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白蓮教起義真的是大清王朝衰落的轉換點嗎?真相是什麼

白蓮教起義真的是大清王朝衰落的轉換點嗎?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蓮教起義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乾隆末年,隨着社會矛盾的日益加劇,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尤其以爆發於湖北、陝西、四川、河南、甘肅五省的白蓮教起義聲勢最爲浩大。喜慶元年(公元1796),白蓮教起義爆發,清政府爲了鎮壓起義的武裝力量,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並直接導致了國庫虧空,被歷史學家稱爲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白蓮教是一種祕密流傳的民間宗教,南宋紹興年間,吳郡崑山(今江蘇崑山)僧人茅子元仿天台宗教理並吸取摩尼教的教義與儀式創立而成。白蓮教與其他宗教不同,它雜拜各種鬼神,不管佛教、道教還是摩尼教都是其教徒的信仰對象,所以,自建教以來,就不被統治階級所承認。白蓮教宣傳彌勒佛在未來會改造世界,並以教中所獲得的資財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難相幫。所以,在太平盛世,白蓮教只能作爲佛教和道教這些正統教派的補充,在下層社會中發揮佛教和道教所起不到的作用。每當天災人禍或者社會動亂之際,白蓮教就會捲土重來,與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相悖,成爲農民暴動的戰鬥旗幟。所以,自白蓮教創建以來的幾百年間,始終不被視爲正統宗教,而是被作爲異教進行排斥。

白蓮教起義真的是大清王朝衰落的轉換點嗎?真相是什麼

在雍正之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按人頭徵收田賦的政策,也就是說,不管農民手中有沒有土地,都必須按照人頭給國家交納田賦。隨着農民人口的增長,但手中卻沒有土地,還要承擔繁重的人頭稅,這就導致了流民增加,直接影響國家的稅收,威脅社會的穩定。爲了改變這種現狀,雍正元年,清政府正式實施了“攤丁入畝”政策,將丁銀攤入地畝,實際上就是廢除了人頭稅,開始了按土地的單一標準徵收稅款,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土地的人才向國家交納賦稅。

與此同時,隨着玉米、土豆、紅薯的傳入中國,使得糧食產量獲得了極大的增長,直接導致中國人口的爆炸性增長,從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人口突破1億直到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突破了3億,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民手中僅存的那些土地又不斷被封建地主所兼併,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只能向地主租土地佃維持生計,形成了巨大的貧富差距。

白蓮教起義真的是大清王朝衰落的轉換點嗎?真相是什麼 第2張

廣大勞動人民遭受着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高壓,加上連年的天災人禍,更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湖北、四川等地民衆不堪忍受,揭竿而起,高舉“官逼民反”的大旗,在巴山、南山老林中一呼百應,應者雲集,轟轟烈烈的白蓮教起義爆發了。

爲了鎮壓白蓮教起義軍,清政府先後從全國16個省抽調了大批兵力,在四川、陝西、湖北、甘肅、河南五省作戰長達九年之久,比康熙執政時期的三藩之亂還要長久。白蓮教起義軍擊斃清軍提督、總兵等軍官四百多名。而清政府爲此耗費軍資達2億多兩白銀,與當時清政府四年的全部財政收入不相上下。

雖然,白蓮教起義最終還是失敗了,但是,大清王朝從此一蹶不振,走向了衰敗,爲鴉片戰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