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曹錫:抗戰時個人殲敵最多的陝西籍勇士

曹錫:抗戰時個人殲敵最多的陝西籍勇士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在70年前的抗日戰爭時期,曾經涌現出大批愛國主義民族英雄,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抗戰的每一天都有犧牲,每座城池都有抵抗,每寸土地都有熱血。在1939年9月的長沙惡戰中,除了有薛嶽、方先覺這樣名震四方的神奇將領,還有鮮見於史料,口耳相傳的傳奇士兵。單人擊斃500名侵華日軍的陝西籍戰士曹錫,就是這樣一位值得我們銘記的傳奇英雄。

單兵斃敵500,勝過蘇聯女英雄

曹錫:抗戰時個人殲敵最多的陝西籍勇士

關於曹錫的報道,最早散見於軍事網絡。談到抗日英雄,每當與歐洲二戰奇才論功排輩時,曹錫的名字總會出現在名單上。有軍事愛好者在博客中寫道,“二戰中蘇聯女英雄柳德米拉,一年中擊斃德軍309名,和她相比,曹錫在一次戰鬥中就至少打死500名侵華日軍,創造了一個讓侵華日軍不寒而慄的中國神話。”

“鐵血網”對曹錫曾作了連篇累牘的報道。曹錫是國軍15集團軍52軍2師上等兵(師長是黃埔系的趙公武將軍)。他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先後用手榴彈、輕機槍、重機槍擊斃侵華日軍500人以上,創造單兵斃敵紀錄的時間爲1939年9月22日,地點在湖南長沙新牆河王家坊一帶。那時,曹錫29歲,他剛參軍且入伍只滿一年,在國軍15集團軍擔任機槍手。曹錫的事蹟傳到重慶,蔣介石曾親自手書“民族英雄”,予以褒獎。他的事蹟傳到日本,日本媒體《朝日新聞》,雖以“帝國之恥辱”爲標題報道,但對曹錫肅然起敬。

大致相同的文字記載,被反覆轉載,流傳於各大論壇。這樣的民族英雄真的存在嗎?爲何鮮有正史記載?人們在尋找有關曹錫的史料。

確有其人,長沙會戰立奇功

著名史學家黎東方曾在其史學著作中提及曹錫,這也是關於他不多的文字記載之一。黎東方,曾拜國學大師梁啓超爲師,又師從法國史學權威馬第埃教授,學貫中西。先後任教於北京、清華、中山、東北、復旦等大學。與傅斯年、李濟等同爲中國史學會的發起人之一。抗戰期間,在重慶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工作。黎教授始終認爲:歷史既不能虛構任何一個人物,也不虛構任何一個故事。

黎東方教授這篇涉及曹錫的文章,名爲《一連三次的長沙大捷》,發表於1987年臺灣《傳記文學》第五十一卷第四期。

文中稱,“初戰長沙中,有一名國軍上等兵很值得一提,他就是曹錫。事情發生在1939年9月22日,新牆河之南、新牆鎮之西的王街坊。曹錫在21日的夜裏,把12顆手榴彈連接在一起,放在新牆河的南岸河堤之上,然後,把引線抽了出來,放在身邊,他坐在河堤之上,對着河面警戒。

曹錫:抗戰時個人殲敵最多的陝西籍勇士 第2張

22日黎明4點鐘開始,日本鬼子用50門大炮對王街坊發射8000顆炮彈,射了3個鐘點之後,把面積僅一平方英里的王街坊,炸成一片灰燼,比起淞滬會戰的情景,更爲慘烈,然而曹錫未死,仍坐在河堤之上,手指鉤着機關槍,對河面密切注視。河面離開他只有15公尺。日軍一批一批離船上岸,每批數十人,持槍走向河堤而來。來了一批,曹錫便開動機槍,消滅他們一批。僥倖未被消滅的掉頭奔回河旁,伏在河灘上”。

“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的曹錫,獨力擊斃敵軍四百人以上。其沉着與忠心,真足以流芳百世。”黎東方還詳細地記載了當時曹錫是如何以獨力擊敵400多人,立下奇功的:“用機關槍、手榴彈擊敗日軍七批連番進攻;在無援的情況下,急中生智,丟下卡殼機槍,匍匐兩百公尺撿起重機槍又重創日軍;接到營部命令放棄陣地,中途遇敵再創日軍後凱旋迴營,接受師長趙公武褒獎”。將網上流傳關於曹錫的傳奇故事與此史料相對比來看,可以斷定,都源自黎東方此文。

據說,長沙大捷後,曹錫英勇殺敵的事蹟很快傳到長沙和附近的戰區各地,著名劇作家田漢,也率領文藝工作者趕來慰問,返回重慶後特爲52軍編寫一部新歷史劇,片名《新戰長沙》,公演時非常轟動。

細說這段歷史的黎東方還提到,“曹錫年二十九歲,農家子弟,籍貫不詳,是第15集團軍第52軍第2師的上等兵(師長是趙公武)。”關於曹錫的生平,衆說紛紜。有人說他是陝西漢中人,做過地方保丁;還有人說他是四川人;有說曹錫是28歲時“替弟出征”,有說曹錫是“代父從軍”。在歷史的大浪潮中,要找尋滄海遺珠的個人往事,並非易事。

外表憨厚,遇敵果敢機智

當時中央社戰地特派員範式之撰寫的《長沙會戰中之鱗爪》,文中也有一節談到曹錫的作戰事蹟。內容與黎東方先生所說大致相同,但對於曹錫的具體信息也寫之甚少。據該文介紹,“國民革命軍上等兵曹錫,懷抱機槍,靜坐在長沙城外的新牆河堤上,眼睛緊盯着河面,面色冷峻,如一尊大理石雕像”。曹錫經過“年餘來實地戰場教育,使他的體格,鍛鍊得分外強壯,他自外表看上去,雖然十足的傻,但當他遇到了敵人的時候,卻特別高度地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而最果敢,最機智,可謂抗戰行列中典型的革命鬥士”。

報道還稱,曹錫性格沉穩安靜,言語不多,不善於嬉笑。唯一的嗜好是閒暇時喝兩杯酒。師長趙公武對其殺敵的功績是獎勵三十元,還特意提升他爲中士班長。曹錫被記者採訪後,對這個世界留下的話是:“敵人不可怕,反過來敵人怕我們。某個陣地只要尚有我們一個弟兄把守着,敵人就始終不敢前進的。”

至於長沙大捷後的曹錫,此後卻下落不明。這樣一個抗戰英雄爲何下落不明?中國近代史史料會理事,專門研究湘北抗戰老兵的李宣釗先生說,曹錫下落後來基本已經無法考證了,線索也全無。據推測,當時曹錫只是一個上等兵,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沒辦法再往上晉升爲將官。限於當時的情況,戰爭史料大多數又是對將領的記載。所以曹錫也就無法查找了。

曹錫:抗戰時個人殲敵最多的陝西籍勇士 第3張

儘管如此,他曾經的戰友多年來始終未曾放棄尋找曹錫的念頭。也許在他們的心目中,像曹錫這樣舉世罕見的勇士是不會消失的。在他們尋找的過程之中,其實更飽含着人們對一位英雄的崇拜和景仰。

2005年初,抗戰勝利60週年時,曾在原國民黨52軍服過役的漢中籍臺灣學者崔永德先生,希望通過《西安晚報》打探到曹錫的下落。他在信中稱,曹錫是民國27年被選拔到52軍的。又根據當時被派往漢中接兵的謝鳳麟連長說,由於部隊知道這批新兵來自漢中地區,爲了妥善照顧這批鄉親,特地挑選他爲接兵軍官之一,因爲謝連長的老家也在漢中。謝連長之所以會對曹錫有些印象,是因爲曹錫說他曾幹過地方保丁。當曹錫知道謝也是漢中老鄉時,二人相談甚歡,曹錫向謝連長坦白自己入伍是“替弟出征”,因爲入伍時他已28歲。入伍後曹錫被分到了原國民黨52軍第2師第4旅第8團第1營機槍1連任機槍手。

時隔數月後的8月20日,《西安晚報》以“殲敵500的漢中抗日勇士”爲題,介紹了這位抗日英雄。文中稱,報社記者前往漢中市漢臺區武鄉鎮曹寨兩次尋訪,該地最有可能是曹錫的家鄉。但終因時事變遷,最後無果而終。此後,又有《漢中廣電報》記者深入該地尋訪調查,依然沒有音訊,記者離開後卻意外接到了村民打來的電話。據80多歲的村民老太太回憶,他們家確有一個老大名叫曹錫,兄弟共有9個,小時候夭折了幾個,而且全是單名。她嫁給老三曹尚,過門來不久,就知道老大代替父親當兵的事,以後音信全無。改革開放後,武鄉毛寨抗戰時外出當兵的一老鄉從臺灣回來,曹家還向他打聽老大的消息,寫了一封信,讓捎到臺灣去查找。後來沒回音。這是曹家唯一一次尋親。

實際上,現在探討曹錫是哪裏人已無關緊要。只要他是中華兒女,他是抗日英雄就足矣。因爲他代表了中華魂,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