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究竟有沒有報紙?古人是怎麼獲取新聞消息的?

古代究竟有沒有報紙?古人是怎麼獲取新聞消息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可能對於大部分現代人來說,報紙也已經成爲過去式了,因爲手機已經完全取代了報紙的功能,並且獲取新聞消息的速度比報紙更快。那在古代究竟有沒有報紙呢?古代通訊是一個比較緩慢的事情,因爲相隔兩地只能靠書信聯繫,效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報紙在古代顯得有些不現實,你看到的新聞消息可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古人究竟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下面就跟着小編來看看吧。

古代究竟有沒有報紙?古人是怎麼獲取新聞消息的?

說起古代的新聞報紙,許多人可能都知道中國古代有一種“邸報”,一些人認爲邸報就是報紙。邸報是不是報紙,值得細細辨識。中國從漢代到清末,都有邸報,但不同時期的邸性,性質卻有着微妙的不同。

漢代邸報

先來看漢代的邸報。漢時,各郡國在京城設有聯絡機構,叫做“邸”。邸類似後世的“駐京辦”。邸的職責之一,是將朝廷的重大消息抄錄下來,不定期寄回本地——這就是最早的邸報。但是,這時的邸報,只是各郡國駐京的邸發回本郡國的公文報告,閱讀者是本郡國的長官,並不是公開發行的新聞報紙。

唐代邸報

唐朝時,各個藩鎮也在京師派駐聯絡機構,叫做“進奏院”,也類似“駐京辦”。各個進奏院的職責,也是將朝廷的重大消息抄錄下來,不定期寄回本地。但這時的邸報,跟漢代時的一樣,與其說是新聞報紙,不如說是政府公文,各個進奏院發回本州郡的邸報,每次通常只有一份,沒有複本,且是手抄,閱讀者通常只有本州長官及其幕僚。

古代究竟有沒有報紙?古人是怎麼獲取新聞消息的? 第2張

宋朝邸報

宋朝京師也設有進奏院,負責刊印邸報。但宋朝的進奏院與唐朝的進奏院、漢朝的邸不一樣,後者是各個地方政府派駐京師的聯絡處,相當於“駐京辦”,宋代進奏院則是朝廷下設的一個機構,因爲宋太宗時,朝廷對散佈於京師的諸路州郡進奏院加以整合,成立了一個統一的進奏院——都進奏院,並由都進奏院統一編髮邸報。

此時的進奏院,跟唐朝的進奏院只是名字相同,性質並不一樣;此時的邸報,也完全不同於唐朝時“一對一”的政府公函,而是演化成了“悉報天下”的政府新聞公報,雕版印刷,定期寄發,面向全國發行,甚至在市場中售賣,每期報紙印刷量數以千計,閱讀者除了政府官員,還有一般知識分子。儘管宋朝邸報還保留着政府公文的性質,但顯然已經出現了新聞報紙的特徵。

元朝沒有邸報

宋朝之後,元朝廢除了進奏院的機構設置,邸報也就不復存在。雖然也有一些學者認爲元朝還保留着邸報的發行,但證據並不是很有說服力。

明清時期的邸報

明清時期,邸報才恢復過來。明清兩朝,各省均派提塘官駐於京師,提塘官的職責之一便是到六科抄錄經皇帝批紅的政府文書,然後以手抄本的形式寄回本省。

說到這裏,你會發現,明清的駐京提塘明顯異於宋朝進奏院,而跟唐代的進奏院更接近,明朝人稱“提塘官在京師專司邸報,此亦進奏院遺意”,但這裏的進奏院只能說是唐進奏院,而不是宋進奏院。明清邸報的發行,實際上也是回到漢唐老路,由各省駐京提塘官手抄,各自發回本省。各省提塘官抄錄的邸報內容,是各不相同的,通常來說,他們會更關注與本省有關的信息。明末顧炎武發現,在蘇州見到的邸報就比京師邸報少了約50%的內容:“吳中報比之京師,僅得十五,亦無全抄。” 從這個角度來看,比之宋朝邸報,明清邸報其實是發生了倒退的。

值得注意的是,晚明之後,民間誕生了“抄報行”。抄報行的工作是到衙門抄錄邸報的內容,然後到市場上銷售。爲了吸引眼球,抄報行有時還會刻意多抄錄一些奇聞異事,比如有官員在奏章中報告說,某地出現了一個“男變女”的怪事。像這樣的神奇事件,抄報行是一定會抄錄下來的。在晚明文人留下的文字中,有“報房賈兒博錙銖之利”、“何甥來,雲送邸報爲業”、“少落魄,居南京,傳邸報以食”之類的記述 ,可知晚明之時,民間已出現了營利性的報行,報行還僱傭工人送報——意味着當時報行有固定的訂戶。

古代究竟有沒有報紙?古人是怎麼獲取新聞消息的? 第3張

到了清代中後期,“抄報行”又演變成“京報房”,顯示此時邸報已經是印刷品,並且有了統一的報頭,叫做“京報”。“京報房”每天印製京報,然後上市銷售給讀者,讀者包括官員與平民——看起來清代的《京報》儼然已有了大衆媒體的色彩。

但嚴格來說,《京報》仍然具有政府公文的性質,因爲明清政府只允許“抄報行”轉抄、複製邸報的內容,絕對不可以自行採寫新聞、發表評論、改寫文字。比起宋朝小報,明清《京報》距離近代新聞報紙要更遠一些。

通過比較各個朝代的邸報,我們發現,宋代的邸報與晚明至晚清的邸報,纔有點接近公開發行的新聞報紙。漢代、唐代與明前期的邸報,跟新聞報紙完全是兩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