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十名唐朝時候的大將,李家王朝興盛幾百年離不開他們的功勞?

十名唐朝時候的大將,李家王朝興盛幾百年離不開他們的功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唐朝李氏統治的數百年間有很多的名將名臣流傳於世,以下是唐朝十位有名的大將他們徵西、平內亂爲大唐的繁榮和穩定留下汗馬功勞,有些被封神一點都不爲過。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十名唐朝時候的大將,李家王朝興盛幾百年離不開他們的功勞?

1.衛國公李靖李藥師

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李靖列爲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爲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唐太宗曾給予高度評價:“……尚書僕射代國公靖,器識恢宏,風度衝邈,早申期遇,夙投忠款,宣力運始,效績邊隅,南定荊揚,北清沙塞,皇威遠暢,功業有成。”同時,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大都已經失傳,後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靖名列其中,位於第八名。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爲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爲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爲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只有李勣而已。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靖。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靖亦位列其中。

2.英國公李勣李懋功

英國貞武公李勣(594年-669年,“勣”音“績”),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姓李,後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爲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爲英國公,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爲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爲長城。顯慶二年(657年)奉旨與蘇敬、孔志約、許敬宗、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爲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總章二年(669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歲,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李勣一生,經戰陣無數,早在瓦崗寨時,他從李密征戰,就爲瓦崗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歸唐後,又屢從唐太宗征討,平王世充,滅竇建德,伐劉黑闥,爲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勳;後來在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等重大軍事戰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貢獻,爲大唐王朝的穩定、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常推功於別人,故而人盡死力。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勣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開元十九年(731年),唐玄宗爲表彰並祭祀歷代名將所設置武廟,它以周朝開國丞相、軍師呂尚(即姜子牙)爲主祭,以漢朝留侯張良爲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司空英國公李勣”便是其中之一,同時代被列入“武廟十哲”的只有李靖而已。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勣.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勣亦位列其中。

3.河間郡王李孝恭

李孝恭(591年-640年),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曾孫,北周朔州總管李蔚之孫,隋朝右領軍大將軍李安之子,唐高祖李淵的堂侄。唐朝建立後封趙郡王。武德二年(619年),任信州總管,次年獻計並率軍攻打南方的蕭銑,立下戰功,升任荊州大總管,後因治理荊州有方遷任襄州道行臺左僕射,武德六年(623年),又率軍攻打輔公祏,用一年時間將江南平定,因功拜揚州大都督,之後因被人告發謀反而免官改任宗正卿,又歷任涼州都督、晉州刺史。太宗李世民即位後升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年五十歲。詔贈司空、揚州都督,陪葬獻陵,諡元,配享高祖廟庭。列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舊唐書》:自大業末,羣雄競起,皆爲太宗所平,謀臣猛將並在麾下,罕有別立勳庸者,唯孝恭著方面之功,聲名甚盛。厚自崇重,欲以威名鎮遠,築宅於石頭,陳廬徼以自衛。孝恭性奢豪,重遊宴,歌姬舞女百有餘人,然而寬恕退讓,無驕矜自伐之色。太宗甚加親待,諸宗室中莫與爲比。疏屬盡封,啓亂害公。河間孝恭,獨稱軍功。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皆真人大小,李孝恭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名,僅次於長孫無忌。公元782年(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唐司空河間郡王孝恭”。及至公元1123年(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李孝恭。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李孝恭亦位列其中。

4.邢國公蘇定方

蘇定方(592年—667年),名烈,字定方,以字行於世。漢族,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縣)人。唐朝傑出的軍事家。蘇定方少年時便以驍勇善戰及氣魄驚人聞名,曾隨父征討叛賊,安定鄉里。隋朝大業末年,他投奔竇建德、劉黑闥領導的河北義軍,屢建戰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時,蘇定方纔開始爲唐朝效力,並隨李靖北伐東突厥,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夜襲陰山一役中,蘇定方率兩百名騎兵先登陷陣,攻破了頡利可汗的牙帳,爲擊滅東突厥立下大功。顯慶二年(657年),累功升任行軍大總管,開始獨當一面,並以其非凡戰績和正直爲人深受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多次被委以重任。蘇定方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史無前例地將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此後,蘇定方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禦。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去世,年七十六。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諡號“莊”。

5.聞喜公裴行儉

裴行儉(619年—682年),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朝名將、政治家、書法家,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次子。裴行儉出身“河東裴氏”中眷房,於唐太宗時以明經科考試中選,並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歷任左屯衛倉曹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安西都護等職。在西域時,各國多慕義歸附。後還朝任吏部侍郎,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餘年,甚有能名。他所創長名姓歷榜及銓注等法,影響後世選才授官的制度。上元三年(676年),出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秦州右軍總管,參與防禦吐蕃。調露元年(679年),計俘叛亂的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以功升任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身兼文武兩職。次年,大破東突厥阿史德溫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盡平東突厥殘部。永淳元年(682年),裴行儉病逝,年六十四。追贈幽州都督,諡號“獻”。裴行儉精通陰陽曆法,善於鑑別人才,所提拔的名將有程務挺、王方翼、李多祚、黑齒常之等。

6.遼西郡公薛禮薛仁貴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勳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而他一生中最輝煌的就是“三箭定天山”。龍朔元年(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爲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爲主將,薛仁貴爲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衆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鐵勒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着,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衆,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爲邊患。鐵勒有思結、多覽葛等九個部族,原先據守天山,等鄭仁泰率領部隊來後,他們恐懼投降,鄭仁泰不接納,俘虜他們的家室來賞給將士,敵人陸續逃走。有個候騎報告:“敵人的軍需物資牛羊馬匹遍佈原野,可以去奪回來。”鄭仁泰挑選了一萬四千名騎兵,脫掉鎧甲輕裝奔馳,穿過大沙漠,到了仙萼河,沒有看到敵人,糧食吃光才往回撤。人們餓得相互廝殺吞食,等回到軍營時,剩下的騎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貴也把他部下抓來的鐵勒族女人當作妾,接受了很多賄賂贈送的財物,被有關官員向高宗檢舉彈劾,因立大功而受寬恕。

7.臨洮郡公王忠嗣

王忠嗣(706年—750年),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後移居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父王海賓以驍勇聞名,官至太子右衛率、豐安軍使。王忠嗣九歲時,王海賓戰死於吐蕃鬆州保衛戰中,追贈爲左金伍大將軍。忠嗣接入宮中撫養,玄宗收爲假子,賜名忠嗣,常與忠王李亨一起遊玩。有一次玄宗和他論兵法,他“應對縱橫,皆出意表”。開元十八年(730年),出任兵馬使,隨河西節度使蕭嵩出征。開元十八年在玉川戰役中以三百輕騎偷襲吐蕃,斬敵數千,吐蕃贊普倉皇逃走。後接替王侄擔任隴右節度使。開元二十六年北伐契丹,率十萬騎兵,北出雁門,於桑乾河三戰三捷,奚、契丹聯軍全軍覆沒。天寶初年,大敗突厥葉護部落,取烏蘇米施可汗首級至長安。此後,王忠嗣擔任隴右、河西節度史,身處抗擊吐蕃的最前線。他首先考慮到吐蕃等國騎兵強盛,對唐軍威脅極大。於是在朔方、河東之時,便在邊境地區高擡馬價,各地胡人爭着把馬賣給唐朝,王忠嗣將馬盡數買下。王忠嗣到了隴右、河西之後,便奏請將朔方、河東戰馬充實到隴右、河西。從此,此二鎮的兵馬也強大起來。天寶元年(742年),王忠嗣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了對吐蕃的青海湖會戰,大破吐蕃北線主力,接着乘勝追擊,在積石會戰中將吐蕃殘部全殲。並俘虜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渾軍。這次作戰,吐蕃在青海、甘肅交界處設置的堡壘幾乎被全部摧毀,死傷數萬人,兩個王子戰死,其重要戰略盟友吐谷渾降唐。此戰是對吐蕃的沉重打擊,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帶對唐朝由戰略進攻轉爲戰略防禦,其對河西地帶的威脅已基本解除。之後,王忠嗣行軍千里增援小勃律,擊敗吐蕃、大食聯軍,並在此戰中大膽提拔了當時還是青年將領的李光弼和李晟,後雖小勃律再次叛亂,但大食懾於唐軍軍威再不敢出兵。天寶二年(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塞外晏然。天寶三年,拔悉密向後突厥發動進攻,斬烏蘇可汗,傳首京師。後突厥餘衆又立烏蘇之弟白眉特勒爲可汗,是爲白眉可汗。爲除掉威脅唐朝北部邊境以久的後突厥汗國,唐玄宗詔令王忠嗣乘機北伐。王忠嗣率部在薩河內山與後突厥阿波達乾等十一部激戰,大破其衆,加速了後突厥汗國的滅亡。天寶六年(747年),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一人佩四將之印,掌控萬里邊疆,手握天下勁兵重鎮,不可謂不令人驚奇。這在大唐帝國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當時四鎮兵力總共有26萬7700人,對王忠嗣而言,可真是擁兵天下了,所幸王忠嗣是忠臣,否則,天下之禍,也許早已發生。

8.汾陽王郭子儀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軍事家。郭子儀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積功至九原太守,一直未受重用。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郭子儀與廣平王李俶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以功加司徒,封代國公。至德三年(758年),進位中書令。至德四年(759年),因承擔相州兵敗之責,被解除兵權,處於閒官。寶應元年(762年),太原、絳州兵變,郭子儀被封爲汾陽王,出鎮絳州,不久又被解除兵權。廣德元年(763年),僕固懷恩勾結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被再度啓用,任關內副元帥,再次收復長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紇再度聯兵內侵,郭子儀在涇陽單騎說退回紇,並擊潰吐蕃,穩住關中。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爲“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儀去世,追贈太師,諡號忠武。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郭子儀指揮或參與指揮了攻克河北諸郡之戰、收復兩京之戰、鄴城之戰等重大作戰;安史之亂後,他計退吐蕃,二復長安;說服回紇,再敗吐蕃;威服叛將,平定河東。他戎馬一生,功勳卓著。史書稱他“再造王室,勳高一代”,“以身爲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儀不但武功厥偉,而且還善於從政治角度觀察、思考、處理問題,資兼文武,忠智俱備,故能在當時複雜的戰場上立不世之功,在險惡的官場上得以全功保身。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爲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爲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郭子儀。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郭子儀亦位列其中。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就有郭子儀。清朝康熙年間,遵循明朝舊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歷代帝王廟,其中有郭子儀。清朝光緒年間,長樂縣立廟祭祀郭子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