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蒙古軍爲何沒能攻下釣魚城,讓宋軍堅持了三十六年

蒙古軍爲何沒能攻下釣魚城,讓宋軍堅持了三十六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宋軍堅守釣魚城二十年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宋軍之所以能堅守釣魚城二十年,一方面與釣魚城得天獨厚的地利有關;另一方面與守將的能力也有不可或缺的關係

下面我就就這兩方面詳細分析一下:

一、釣魚城之戰前的形勢與準備

1.戰略層面的三道防線

自宋蒙端平開戰以來,蒙古軍一再深入四川腹地。巴蜀一失,敵軍順流而下,南宋長江防線就將形同虛設,因而構築長江上游的防務體系,事關抗蒙戰爭的全局。

嘉熙三年(1239年)秋,蒙古大軍攻入川東,直指夔門。理宗急命孟珙率師入川救援,宋軍在歸州(今湖北秭歸)、巴東(今屬湖北)阻擊住了蒙軍,解了燃眉之急。

蒙古軍爲何沒能攻下釣魚城,讓宋軍堅持了三十六年

事後,孟珙主張在夔州設立制置副司,協調指揮涪州(今重慶涪陵)、萬州(今重慶萬縣)以下的長江防禦,築起第一防線;在鼎州(今湖南常德)、澧州(今湖南醴陵)屯駐重兵,形成第二防線;在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靖州(今湖南靖縣)、郴州(今屬湖南)和桂陽軍(今湖南桂陽)構建第三防線。

這一防禦體系極具戰略眼光,已預計到蒙古軍可能迂迴大理國,從廣西、湖南對南宋進行戰略包圍。

次年,孟珙任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不久又兼京湖安撫制置使,統一指揮四川、京湖兩大戰場的防務,實施構築第一、二道防線。淳祐元年(1241年),撤銷四川宣撫司,但將夔州路從四川制置司劃歸京湖制置司,孟珙以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置司峽州(今湖北宜昌),仍全面主持川鄂防線。

2.釣魚城及川東的軍事準備

這年,成都再次被蒙軍攻陷,四川告急。次年,理宗決定派餘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兼四川總領,主持四川軍政,置司重慶。這是因爲成都地處平原易攻難守,且數度淪陷,凋敝不堪,而重慶依山傍江,扼長江之咽喉,在宋蒙戰爭中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

蒙古軍爲何沒能攻下釣魚城,讓宋軍堅持了三十六年 第2張

餘玠以恢復全蜀爲己任,上任伊始就設招賢館,禮賢下士,廣攬人才,王堅、張珏皆入其幕下。早在嘉熙四年(1240年),爲避蒙古兵鋒,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筑重慶城時,就在合州(今重慶合川)釣魚山築砦,作爲重慶的屏障。餘玠入川不久,就採納了播州(今貴州桐梓)冉璡、冉璞兄弟的建議,根據四川特殊的地形條件,在合州釣魚山依山築城,積粟治軍,遷州城於此,以阻擋蒙古騎兵的攻襲。

餘玠隨後又把構築山城的做法推廣到其他州郡,先後建成十餘座山城,著名的有云頂(今四川金堂南)、營山(今四川營山西)、大獲(今四川蒼溪東南)、苦竹(今四川劍閣北)、青居(今四南充南)、得漢(今四川通江東)、天生(今重慶萬縣西)、白帝(今重慶奉節東)等。餘玠的後繼者王堅、張珏繼續修築着山城,總數達八十餘處。

這些建在四川主要水系上的山城,完整構建起一個如臂使指,氣勢聯絡的山城防禦體系,在其後抗蒙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3.人員安排上的準備

餘玠還總結了一套抗蒙鬥爭的經驗:一曰以逸待勞,不可輕戰;二曰聚保山險,不居平地;三曰多用夜劫,不可晝戰;四曰收聚糧食,毋以資敵。史稱餘玠治蜀多年,“軍得守而戰,民得業而耕”,抗蒙形勢出現前所未有的轉機。他便主動出擊,恢復失地。

淳祐十一年末,王堅收復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宋軍重新在蜀口之外站住了腳跟。利州都統制王夔恃功跋扈,餘玠將其處死,派部將楊成代領其軍,利州都統司則派出了本司統制姚世安前去接替。四川武將桀驁驕橫,主將去職舉代部屬接掌軍隊也久成風氣。餘玠決心革除這種弊端,再派一姓金的都統制率兵前往接管,不料姚世安竟武力抗拒。

這時,餘玠的支持者左相鄭清之病故,謝方叔升任左相,他的侄子恰好避亂在利州都統司所在的雲頂山上,姚世安就請他在朝中爲自己說話。謝方叔偏聽偏信,在理宗面前胡說餘玠飛揚跋扈,居心叵測。

有祖宗的家法,理宗也起了疑心,寶祐元年(1253年),下詔召回餘玠。餘玠對朝廷顛倒黑白的處理義憤填膺,接詔以後,服毒自殺。餘玠治蜀,厥功甚偉,齎志而歿,壯士扼腕。川蜀百姓聞其死訊無不悲慕如失父母,好不容易有個人才,朝廷卻輕信讒言,連一個餘玠都用不得。

二、釣魚城之戰的過程及影響

淳祐十一年,蒙哥汗即位,他逐漸將戰略重點移向南宋。寶祐元年,他派忽必烈分三路進攻雲南,次年滅大理國。寶祐三年,蒙古滅安南,最終完成對南宋的戰略大包圍。

蒙古軍爲何沒能攻下釣魚城,讓宋軍堅持了三十六年 第3張

寶佑五年,蒙軍試圖從安南北上廣西,南宋派出李曾伯擔任廣南制置使。他此前在京湖安撫制置使任上,曾整頓孟珙死後留下的防務系統。再度收復襄陽和樊城,富有抗蒙戰爭的經驗。到任以後他成功扼住了蒙古軍北上的進路,確保了中南腹地的安全。

兩淮戰場一直是南宋防禦的重點,四川依山築城的經驗也因地制宜推廣到兩淮,蒙古軍的進攻很難得手。

寶祐六年,蒙哥汗決定三路攻宋:自己親率主力四萬攻打四川,然後出峽東下;塔察兒領兵南下,進攻荊襄;兀良合臺從安南出兵,經廣西北上;三路大軍會師鄂州(今湖北武昌),再合力東攻臨安。

蒙哥主力入大散關,由利州(今四川廣元)直取劍門,經過近一年艱苦攻戰,歲末打到釣魚城下。這時四川已大部淪陷,王堅以興元都統制兼知合州。他到任後就發動軍民重新修繕釣魚城。

釣魚城周長十餘里,山頂地勢平曠開闊,上有充足的水源與足夠的良田,軍民耕戰結合而無後顧之虞。釣魚山高近四百米,嘉陵江與渠江環繞其南、北、西三面,山腰據險築起兩道二三丈高的城牆,又築“一字城”直達嘉陵江岸,可安然保持與外界的聯繫。當時,遷入釣魚城內避亂的民衆多達十餘萬。

蒙哥派降將晉國寶前來勸降,被王堅在釣魚山閱兵場當衆處死。開慶元年(1259年)二月,蒙古大軍渡過渠江,蒙哥親自督戰攻城,雙方攻守戰打得十分激烈,但蒙軍始終無法得手。四月,蒙古軍一度襲破一字城外城,但旋即被宋軍擊退。

蒙古軍曠日持久,師老兵乏,時值盛暑水土不服,疫疾蔓延,宋軍以逸待勞,不時夜襲敵營。南宋政府聽說蒙軍入川,即派呂文德出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慶府,負責川蜀抗蒙大局。五月,呂文德率戰船千艘馳援合州,遭到蒙將史天澤的邀擊,只得返回重慶。

六月,蒙將汪德臣單騎到釣魚城下招降,城上發飛石將其擊死,蒙軍士氣越發低落。相反,王堅則命守城宋軍向城下蒙古軍投擲鮮魚麪餅,並致書說:“你們北兵可烹魚食餅,再攻十年,城亦不可得!蒙哥見釣魚城固若金湯,久攻不下,只得黯然撤軍,命主力轉攻重慶,自己則死在退兵途中的溫湯峽(今重慶北溫泉)。

關於蒙哥汗的死因,衆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病死,所染即爲痢疾;一說中飛石或飛矢而死;一說因炮風所震,得疾而死。一般認爲,蒙哥是在釣魚城東瞭望指揮時被炮石擊傷而死的。

據說,蒙哥臨死遺言:“若克此城,當盡屠之。”爲了發泄攻城失利的憤懣,蒙古軍在護喪所經途中,殺無辜平民二萬餘人。

蒙哥一死,各路蒙軍先後北撤,南宋政權轉危爲安。其後數餘年間,宋蒙戰爭未發生重大戰役,這是因爲忽必烈繼承汗位後,專注於解決內部紛爭與推進封建化進程。封建化進程弱化了蒙古軍的原始野蠻性,也相應減輕了宋元替代過程中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強度。

釣魚城之戰是南宋方面自宋蒙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不但有力阻扼了蒙古軍的凌厲攻勢,挽救了川蜀的危局,而且爲餘玠奠立的山城防禦體系取得了重要的實戰經驗,極大鼓舞了南宋軍民的抗蒙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