動,幹下一堆讓常人望塵莫及的功業,位極人臣,善始善終,堪稱爲官做人的楷模。

但是,他卻是有真實史料記載的‘庸人’,從小就讀書‘艱難’。

據說當年他在家中背書的時候,有小偷進入他家,結果怕被曾國藩發現就躲在房樑上,打算等這個小子背會去睡覺了就下來偷東西。但是,一篇短文,寥寥幾百字,少年曾國藩愣是背了兩三個時辰還背不通順,氣得小偷跳下房樑,指着曾國藩的鼻子罵他笨,還當着他面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並下了定論,說就他這種讀書天賦一輩子也別想考上秀才,說罷揚長而去。

曾國藩30歲前還是個平庸之人,爲何之後會成爲半個聖人?

另一方面,從遺傳基因上來講,曾國藩也絕對算得上是天資愚笨的人。

他的祖父曾玉屏雖然浪子回頭,以耕種發家,但是卻非讀書的料;他的父親曾麟書參加科舉,考了17次考到43歲,才考中秀才;他的四個叔叔們,無一考中;而曾國藩從十四歲開始參加縣試,一直考了六次都沒中,直到第七次才中秀才,堪稱“高考七次郎”。

就連曾國藩自己後來也多次在家書中自述說自己從小就比較笨,讀書慢,做事笨,只能謹小慎微,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走。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天資愚鈍的人,居然能成一代半聖,將數千年來無數儒家學子甩在身後,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人生中4次“奇恥大辱”,讓曾國藩知恥而後勇

第一:懸牌受辱

曾國藩經歷的人生第一次奇恥大辱是在他第六次參加科考的那年。這一年他二十一歲,經過五次失敗、加倍努力後,又一次落榜,什麼都沒考上,好比如今六次高考的學子又一次考了個鴨蛋,對他的打擊可想而知。然而,更大的打擊到來,當時湖南學政居然公開懸牌,把曾國藩的試卷當作反面典型,公開批評,當衆羞辱曾國藩學問太淺,連考六次,次次落榜,還有何顏面混跡讀書人隊伍,有何顏面上考場。

這對一個考了六次都沒考上的曾國藩來說,絕對是奇恥大辱。也正應了那句話,人若沒有經歷痛徹心扉的打擊,可能一輩子都做不成事。曾國藩咬牙忍下恥辱,堅持自己的夢想,不屈不撓,默默努力,終於在第七次考中秀才。

曾國藩30歲前還是個平庸之人,爲何之後會成爲半個聖人? 第2張

第二:權貴唾罵

曾國藩憑藉自己不屈不撓的毅力,似乎也時來運轉,從秀才一路考到了進士,進而留京爲官。這對一個出身農村的人來說無異一步登天,但是在權貴滿地走的京城,曾國藩只是一個鄉野村夫。他曾在家書中自述,自己雖然身居廟堂,但其實微不足道,甚至遭遇過不少嘲笑與出言唾罵。

好在從小歷經挫折、七次科考的曾國藩已經練就了越挫越勇的品質,面對這些輕視,他卻是鬥志越發昂揚,最終創造了十年七遷的官場奇蹟,驚呆了一衆權貴。

第三:險遭殺害

晚清黨派紛爭劇烈,滿漢之爭也是愈加頻繁,權力場爾虞我詐更甚前朝。經歷十年七遷奇蹟的曾國藩因政治靠山倒臺,被外放地方爲官。就在他萌生歸隱之意時,恰逢母親病故,因此丁憂回到長沙。守孝次年,湖南遭遇太平天國侵擾,同時各地滋生匪患,咸豐皇帝命其興辦團練,保衛地方。由此開始,曾國藩組建湘軍,大肆剿匪。

結果就在剿匪過程中,曾國藩調動綠營兵無果,還遭遇綠營兵變,與湘軍發生械鬥,他本人差點被殺。後來事情鬧大,曾國藩被迫離開長沙,一場原本正確的事情非但沒有得到地方支持,反而差點丟了性命。

曾國藩30歲前還是個平庸之人,爲何之後會成爲半個聖人? 第3張

第四:落井下石

長沙事件以後,曾國藩決心將湘軍打造成一支能戰之軍,終於在咸豐四年練成一支一萬七千人的敢戰、能戰之師,並在湘潭之戰中十戰十捷,由此一雪長沙事件之恥。然而,此時曾國藩也犯了兵家大忌,被勝利迷昏了頭腦,想要再創輝煌,於是進軍江西,卻遭到官場排擠,心灰意冷之下他再次以守孝名義退出官場。而後,與咸豐皇帝洽談無果,被咸豐皇帝厭棄,前途頓時一片灰暗。

如果說前3次大辱從未真正擊垮曾國藩,那麼第4次來自於王朝皇帝的大辱對其的打擊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第一次,曾國藩在心中重新衡量忠君愛國到底值不值得。

他在家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常把自己關在屋裏,結合自己的經歷,重讀聖賢經典。當他讀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時候,終於明白自己爲什麼會有今天的結局了,那都是因爲自己太浮躁了,太鋒芒畢露,太高傲了,想做出成績,就必須要學會接受現實,跟現實同流合污有時候是更巧妙的征服,而忠君值得推敲,但愛國就是愛民。

頓悟以後,曾國藩成了一個真正圓通的人,他不再刻意要求他人如何,不再過多苛責,深知水至清則無魚,而是反向苦修自己,修身齊家,而後步步爲營治國平天下,不斷的脫胎換骨,最終以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立功,以自身道德水平立德,以家書整理出自成一派的言論,立言,終於成爲一代半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