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越國爲什麼能滅掉吳國?與哪位謀士有關?

越國爲什麼能滅掉吳國?與哪位謀士有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越國爲什麼最終能滅掉吳國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親率國內精兵北上,與晉國會盟於黃池(河南封丘西南),留太子友守城。越王勾踐聞訊,率領訓練有素的流放罪犯兩千,正規軍四萬,敢死隊六千向吳進軍。范蠡與後庸率一部分人馬在邗溝要道處阻絕吳王歸路。疇無餘﹑謳陽二將率先鋒攻入吳都城,勾踐率主力跟隨。吳將彌庸﹑王子地率五千步卒出迎,擊敗越王先鋒軍,俘獲疇無餘﹑謳陽二將。

勾踐大軍繼至,吳軍堅守不戰,越軍佯裝後退,吳軍因初戰告捷而沾沾自喜,乃大舉出擊。結果被越軍圍殲,太子友和主要將帥被俘。隨後,越軍乘勝攻入吳都,焚燒吳王姑蘇臺,奪取舟船。吳王夫差在歸國途中得知都城已破,便派太宰伯嚭與越求和。范蠡考慮到吳國大軍尚未消滅,暫時難以取勝,就建議越王班師。

越國爲什麼能滅掉吳國?與哪位謀士有關?

越王勾踐十八年(公元前478年),吳國大旱,大夫文種對越王說:“如果現在攻打吳國,必定取勝。”勾踐聽從文種建議,爲滅吳做充分準備。是年,楚國申包胥出使越國,越王勾踐向他請教說:“吳國不行正道,圖謀滅越,把我的宗廟夷爲平地,我們無法祭祀。現在我已準備好了車馬﹑武器和士兵。請問還差什麼條件,才能去攻打吳國?”申包胥推卻說:“不知道。”越王再三請教,申包胥說:“吳國比越國強大很多且能北上圖霸,越王您憑什麼跟吳開戰呢?”

越王曰:“在孤之側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飲食不致味,聽樂不盡聲,求以報吳。願以此戰。”

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好倒是好,但不足以與吳國開戰)

越王曰:“越國之中,疾者吾問之,死者吾葬之,老其老,慈其幼,長其孤,問其病,求以報吳。願以此戰。”

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

越王曰:“吾寬民以子之,忠惠以善之。吾修令寬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惡,稱其善,掩其惡,求以報吳,願以此戰。”

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

越王曰:“富者吾安之,貧者吾與之,救其不足,裁其有餘,使貧富皆利之,求以報吳。願以此戰。”

包胥曰:“善則善矣,未可以戰也。”

越王曰:“越國南則楚,西則晉,北則齊,春秋皮幣、玉帛、子女以賓服焉,未嘗敢絕,求以報吳,願以此戰。”

包胥曰:“善哉,蔑以加焉,然猶未可以戰也。夫戰,智爲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則不知民之極,無以銓度天下之衆寡;不仁,則不能與三軍共飢勞之殃;不勇,則不能斷疑以發大計。”

越王曰:“諾。”

越王勾踐於是宣告全軍:“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以告。我有大事,子有父母耆老,而子爲我死,子之父母將轉於溝壑,子爲我禮已重矣。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我有大事,子有昆弟四五人皆在此,事若不捷,則是盡也。擇子之所欲歸者一人。有眩瞀之疾者,以告。我有大事,子有眩瞀之疾,其歸若已。後若有事,吾與子圖之。筋力不足以勝甲兵,志行不足以聽命者歸,莫告。謂二三子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身斬,妻子鬻。”

越國爲什麼能滅掉吳國?與哪位謀士有關? 第2張

整肅軍紀後,勾踐與范蠡率五萬越軍伐吳,吳王夫差亦起兵六萬御越軍與笠澤(江蘇蘇州吳江區南)。兩軍隔江而對,天色已晚,吳軍枕戈待旦,明日再戰。半夜,越王將六萬士卒分爲左﹑右兩軍。左軍逆江行五里駐守;右軍順江行五里埋伏。夜半時分,越左右兩軍擊鼓渡江,行至江水中央待命。吳軍突聞江中上下游各有鼓聲﹑吶喊聲,料定越軍兵分兩路夾擊吳軍,夫差亦將吳軍分成兩路抵禦越軍。越王勾踐命六千親兵不擊鼓﹑不喧譁,偷偷渡江至吳軍營前,吳軍大亂而潰。出營的兩路軍聞知軍營被襲,立馬回師救援,結果被越左右兩軍夾擊損失慘重。吳王率敗軍後退二十里,稍加休整,準備再戰。不料范蠡率舟師自太湖而來,吳王見勢不妙,率軍向姑蘇城撤退,途中遭越軍追擊大敗,退至城郊又戰,再敗。吳軍退到城內據守,越軍在胥門築城,以圍困吳軍。

至此,吳國除了都城之外,其土地全被越國佔有。三年後,越再次大舉伐吳,吳王夫差恐懼,率大臣﹑隨從乘夜突圍逃到姑蘇山。派王孫雒前去向越求和,說:“昔者上天降禍於吳,得罪於會稽。今君王其圖不穀,不穀請復會稽之和。”越王不忍心,欲同意。范蠡說:“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越王沒有答應講和。

王孫雒回去又來更加謙恭地請和,越王準備應允。范蠡又諫道:“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是吳國,十年之謀,一朝而棄之,難道不可惜?讓我去答覆吳國使者。”於是范蠡左提鼓,右援枹,以應使者,曰:“昔者上天降禍於越,委制於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而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王孫雒哭泣着回去覆命。勾踐覺得太可憐,不忍心,便派使者對吳王夫差說:“我把你安置到甬東(浙江舟山)養老,你挑選三百對夫婦去侍奉你。”吳王謝絕說:“我已經老了,吳國的國土已全部被越國佔有,我還有什麼理由活在人世。我無臉見伍子胥。”說着便拿衣衫遮住自己的臉,自殺身死。勾踐安葬了夫差,誅殺了太宰伯嚭。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公元前473年,越滅吳。范蠡在勾踐功業大成後告辭離去,越王驚問:“您這是爲什麼?”范蠡說:“臣聞之,爲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於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爲此事也。如今大王功業已成,我留下沒有什麼意義了。”越王說:“你留下,我把越國分一半給你,你若不聽從,我將你和妻子一起處死。”范蠡曰:“臣聞命矣。君行制,臣行意。”范蠡離去後給大夫文種寫信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越國爲什麼能滅掉吳國?與哪位謀士有關? 第3張

范蠡,字少伯,是楚國宛邑(安徽宣城)三戶里人。自小父母雙亡,由兄嫂撫養長大。曾在河南濮陽拜計然爲師,精其七策之術。恃才傲物,不與凡俗同流,整日放歌縱酒,市人皆以瘋人視之。這大概是少伯生活在這樣一個戰亂的時代,自己的抱負無法實現而苦悶。後與文種共赴越國。

少伯是中國歷史上最爲智慧的人,能洞觀人性。越王從吳獲釋歸來的第二年,想發兵報仇。少伯曰:“上帝不考,時反是守。”次年,越王又欲起兵伐吳。少伯曰:“人事至矣,天應未也,王姑待之。”又次年,越王又要伐吳。少伯曰:“天應至矣,人事未盡也,王姑待之。”越王大怒,說:“你這是在欺騙我嗎?人事已定,你說要等天時。現在天時到了,你又說要等人事。這是爲什麼?”少伯曰:“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由此觀之,越王勾踐只是一個立志報仇心切的勇夫,沒有大智慧和政治頭腦。越滅吳,主要取決於人謀。弱小的越國正因爲有范蠡﹑文種這樣的賢能之士,才使得越王勾踐滅掉吳國。勾踐滅吳後,殺死了大夫文種,果應少伯之言。(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吳國的伍子胥智慧賢能,但吳王夫差年少輕狂,不聽忠言。越終能滅吳,從一定意義上講,是老謀深算的范蠡和智術短淺的吳王夫差之間的一場對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