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重慶是中國抗戰時首都?

爲什麼重慶是中國抗戰時首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南京距離上海不到300公里,當時的國民政府情急之下移駐河南洛陽辦公。3月初,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了“以西安爲陪都,定名西京;以洛陽爲行都”的重要決議。實際上西北地區貧窮匱乏,地方勢力強大,加上緊鄰晉綏,國防地理毫無優勢可言。

參謀次長楊傑撰寫《關於國防中心問題的意見書》,論述戰前可供國防中心區選擇的南京、武漢、成都、洛陽、西安等五處地方。最不被看好的是南京,安全條件最差。武漢位於華中腹地,近代化程度也不低,不過日軍海空力量強大,易於溯江而上。經過一番論證後,謀國之士一般傾向成都、西安,前者的缺點是尚無鐵路,有待開發,但四川周圍崇山峻嶺環繞,不失爲“絕對的最後的守備地帶”。

1933年內鬥不止的四川軍閥再起糾葛,劉湘一舉擊敗劉文輝,大有統一全川之勢。蔣介石開始將眼光轉向西南。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法肯豪森也持相同觀點:“四川是個富庶而因地理關係特形安全之省份,實爲造兵工業最良地方。由重慶經貴陽建築通昆明之鐵路,使能經滇越路得向外國聯絡,有重要意義。”

30年代中期,四川替代西北成爲抗日戰爭“戰略總後方”的呼聲很高,如何把四川納入中央政府控制之下,成爲蔣介石“安內攘外”步驟中的一項重要環節。

爲什麼重慶是中國抗戰時首都?

日軍轟炸下的重慶商業區

辛亥革命以後,四川逐漸淪爲防區林立,大小軍閥混戰不休的舞臺。經過多年營私內耗,最後剩下劉文輝、劉湘叔侄二人互爭雄長。中原大戰時,劉文輝等人公開附和“反蔣”陣營,而據守川東門戶重慶的劉湘則號召渝市黨政軍各界“救黨驅汪”。反過來,蔣介石支持劉湘統一四川。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蔣介石電召劉湘入京商討川省“剿共”及整理川政辦法,大體決定仍由劉湘負責軍事指揮,南京儘量補助餉款、械彈。作爲“回報”,劉湘“允許”南昌行營組建參謀團,進入重慶安營紮寨,督導“剿共”。1935年2月,新一屆四川省政府在重慶正式成立。3月初,蔣介石從漢口搭機飛渝,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踏上川省土地。沒過多久,勢力相對較弱的貴州軍閥王家烈被迫辭去省政府主席、第二十五軍軍長等職,國民政府迅即掌控黔省。7月上旬,中央憲兵第5團和炮兵第2、第3營先後入川,劉湘同意讓出重慶,遷移省政府至成都辦公。

伴隨南京中央勢力在四川、貴州漸漸站穩腳跟,蔣介石變得信心滿滿:“即使我們丟失了中國關內十八個省中的十五個省,只要四川、貴州、雲南在我們控制下,我們就一定能打敗任何敵人,收復全部失土”。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8月13日上午9時許,進入上海的中國軍隊在日軍首先越過對峙線的情況下,奉命發起攻勢,揭開了淞滬會戰的序幕。淞滬會戰的直接目的在於“趕敵下海”和引發英美列強幹涉,結果真的起到了分散日軍兵力、“引敵南下”的戰略作用與意義。鮮爲人知的是,實際上陳誠早在1936年10月就曾提出過類似設想,“日軍利於由北向南打,而我方爲保持西北、西南基地,利在上海作戰,誘敵自東而西仰攻”。

李宗仁對此有着不同看法,他認爲主要是日本缺少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和氣魄雄偉的戰略家。如果日本一開始就派遣三十個師團分途進犯,主力由平漢、津浦兩路南下,另以一路出西北,實行戰略上大迂迴,佔領蘭州,一舉切斷中蘇的交通,並與沿隴海鐵路西進的部隊相聯繫,夾攻陝西,佔領西安。同時利用海道運輸的便利向長江、珠江流域西進夾擊,與其南下的主力相呼應,使西南各省軍隊不能調至長江流域作戰,即可輕鬆佔領淞滬、南京、武漢、長沙等戰略要地。然後就能越秦嶺佔成都,穿三峽佔重慶,經廣西入貴陽,攻佔中國各重要城市。

11月20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一行抵達漢口,隨即正式向世界各國發表《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