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歷史劇 > 《羋月傳》豔麗服飾遭質疑 紅與黑是當時主流

《羋月傳》豔麗服飾遭質疑 紅與黑是當時主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羋月傳》剛剛開播,就刷爆各個圈子,演員們的服飾也遭到了熱議,網友開啓吐槽模式,尤其是對該劇“花花綠綠”的服裝質疑不斷:“戰國時候的衣服有這麼鮮豔嗎?”“大紅大綠大紫的,那顏色閃得眼都要瞎了,怎麼有‘於媽劇’的即視感,戰國時的服裝沒這麼五顏六色吧?”巍峨的高冠,華麗的服飾,戰國至秦朝的服飾是這樣的嗎?

  戰國時期正色爲貴“紅”與“黑”是主流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已經納入了禮制和俗尚的重要系列。《禮記·玉藻》雲:“衣正色,裳間色,非列採不入公門”。孔疏:“正謂青、赤、黃、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謂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騮黃是也。”“列採”指有彩色而不貳之正服。古人以正色爲貴,而視由正色相雜產生的間色爲卑。

“紫、緋、綠”等服色的規定,如“江州司馬青衫溼”是隋唐時期形成的服色制度規定的品級顏色,戰國至秦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在劇中看到的那些“大紅大紫”色彩斑斕的顏色並不是貴族的選擇,出現在王公貴族身上也是錯誤的。早在《羋月傳》發佈定妝海報時,很多人就注意到了羋月一套非常霸氣的紅黑華服。爲什麼會選擇紅色和黑色作爲主色調呢?這可以說是結合了歷史上楚國和秦國崇尚的服飾顏色的結果。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崇尚的顏色各不相同,當時楚國尚紅,秦國尚黑,楚學大家張正明在《楚文化史》中說,“楚俗尚赤(紅色)”。《墨子·公孟篇》裏也說,“昔者,楚莊王鮮冠組纓,絳衣博袍,以治其國,其國治。”其中“絳衣”就是赤色的衣服。

中國服飾制度中以服色來標明官員等級制度,古已有之,歷代尊崇的顏色都與各個朝代的顏色崇尚(五行)有關。西周之前的各朝,夏以木德,尚青;殷以金德,尚白;周以火德,崇尚紅色;秦代以水爲德,推崇黑色。也就是說,羋月誕生於楚國楚威王時,其朝廷與國家,推崇紅色;到了秦昭王時期,秦國推崇的是黑色,社會上應當以黑色爲時尚之色。

《羋月傳》豔麗服飾遭質疑 紅與黑是當時主流

  髮髻“恨天高” 戰國不流行

戰國至秦代的女性發髻,高髻並不普遍,即使有,也不是很高大。高大、巍峨的髮髻始於漢代末年,魏晉時期則趨向鼎盛,而且創新了更爲高大的髮髻,比如飛天髻、隨雲髻等。劇中楚威後梳着高發髻,羋月當上秦宣太后以後也有不少高發髻的造型。雖然這種髮型出現在此處比較符合人物性格和身份,但是將魏晉時期的高發髻移植到反映戰國至秦代時期的電視劇中,那就不符合史實了。商代的女性發髻特點是總髮於頂,腦後垂辮,至春秋戰國、秦代,大致沿襲,雖有變化,很少有高髻,有的也是椎髻,而不是高髻,即在腦袋後面多出一塊髻。

秦代以後至漢代,則流行墮馬髻。完全沒有魏晉時期藉助木頭、假髮套製造出來的非常高大的髮髻。河南光山春秋早期偏晚黃君夫婦墓出有兩件紫色繡絹,而服紫也是齊人所尚。黃夫人腳穿麻鞋,身佩許多紋飾帶有濃烈中原古樸風格的玉飾品;她的髮型保存完好,乃是先將長髮順理爲多股,每股梢部用絲線纏緊,又分作左右兩縷,左縷上盤爲豎髻,再把右縷順方向牢牢綰繞左髻,髮梢塞進髻裏,做成偏左高髻,又自左下向右上插入木笄兩枚。這種偏左高髻與山東齊國女子的流行髮型也是類同的,和包山楚墓所出人擎銅燈的偏右高髻楚女形象完全不同。不過,墓中又出一玉雕男子頭,雙耳佩環,戴一左右檐下垂的扁平條形冠,腦後束一髻,則可能是當地男性裝束形象。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