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秦滅韓國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聽從丞相李斯的建議,開始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而秦國滅掉的第一個對象就是韓國。

秦王政派兵攻打韓國的南陽,韓軍基本上沒有組織起有效的防禦,秦軍輕而易舉佔領南陽。次年,秦王政又命令內史騰揮師北上,攻打韓國的都城新政,韓國又是沒有做任何抵抗,被秦軍輕鬆打敗。秦軍俘虜了韓國最後一位國君韓王安,將韓國的土地設立成潁川郡,韓國自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秦始皇滅六國時間表

秦國滅掉韓國非常的簡單,以至於《史記》只有寥寥十幾個字記錄:

九年,秦虜王安,盡入其地,爲潁州郡。韓遂亡。

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韓國的發展史,曾經也有輝煌的時刻。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韓趙魏三家正式成爲諸侯;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將都城從陽翟遷往新政;公元前355年,韓昭侯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使得韓國成爲一小霸;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和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互尊爲王。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2張

韓趙魏三家分晉

以上這五件大事,都是韓國曆史上的輝煌時刻。可是秦國的大軍開拔到韓國時,韓國卻連一次有效的防禦和抵抗都組織不起來,輕鬆的被滅呢?

一、生存空間惡劣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韓國的國土面積是最小的,韓國的東邊是強大的齊國和魏國,南邊是強大的楚國,北邊是強大的趙國,西邊是強大的秦國,這些國家韓國一個都惹不起。

作爲縱向對比,秦國在秦穆公時期可以向西擴張,國土面積增大數千裏;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向北邊和西邊擴張;楚國也吞併了越國,使得國土面積大大增加。魏國作爲戰國初年最強大的國家,起初也不斷對秦國和其他國家作戰,雖然沒有讓國土面積增大太多,但是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爲支撐。

而韓國呢?身處四戰之地,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都是韓國惹不起的國家,而且國土面積的增大無法用軍事實力來實現,可以說韓國的生存空間相當惡劣。

隨着其他諸侯國的不斷崛起,韓國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軍事打擊,這也使得韓國的國土面積迅速縮水。等到秦王政發動統一戰爭的時候,韓國已經接近滅國,國土面積被蠶食的所剩無幾。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3張

韓國身處四戰之地

二、改革不徹底

在戰國時期,有幾個非常有名的改革。魏國率先進行吳起變法,使得魏國成爲戰國初年最爲強大的國家,魏武卒更是讓其他國家聞風喪膽;秦孝公使用商鞅進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迅速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這也爲秦國後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趙國在趙武靈王時期進行胡服騎射,讓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從胡服騎射以後一直到戰國後期,趙國的軍事實力也都是僅次於秦國的存在,趙武靈王甚至想揮師南下,滅了秦國,而戰國期間最大規模的長平之戰,就是秦國和趙國的實力角逐;最後就是韓國的“申不害變法”了。

可以說韓國也是比較早進行變法的國家,那麼爲什麼韓國的變法沒有像秦國那樣,讓韓國走強富國強兵的道路呢?這就不得不說韓國的“申不害變法”和秦國“商鞅變法”的本質區別。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4張

商鞅變法內容

1、秦國“商鞅變法”

秦國的“商鞅變法”主要是從政治和經濟上的雙重改革:

政治上:

(1)中央集權制:

將西周開始奉行的分封制改革爲郡縣制,郡縣的最高長官都由秦孝公直接任命,這大大增強了國君的權力,削弱了貴族的權力,讓當時流行的“世卿世祿”的世襲制被打破;

(2)官僚制

與“官僚制”對應的就是“世襲制”。從西周開始,不管是天子、諸侯、卿大夫,他們的爵位和封邑都是父子繼承的,這種制度靠的是血緣。而秦孝公將世襲制改爲官僚制,極大地約束了舊貴族的權力,而且任命郡縣最高長官的權力在國君手中,也讓更多非貴族的人才得以展露頭腳,有了從平民到士族跨越的可能;

(3)軍功爵制

商鞅變法奉行的是二十級軍功爵制,只要是秦國的士兵,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只要你在戰場上殺敵,就能獲得相對應的爵位,這在以前可都是老百姓不敢想的事情。軍功爵制也徹底將秦國的軍隊打造成了一臺殺人機器;

(4)連坐制

將老百姓進行統一管理,五家爲一伍,十家爲一什,一家犯法,十家連坐。連坐制是對所有老百姓的監視和約束,讓產生動亂的概率大大降低。

經濟上:

(1)打破井田制

西周實行的是井田制,將一塊九百畝的土地分爲九塊,中間一塊爲公田,由八家農戶種植,其他八塊土地則屬於私田。隨着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原來的土地已經明顯不夠用了,因此將每個人分得的土地都擴大了,這大大增加了秦國的賦稅(爲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並且規定,種地種的好,免除個人的徭役。商鞅要求老百姓強制分家,這也大大增加了繳納賦稅的戶數。

(2)主民從軍,客民種地

主民指的是秦國的老百姓,客民指的是從韓趙魏過來的老百姓。秦國的老百姓從軍,確保了秦軍的可靠性,不容易產生他國的間諜。秦國土地廣袤,讓沒有土地可種的韓趙魏老百姓來種地,假借他人之手壯大自己的實力。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5張

申不害變法主要內容

2、韓國的“申不害變法”

申不害變法重視的是“術”,主要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即任用、監督、考覈臣下的方法。這種治國的方法對於國君的要求比較高,要求君主比較賢明。君主對於臣下進行把控,考察大臣對於事情是否盡職盡責,這大大提高了大臣的行政效率;此外,還要考察大臣對於君主是否忠誠。總的來說,申不害變法強調的是“術”治,是“帝王之術”的雛形。

而申不害也非常重視強兵,他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的私家兵和國兵編制到一起,進行殘酷的訓練,讓韓國的軍隊戰鬥力大大提高。在韓國有限的土地上,申不害也主張讓老百姓多多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的產出。

“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土,食之本也。“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

韓國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兵器。韓國的冶鑄業非常的發達,這也得益於韓國有數座鐵礦山,爲韓國提供了足夠多的兵器原材料。讓韓國有了“天下之寶劍韓爲衆”和“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美譽。

申不害在韓國變法十五年:

“內修政教,外應諸侯”。“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雖說申不害對於富國強兵也進行了改革,但是申不害最重視的就是“術”治。“申不害變法”和“商鞅變法”的最大區別是什麼?“商鞅變法”是留下了一套制度和法令,將各項改革目標全部制度化,這種改革對於君主的要求比較低,只要君主能夠遵循這套制度,即使國君犯了錯,國家也不會有大的震動。而“申不害變法”最大的問題是對於君主的要求較高,必須是明君,強調的是人的“術”治。韓昭侯雖然英明,但是韓昭侯死後呢?誰能確保韓國的每一位君主都是英明的。

因此當賈誼說“奮六世之餘烈”,其實秦國的每一代國君都犯了一些小錯,但是秦國統一的大方向卻沒有變,這就是“商鞅變法”制度上的優勢。相反韓國,韓昭侯死後,韓國的君主一代比一代昏庸,韓國自然就不像韓昭侯時期那樣強大了。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6張

韓國連年戰敗,土地被瓜分

三、軍事實力不夠強大

由於“申不害變法”的短暫性,讓韓國的軍事實力沒有一直增強,僅僅是在韓昭侯時期成爲一個小霸,戰國後期,韓國任由其他國家宰割。

尤其是韓國從立國開始到被滅,基本上沒有打過幾場勝仗。唯一的一次輝煌是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掉鄭國。

我們可以盤點一下韓國所打的敗仗:

1、公元前343年,魏國攻打韓國,韓國無力抵抗求救於齊國。齊國答應救韓,讓韓軍振奮人心,拼死抵抗,齊國卻等到韓魏兩國元氣大傷的時候纔出兵攻打魏國,魏國雖受重創,但韓國的精銳也基本上被消耗殆盡;

2、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拿下了韓國的軍事重鎮宜陽,殺韓軍六萬,讓秦國的軍隊可以兵出函谷關;

3、公元前293年,秦將白起“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讓韓國的生力軍進一步縮水;

4、公元前244年,秦將蒙驁率軍攻打韓國,奪得韓國十二座城池。

以上還只是韓國所打的部分敗仗,其餘小的敗仗更是數不勝數。毫不誇張的說,韓國不是在打敗仗就是在打敗仗的路上。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7張

伊闕之戰

四、弱國無外交

“弱國無外交”在任何一個時期都適用,而韓國正是戰國七雄弱國的最佳代表。韓國的外交到底有多差?舉兩個小例子:

1、岸門之戰,韓國“朝秦暮楚”

公元前317年,秦軍打敗韓軍,順帶俘虜了韓軍的將領,韓宣惠王此時無計可施。

韓國相國公仲對韓宣惠王說:盟國靠不住。其實秦國想攻打楚國,大王可以通過張儀向秦國求和,並送給秦國一座城池,許諾出兵和秦國一起打楚國,這樣僅僅是損失一座城,可以將秦國的大軍引向楚國,並且可以從中獲利。

韓宣惠王採納相國公仲的意見,派遣公仲遠赴秦國求和。

楚國非常擔心,但陳軫給楚王分析:秦國早就想打楚國,尤其是這次韓國表示願意協助秦國攻打楚國,楚國形勢自然十分危急。大王可以假裝答應韓國,幫助韓國抵禦秦國的攻擊,不但如此,將楚國的戰車擺在國境上,給韓國一個楚國必救的信號,這個時候韓國就非常感激楚國,不會幫助秦國攻打楚國了。如果韓國停止向秦國求和,必然得罪秦國,韓國以爲有楚國撐腰,肯定會遠離秦國,秦國就會更想收拾韓國,這樣楚國就不會招來秦國的怨恨,楚國的危機就解除了。

“秦之慾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此秦所禱祀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爲之警四境之內,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已也。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爲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

楚王採納陳軫的意見以後,果不其然放出要救韓國的信號,並且將戰車擺在國境線上,這更加讓韓國深信不疑。韓國果真反秦,而投靠了楚國。相國公仲勸告韓宣惠王也無濟於事。結果而想而之,韓國背信棄義,答應好送給秦國一座城池,另外出兵幫助秦國伐楚都沒有實現,韓國此舉惹怒了秦國,秦國直接和韓國開戰,韓國戰敗,將太子倉送到秦國做人質求和。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8張

韓國朝秦暮楚

2、“伊闕之戰”韓國搖擺不定

公元前293年,韓國和魏國聯合了24萬聯軍準備攻打秦國,韓魏聯軍的人數是秦國軍隊的兩倍有餘,但是韓國和魏國各有各的小九九,都不願意當先鋒,而是採取了相互觀望的態度,白起利用這個空缺對韓魏聯軍發起猛攻,一舉擊潰了韓魏聯軍,斬首24萬,韓國的軍事力量再一次被嚴重削弱。

韓魏聯軍攻打秦國可以說是韓國和魏國的生死之戰,在生死存亡之際,韓國和魏國還互相猜忌,都想讓對方作爲主力攻打秦國,自己好坐收漁翁之利,最後卻都被秦國給收拾了。

按道理說,韓國在戰國七雄之中是最弱小的,如果不想被滅國,那就只能聯合其他國家,統一戰線共同對抗秦國,或者是乾脆成爲秦國的附屬國,幫助秦國攻打其他國家。但是韓國兩個都沒選,一直在事秦和抗秦的策略中搖擺不定,反覆無常,最後不僅是惹怒了秦國,更是把其他五國都得罪了。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9張

申不害變法

五、韓國人才匱乏

縱觀韓國不到兩百年的歷史,人才顯得極度匱乏,而且明君極少。作爲對比,看看各國的人才。

1、秦國

法家代表性人物商鞅,幫助秦國富國強兵;墨家鉅子相里勤,幫助秦軍提升守城攻城的作戰能力;縱橫家代表人物張儀,遊說列國緩解秦國外交危機;兵家代表人物尉繚,著有軍事著作《尉繚子》;雜家代表人物呂不韋,幫助秦國攻打六國,並著有《呂氏春秋》;計然家蔡澤,幫助秦國大力發展經濟。

以上這些都是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還有制定秦國統一天下方針,提出“遠交近攻”的范雎,幫助秦王政滅六國的李斯。更有無數軍事將領:樗裏子,司馬錯、魏冉、白起、蒙驁、蒙武、蒙恬、蒙毅、王翦、王賁、李信、章邯等當世名將。

2、趙國

戰國四大名將之二的廉頗和李牧、藺相如、趙奢、後來齊國的田單和燕國的樂毅也都在趙國、平原君趙勝和毛遂等。

3、楚國

屈原、宋玉、春申君黃歇、項燕、伍子胥、吳起等

4、魏國

吳起、樂羊、西門豹、李悝、公叔痤、公孫衍、晉鄙、龐涓、公子卬、信陵君魏無忌等。這裏說個題外話,魏國可是天下諸侯國的人才儲備庫,比如商鞅、張儀、范雎、孫臏、甘茂等都是從魏國流失的。

5、齊國

晏子、田單、司馬穰苴、孫臏、管仲、鮑叔牙、孟嘗君田文、田忌等

6、燕國

樂毅、太子丹、荊軻、樊無期、高漸離、蘇秦、蓋聶等、

7、韓國

申不害和韓非。韓國沒有名將,只是出了兩個思想家,前面對“申不害變法”進行了分析,雖然讓韓國一時變強,但是變法不徹底;韓非雖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但是生活的年代非常晚,而且不受韓王的重用,最終死在了秦國的監獄裏。

從以上七國人才對比可以看出,韓國的人才儲備是最少的,而且唯一一個不世出的天才韓非還不受韓王的重用,韓國無異於自絕於天下。

秦滅韓國到底是什麼樣的 爲何史書中只有寥寥十幾個字的記錄 第10張

韓非

總結:

韓國從建國到滅亡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也是秦始皇統一天下道路上第一個消滅的國家,韓國的滅亡既有外部的因素,也有韓國自身的因素。

韓國滅亡的外部因素:處於四戰之地,周圍都是列強,韓國毫無生存空間。

韓國滅亡的內部因素:明君少、名將少、名臣少。改革不徹底,人才不重用、軍事力量弱。

參考文獻:

《戰國策》

《史記》

《左傳》

《史記韓世家》

《史記商君列傳》

《史記秦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