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始皇爲什麼要先吞滅自己的鄰國韓國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秦始皇爲什麼要先吞滅自己的鄰國韓國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秦國,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中國有一句俗話,叫“遠親不如近鄰”。意思是說,一家人遇到急難的事情時,遠處的親戚不如近旁的鄰居那樣能及時提供幫助。因此,鄰里之間的感情,有可能比遠處的親戚還好。

這句話,不適用於國家之間的交往。有一句話叫什麼來着?“遠交近攻”,意思是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第一個這樣做的人,就是秦始皇贏政——準確地說,應該是秦王嬴政,因爲直到吞滅六國、統一天下後,他才登基爲帝,成爲秦始皇。

秦始皇爲什麼要先吞滅自己的鄰國韓國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秦始皇於公元前230年打響吞滅六國的戰爭,到公元前221年結束,共計用了10年時間,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滅掉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這就是說,秦始皇第一個幹掉的國家是韓國。韓國正是秦國的鄰居。

秦始皇爲什麼要首先滅掉鄰居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韓國攔住了秦國進入中原的大路

我們從下面這張地圖可以看出,韓國位於秦國的西部。秦國軍隊要西出函谷關,對六國進行“友好訪問”,就得首先問韓國同意與否,相當地傷腦筋。因此,秦國遲早要搬掉韓國這塊攔路石。

秦始皇爲什麼要先吞滅自己的鄰國韓國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2張

其實,早在秦武王時期,秦國就有意滅了韓國。秦國軍隊在宜陽之戰中殺得韓國軍隊大敗。楚國又趁火打劫,與秦國達成協議後,奪取了韓國新城。隨着宜陽、新城等地的喪失,韓國不見了三分之一的國土。幸運的是,秦武王與一名大力士比賽舉重大鼎,大鼎脫手後砸在他腳上,氣絕而亡。繼位的秦昭王沒有繼續攻打韓國,讓韓國苟延殘喘了80多年。

二是現實利益的考量

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四處征戰,與各諸侯國混戰不已,互有勝敗。後來,範睢來到秦國,對秦昭王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

這是什麼意思呢?範睢認爲,秦國應該與遠距離的國家結交,進攻近距離的國家。這樣的話,哪怕得到一寸一尺的土地,都會真正歸秦王所有。言下之意,秦國攻打遠距離的國家,比如齊國和燕國,就算攻佔了土地下來,也不在管轄範圍內,屬於無用之舉。

秦昭王大爲讚賞,採納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多年後,秦始皇正是按照這一戰略,依次吞滅了六國。

三是韓國實力最弱,比較容易下手

民間流傳着一句歇後語:“老太太吃柿子——專挑軟的捏。”形容一個人專找好欺負的人欺負。秦國的領土與楚國、趙國、魏國、韓國都接壤,這些國家裏,楚國、魏國都是大國,不大好惹,只有韓國實力最弱,屬於“軟柿子”,比較容易下手。

就連並非大國的趙國,也不是秦國想收拾就收拾。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被秦國名將白起坑殺了40萬士兵,實力嚴重受損。可是,趙國軍隊雄風猶存,在名將李牧的率領下還能在肥之戰和番吾之戰中,兩次擊敗秦軍,斬殺15萬秦軍。

秦始皇爲什麼要先吞滅自己的鄰國韓國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3張

所以,就先攻打韓國吧。

四是韓國人緣很差,沒人幫它。

在戰國七雄中,韓國的情況很尷尬。一方面,是它的實力最弱,在與其它諸侯國作戰時,很少有取得勝利的時候。另一方面,是它位於秦國、魏國、楚國之間,被這3個大國所包圍。秦國就不說了,是戰國時期的“王者”。楚國地廣人多,兵強馬壯,與秦國的實力不相上下。魏國是戰國初期最先稱霸的國家,實力不容小覷。夾在3個大國之間,韓國的日子真心不好過。

怎麼辦呢?韓國爲了生存下去,只好採取“見風使舵”的策略:哪個國家變得強大,就與它結盟;哪個國家落了下風,就聯合別國收拾它。

舉一個例子。

韓國與魏國都從晉國分化而成,相當於兄弟之國。當魏國稱霸時,韓國與它的關係非常好,跟着它大戰齊、楚、秦、宋等各路諸侯,還趁機吞滅了鄭國。從這一點而言,魏國是韓國的“恩人”。可韓國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恩人”呢?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後,魏國發生了爭奪王位的內亂。韓國趁機聯合趙國進攻魏國,打得魏惠王被圍困在軍隊中。

秦始皇爲什麼要先吞滅自己的鄰國韓國呢?大致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4張

後來,魏惠王緩過勁來,收拾起“忘恩負義”的韓國來。韓國眼看有滅國的危險,採取外交措施,一方面與秦孝公聯姻,另一方面又與齊威王結盟,組成聯軍進攻魏國,讓魏國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

韓國這種“見風使舵”的策略,雖然是無奈之舉,但也因此將所有諸侯國得罪光了,人緣極差。所以,當秦國吹響滅亡韓國的衝鋒號時,其餘5國中,沒有一個國家對它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