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西漢可以說是繼先秦之後我國曆史上的第二個自然災害多發羣發期,在這一時期澇災、旱災、蝗災、冰雹、疫災、地震等災害呈現出多發、頻發、羣發的趨勢。

據現有的資料可知,在西漢210年的歷史當中有據可查的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共有186次,其中水災32次,旱災38次,地震35次,蝗災20次,風災19次,霜災5次,雹災10次,疫災13次,凍災13次。而這其中尤以漢武帝時期最爲嚴重,據統計武帝在位的55年的時間裏,一共發生43次自然災害,其中旱災10次,蝗災11次,水災6次,地震3次,風災3次,霜、凍、雪4次,雹災2次,饑荒3次,疫災1次。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以下就是在武帝時期所發生的部分自然災害的記載:

公元前138年:

三年春,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37年:

四年夏,有風赤如血。-《漢書·武帝紀》

六月,旱。-《資治通鑑·漢紀九》

公元前136年:

五月,大蝗。-《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35年:

六年春二月乙未,遼東高廟災。-《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32年:

夏,五月,丙子,複決濮陽瓠子,注鉅野,通淮、泗,泛郡十六。-《資治通鑑·漢紀十》

公元前131年:

夏四月,隕霜殺草。-《資治通鑑·漢紀十》

五月,地震。赦天下。-《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30年:

夏,大旱,蝗。-《漢書·武帝紀》

秋七月,大風拔木。-《資治通鑑·漢紀十》

八月,螟。-《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29年:

夏,大旱,蝗。-《資治通鑑·漢紀十》

公元前124年:

五年春,大旱。-《資治通鑑·漢紀十一》

公元前123年:

十二月,大雨雪,民凍死。-《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20年:

山東大水,民多飢乏。-《資治通鑑·漢紀十一》

公元前117年:

雨水亡冰。-《漢書·武帝紀》

冬,十月,雨水,無冰。-《資治通鑑·漢紀十二》

公元前115年:

三月,大雨雪。夏,大水,關東餓死者以千數。-《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14年:

夏四月,雨雹。-《漢書·武帝紀》

關東郡、國四十餘飢,人相食。-《資治通鑑·漢紀十二》

公元前112年:

秋,蛙、蝦蟆鬥。-《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10年:

是時小旱,上令官求雨。-《資治通鑑·漢紀十二》

公元前109年:

上以旱爲憂,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資治通鑑·漢紀十三》

公元前108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馬頭。-《資治通鑑·漢紀十三》

公元前107年:

夏,大旱,民多渴死。-《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05年:

秋,大旱,蝗。-《資治通鑑·漢紀十三》

公元前104年:

蝗從東方飛至敦煌。-《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103年:

秋,蝗。-《資治通鑑·漢紀十三》

公元前100年:

天雨白氂。夏,大旱。-《資治通鑑·漢紀十三》

公元前95年:

秋,旱。-《資治通鑑·漢紀十四》

公元前92年:

夏,大旱。-《資治通鑑·漢紀十四》

公元前91:

夏四月,大風發屋、折木。--《資治通鑑·漢紀十四》

癸亥,地震。-《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90年:

秋,蝗。-《漢書·武帝紀》

公元前88:

秋七月,地震,往往涌泉出。-《漢書·武帝紀》

從以上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武帝時期最爲頻繁的自然災害就是旱災,且都多發於夏季和秋季,如公元前130年“夏,大旱”,前107年“夏,大旱”,前105年“秋,大旱”,前95年“秋,大旱”。而我們都知道農作物生長成熟的時候就在夏季和秋季,可是武帝時期就偏偏是在這兩個季節爆發大規模的旱災,甚至有數次都帶有“蝗災”的到來,如前130年“夏,大旱,蝗。”,前105年“秋,大旱,蝗。”,而這就等於是雪上加霜。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2張

再加上漢朝的糧食產量本來就因技術的問題不是那麼高,這又遇上旱災和蝗災。就是如此,顆粒無收的局面那是時常出現在西漢各地,也因此武帝時期經常出現“人皆相食”的局面。如前138年“河水溢於平原,大飢,人相食”,又如前114年“關東郡、國四十餘飢,人相食”。可以說武帝時期大面積的災荒並不少見,而且也都較爲嚴重。

正所謂“風調雨順,則國泰民安”,衆所周知若一個王朝自然災難頻發,則勢必會出現民不聊生,國無寧日的局面,更甚者還會直接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如新朝、明朝等王朝的滅亡或多或少就是跟自然災害頻發,百姓食不果腹,饑荒大面積出現有關。那麼到這裏很多人就不明白,爲何漢武帝時期如此頻繁且嚴重的自然災害,甚至都出現大範圍的“人相食”、“民凍死”、“民多渴死”的局面,武帝的大漢卻依舊能夠穩如泰山呢?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3張

而且我們都知道,武帝中後期因無休止的對外征戰,就早已出現了"縣庫大空"、"十室九空"的局面,再加上此時自然災害又是如此的嚴重,饑荒又是大面積的出現,這些若是放在其他王朝恐怕早已亡國。可爲何到了武帝這裏卻始終都沒有動搖到漢朝的根基呢?這一時期百姓造反的事情似乎就從未出現過,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百姓在遭受到如此的苦難,卻依然還支持大漢對於這個天下的統治呢?

其實武帝之所以能夠在“天下虛耗,人復相食”這樣的局勢下,依然能夠穩定住漢朝對於天下的統治。這其中少不了武帝時期所實施的各種荒政,可以說就是因爲這些正確且又有效的救災措施下,漢朝的統治才能變得如此的穩固。那麼武帝到底實施了哪些荒政呢?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4張

預防災荒政策

古話說的好“善於治家者,尚其防患於未然哉”一個當家做主的人要想家庭和睦,就一定要知道防患於未然,而治理國家更是如此。武帝在位期間推行了大量預防荒年的措施。首先武帝鼓勵百姓種植糧食要講“因時因地制宜”。董仲舒就曾言“今關中俗不好種麥.......使關中民益種宿麥”,而武帝也在元狩三年“遣謁者勸有水災郡種宿麥”,所謂“宿麥”就是秋冬可種的小麥。可以說就是在武帝的推行下,這些地區開始大量種植這些生命力更強,更抗乾旱、大風的小麥,就是如此隨着小麥的大範圍種植,百姓度過“荒年”的機會也就變的更大,漢朝抵禦災年的能力也就變的更強。畢竟糧食多了,災年也就不那麼的可怕了。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5張

當然武帝不但勸阻農民在糧食的種植上要“因時因地制宜”。而且他還推廣了各種先進的種田方法和先進農具。比如在前89年,武帝就下令讓種糧專家趙過在全國推行他的“代田法”和耦犁、耬車等先進農具。“代田法”是一種十分適合在乾旱地區種植糧食的耕作方法,其產量更是可以達到“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再加上耦犁、耬車的幫助,當時農民得到的結果就是“用力少而得谷多,民皆便之”。

當然預防災年的到來,僅僅靠以上這些方法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種植小麥,也不是每個地方都適合推行“代田法”的。所以武帝在推行這些方法的同時,也在全國各地大量興建了許多龐大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程。如《漢書·溝洫志》載“時鄭當時爲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上....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上以爲然,令齊人水工徐伯表,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在當時渭漕渠這條以黃河爲起點,長安爲終點的長達150餘公里的漕渠,不但解決了關中東部的水源問題,並也同時爲關東地區創造出了數萬餘頃的良田。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6張

可以說正是因爲武帝的未雨綢繆,在全國大力推行“因時因地制宜”的種糧方法和先進農具,及興建了衆多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程,漢朝的抗災能力才被大大增強。而也正是因爲抗災能力的加強,武帝時期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規模自然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百姓也能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自然災害對於他們的侵害。

救災政策

當然“天災不可知人禍尤可避”,雖然武帝時期大大避免了因爲人禍的關係而導致災荒變的更加嚴重的問題,但是天災的發生卻始終都是無法避免的。也不管武帝在預防災荒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天災始終都會對漢朝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麼在災荒到來的時候,武帝是如何應對的呢?

衆所周知一個國家對於災荒的發生,首先第一件事要做的就是救濟,武帝一朝也不例外。在當時武帝朝所有下發給百姓的錢、糧、物,乃至土地等救濟物品都是免費的,百姓不需要支付任何的費用。比如在元狩三年“山東被水災,民多飢乏”時,武帝就下令“遣使虛郡國倉廩以振貧”,讓各郡縣的官員開放糧倉,然後將糧食免費下發給災民。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7張

同時當災情涉及的範圍過大,朝廷的救濟忙不過來的時候,爲了讓那些受災的百姓不至於因朝廷救濟糧下發不及時,導致出現因飢餓而死的情況,武帝有時候還會下令將原屬於朝廷私有的山川林澤暫時開放,以便讓受災的百姓可以自行前往山林、河流中採捕食物。如在元鼎二年,因關中出現“餓死者以千數”的情況,朝廷的救援又來不及,武帝就下詔“山林、池澤之饒與民共之”就是開放受災地區的山川林澤,從而避免了更多的百姓而飢餓而死。亦如武帝還曾下詔放開本屬於朝廷的私有牧地,以此來救濟百姓。在建元六年,因蝗災肆虐全國,武帝就下詔“罷苑馬,以賜貧民”,然後將朝廷養馬的牧場給予百姓使用。

當然有些時候,在救災的過程中朝廷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而這個時候武帝也並沒有下令放棄這些災民。相反他花費了更多的財力從糧食富足的地區調糧過來,以此來救濟受災的百姓。如在元鼎二年“夏,大水,關東餓死者以千數”的時候,武帝曾就下詔“江南之地,火耕水耨,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就是從糧食富足,且沒有受災的巴蜀地區運算糧食到受災嚴重的關東地區,以此來賑濟災民。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8張

可以說在災難來臨之時,正是武帝對於災民始終都秉持着“不放棄”的觀念,也盡全力救助災民,甚至在當時連朝廷私有的山川林澤都向災民開放。而當沒糧的時候,武帝也是努力的從其他地區調糧過來,並無償給予百姓等這些做法,才讓受災的百姓在如此困難的時候,都始終沒有反抗過漢朝的統治。因爲百姓知道天災是不可避免的,並不是武帝的錯,而在災害來臨的時候,武帝也並沒有放棄他們,也努力着在救濟他們,而這些百姓可都看在眼裏也記在心裏的。

災後重建政策

災難的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及時救災,而在救災完成後,接下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災後的重建”。在接下來如何去安置這些百姓,如何讓受災之後的百姓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元氣,這是當務之急。而在這點上,武帝做的也十分不錯,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9張

在完成救災之後,武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賜予受災百姓最需要的土地。畢竟災難過後,朝廷不可能一直無償的救助災民,讓他們自給自足是最爲重要的,而這就需要土地的幫助啦。在土地的賜予上武帝主要實行的是“假民公田”和“移民屯墾”這兩個政策。如《鹽鐵論·卷三·園池》所言“今縣官縣官之多張苑囿,公田池澤....三輔迫近於山河,地狹人衆,四方並臻,粟米薪菜不能相贍。公田轉假.....”。“假民公田”就是將官田、荒田、溉田,及部分園池和苑囿等朝廷所用的土地以租借的形式租給那些無地的流民,而在租借的第一年農民無需繳納稅賦,之後也只需繳納三十稅一的稅賦。而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即解決了流民的生活問題,又可解決了朝廷救災之後的財政問題,可以說是一項非常好的政策。

而“移民屯墾”就是將因受災而失去土地的流民遷移到邊疆地區。衆所周知武帝時期,雖然連年的爭戰讓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漢朝從中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其中最豐厚的就是疆域的回報,武帝一朝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酒泉郡等新郡相繼出現。但是由於這些郡都處於邊疆地帶,所以這裏的百姓並不多,地廣人稀就是最真實的寫照。也就是如此導致漢朝的疆域雖然變大了,但是耕地面積卻沒有增加,在這些地方很多土地都處於荒廢的狀態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10張

而與邊疆地區有地無民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中原地區有民而無地。看到這裏我想大家都知道武帝會怎麼做了吧!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將中原地區多出的那些沒有土地的災民遷移到土地衆多卻沒有百姓的邊疆地區。當然這遷移不是白遷移的,畢竟沒有好處,百姓是絕對不會樂意去這些窮苦的地方的。

在當時武帝爲了讓這些百姓心甘情願的去這些地方,他給予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首先自願前往邊疆的百姓不但能得到免費的土地,且第一年還能得到“縣官衣食振業”的待遇,就是剛去的時候生活開支全部由朝廷負責。同時去邊疆開墾田地的百姓還能得到免稅數年的待遇,也就是在這樣豐厚政策的推動下,僅僅只是在元狩四年“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也就是單單這一年中原地區就有多達72.5萬戶遷移到了邊疆地區。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11張

當然有了土地,這些災民還需要糧種、生產工具和其他的重建工具,而這一切我想對於剛剛受災的百姓來說是絕對沒有能力再去購買的。所以武帝也考慮到了這種問題,而他解決的方法就是給民“貸款”。如在元狩三年,武帝就下詔“舉吏民能假貸貧民者以名聞”、“募豪富人相貸假”,就是說讓有條件的官員和百姓以貸款的形式將糧種等重建所需的物品貸於貧民,然後等他們度過了這一年後,再慢慢歸還。再如元狩六年,因“雨水亡冰”,武帝也曾下詔各郡縣“無以自振業者貸與之”。

此外,武帝也曾在其他方面減輕了受災災民的負擔。如在元狩三年因部分地區受災嚴重,武帝就曾下詔“減隴西、北地、上郡戍卒半”,就是免除部分受災地區災民本應該要服的勞役,而這樣被免去勞役的災民也就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去從事災後的恢復工作。

也就是在武帝這樣手把手的安排下,漢朝的百姓雖然遭受到諸多大範圍的自然災害,卻也依舊能夠安穩的度過。災後的百姓雖然失去了曾經的土地等一切,但是在武帝的幫助下,他們卻再次擁有了這些東西,而且幾乎都是免費的,而他們所要付出的就是如同之前那樣,繼續勤勞的勞作着。你說就這樣,那些受災的百姓又怎麼會再去反抗武帝呢?

漢武帝時期發生過多少自然災害?漢朝是怎麼應對的? 第12張

可以說就是在武帝實施的這些積極而又有效的荒政政策的幫助下,漢朝才能在武帝如此窮兵黷武,縣官大空,又逢頻繁的自然災害的雙重打擊下,依然穩如泰山。正是因爲武帝在災荒到來之前的積極預防,災荒到來時的積極應對,也正是因爲在災荒到來後武帝依然堅持“以民爲先”,盡力幫助災民恢復到曾經的生活狀態,這漢朝的天下才能如此的穩固。也就是如此,即使當時民間都出現“人皆相食”的局面,百姓也都依舊心甘情願的服從於武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