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蜀漢後期爲什麼會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蜀漢後期爲什麼會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說起廖化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曹魏奉行的是唯纔是舉的人才戰略。在三國當中,曹魏的這一人才戰略應該說是最爲成功的,人才儲備是最有深度的,他確保曹魏集團始終有一個很厲害的人才羣體方陣。

孫吳的人才戰略主要體現在人盡其才上。“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用人還是很有一套的。從周瑜,到魯肅,再到呂蒙,再到陸遜,孫吳的頂尖戰略人才,從立國開始便一直沒有斷檔過。

蜀漢後期爲什麼會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再看蜀漢的劉備集團,應該說,劉備是很重視人才的。三顧茅廬,就是他重視人才的得意之筆。蜀漢成立之初,劉備的用人政策還是很令人稱道的。比如,對待益州劉璋的部下,劉備都是待之以禮,加以重任。一一“於是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等,璋之姻親也;彭義,璋之所擯棄也;劉巴,宿昔之所怨也。備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兢勸。益州之民,是已大和。”

劉備在世時,以他的賢德和能力魅力,能夠很好地將一大批文臣武將聚集在他的麾下。包括諸葛亮、龐統、法正等治國理政能手及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五虎上將”。劉備這種“一路走來,一路招賢納士”,使蜀國人才特別是軍事人才一度達到頂峯。

然而,劉備去世後,這種人才政策沒有很好地延續下去。加之託孤大臣諸葛亮和李嚴等政見不合,蜀國的人才羣體開始走下坡路。特別是“五虎上將”先後離世後,蜀國能夠拿得出手的軍事將領少之又少,及至後來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人才窘境。能力並不出衆的“官二代”關興、張苞等紛紛登場並佔據要位,這更說明蜀國的人才政策延續性、執行性確實出了問題,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蜀漢後期爲什麼會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作爲蜀國丞相和託孤重臣,諸葛亮本該是統全局、抓大事的 。但是,“食少事煩諸葛公”,諸葛亮事無鉅細,大事小事統抓統管。比如,一個正常的縣官任免,諸葛亮本沒有必要親自處理和過問的。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必須得經過他的最終拍板才能算數。軍中只要是“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諸葛亮這樣做雖然體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度負責精神,但無疑也扼殺了他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一是重用了不該重用的人。一向慧眼的諸葛亮,看人不準是絕對不應該的。馬謖本來是個很好的參將,紙上談兵、出謀劃策尚可,但根本不是真正帶兵打仗的料。這一點,劉備很早就提醒過諸葛亮,但諸葛亮就是不聽,還是在街亭之戰中偏執地啓用了馬謖,結果導致剛出祁山便來個街亭大敗,最後不得不上演出揮淚斬馬謖的歷史悲劇。

二是壓制了不該壓制的人。魏延本是深受劉備賞識和器重之人。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升爲“牙門將軍,後任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成爲不可多得的獨當一面的大將。特別是鎮守戰略要地漢中十年,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在“陽溪大破費瑤和郭淮”,更是威名遠揚。然而,對於這樣一個“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之人,能夠提出“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奇計之人,諸葛亮一直壓制,一直防範,並對他越來越反感。及至最終,諸葛亮死後沒多久,魏延也被稀裏糊塗的枉殺。

蜀漢後期爲什麼會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第3張

三是培養了不該培養的人。《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培養使用姜維濃墨重彩地寫上了一筆。但姜維的能力,其實說不上特別有多強。《三國志》說“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衆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顯然,作爲正史的《三國志》,對姜維的總體評價並不高,只是“粗有文武”而已,而“玩衆黷旅,明斷不周”,說明姜維的缺點還是很明顯的。至少與同時期的鐘會、鄧艾等名將相比,姜維的能力是遠在他們之下的。

應該說,關羽鎮守荊州的十萬重兵,一直是蜀國的精銳力量。鎮守住荊州,是蜀國的重中之重,也是蜀國奉行的大戰略。然而,關羽卻北伐曹魏,儘管取得了水淹七軍的大勝,但沒想到被東吳的呂蒙來了個釜底抽薪,最終使得關羽丟荊州走麥城。大意失荊州,其實失掉的不僅是蜀國的精兵集團,特別是關羽等一批能征善戰的武將,更是失掉了蜀國的國勢,蜀國自此開始走下坡路了。

如果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個不應該發生的重大戰略錯誤的話,那麼劉備爲報關羽之仇,一怒之下而發起的夷陵之戰更是錯上加錯了。劉備舉國之力發起的這場大戰,竟然被陸遜這個東吳後生小輩來了一個火燒連營七百里。這場大戰,使蜀國損失較之失荊州更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馬良等一大批將領均戰死”,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一路走來經營蜀漢十分不易,他的賢明聖德也一向爲人們所稱道。然而,發動的夷陵之戰,無論在政略還是在戰略上實在有欠考慮。通常來講,輸掉一場戰爭,總得需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恢復。培養一個合格的軍事將領更不容易,至少需要多次戰爭實踐歷練。而夷陵之戰大敗,蜀國一下子損失這麼多武將和精銳,輸的真是太慘了,創傷真是太大了。可以說,這也是三國曆史上,蜀漢發生的最慘的一頁。

劉備去世後的幾十年間,相對弱小的蜀國,並未韜光養晦、休養生息,反而以匡扶漢室之正統爲名,連續對曹魏用兵。儘管《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的六出祁山與姜維的九伐中原,描寫得繪聲繪色、可歌可泣,但蜀國的這一出兵伐魏的戰略後人還是頗多爭議的。

戰略指導上出了問題,再加上諸葛亮這個三軍統帥,打仗過於小心謹慎,先後六出祁山,每次出兵的方向路線基本上都是一樣的,用兵的策略方法基本上都是一樣的,致使對方早有防備、嚴陣以待,到頭來六次出兵都沒有達成預期的戰略目的。

蜀漢後期爲什麼會出現軍事人才匱乏的現象?原因是什麼 第4張

兵家最注重奇正結合、出奇制勝。歷史上的白起、韓信、霍去病等軍事大家用兵概莫如此。對於諸葛亮的指揮打仗才能,劉備也是認識深刻的,他在得了諸葛亮之後,很少讓諸葛亮隨軍出征。“先主外出(征戰),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取益州劉備帶了龐統,取漢中劉備帶了法正,即使是舉國之力伐吳的夷陵之戰,劉備也沒帶諸葛亮。包括後來劉備託孤時,將“兵權交給的也是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作爲諸葛亮後期主要對手的司馬懿曾這樣評價:“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司馬懿對諸葛亮的這一評價雖然有刻意貶低的意味,卻也不無一些道理的。

強將手下無弱兵。一個好的軍事將領,必須要有卓越的軍事統帥來教、來帶、來培養。而對於“政治第一、軍事第二”的諸葛亮來說,具體統兵打仗本就不是他的最強項。而對於“粗有文武,明斷不周”的姜維來說,也有些勉爲其難,甚至還不如諸葛亮呢。因此,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好,包括後來姜維的九伐中原也罷,雖然連年征戰,雖然用兵不斷,但並沒有特別出色的將領從這些戰事中脫穎而出,這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