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阿赫瑪託娃:她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阿赫瑪託娃:她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託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23日-1966年3月5日),俄羅斯“白銀時代”的代表性詩人。(阿赫瑪託娃爲筆名,原名是“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連科”(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óренко)。

在百姓心中,她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太陽”);在蘇聯政府的嘴裏,她卻被污衊爲“蕩婦兼修女”。 著有詩集《黃昏》、《黃色的羣鳥》、《車前草》、《安魂曲》等。 她的詩體現出俄羅斯古典詩歌優美、清新、簡練與和諧的傳統,深受讀者喜愛。

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瑪託娃(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Ахматова),原姓戈連科(Горенко)。俄羅斯女詩人。1889年6月23日生於敖德薩一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俄海軍艦隊的機械工程師;母親出身貴族,受過上層社會的傳統教育。剛滿11歲便隨家搬遷到彼得堡近郊皇村,在那讀中學,並開始寫詩。

阿赫瑪託娃:她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每年夏天,阿赫瑪託娃都要隨父母到南方的克里米亞別墅度假。1905年父母離異後,她隨母親移居耶夫帕託利亞,由母親輔導在家自修中學高年級課程。此間寫有許多情調低沉的抒情詩。一年後,她寄居基輔親戚家中,繼續就讀,1907年畢業於基輔符杜克列耶夫中學,並考入彼得堡女子高等學校法律系。仍酷愛文學,尤對詩歌創作表現出濃厚興趣。然而她父親卻十分厭惡文學,曾明令禁止女兒用“戈連科”姓發表任何文學作品,故她則取有韃靼血統的外曾祖母的姓氏“阿赫瑪託娃”作爲筆名。

1910年高校畢業後,阿赫瑪託娃與著名詩人古米廖夫結婚,併到國外旅行,先後到過法國、瑞士、意大利。外國的文化藝術、名勝古蹟開闊了她的視野,擴大了她的藝術思維範圍,這對她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1911年,她在彼得堡阿克梅派詩人雜誌《阿波羅》上首次發表組詩,並逐漸成爲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12年她的第一本詩集《黃昏》問世;1914年又發表了第二部詩集《念珠》。這兩部宣揚唯美主義詩集的出版,使其名聲大振。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俄國政治形勢極不穩定,所有知識分子正處在選擇道路、決定命運的時刻。她的另一部詩集《白色的雲朵》於此間發表,自然沒有引起轟動。

十月革命初期,由於阿赫瑪託娃在政治上的不理解和不接受,加之與丈夫感情破裂,使她心情十分壓抑。在這段時間她創作的詩歌裏,多袒露出其複雜的內心矛盾,如詩集《車前草》和《耶穌紀元》裏所收入的詩歌。20年代中期,她開始研究普希金的創作技巧。

阿赫瑪託娃:她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第2張

衛國戰爭期間,阿赫瑪託娃先後被迫撤離到莫斯科和塔什干等地,出於對法西斯的痛恨,她寫過一些保衛俄羅斯,宣傳英雄主義和勇敢精神的詩篇,如《勇敢》、《起誓》、《勝利》等,受到紅軍戰士們的喜愛。戰後,她繼續寫抒情詩,主要發表在《星》和《列寧格勒》雜誌上。1946年,由於她的詩歌“無思想性”和某些消沉的因素,使她受到聯共中央的點名批判,並殃及兩家雜誌社。

50年代後期,阿赫瑪託娃被恢復名譽,蘇聯先後出版了她的多部詩集,其中包括她於1940—1962年間的組合長詩《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該部作品以現代人的眼光對過去的時代進行了反思和審判。她的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在西歐也備受讚賞,在國際詩壇享有很高聲譽。不少年輕詩人紛紛效仿其詩風。1964年,她榮獲意大利的“埃特內·塔奧爾米諾”國際詩歌獎。1965年又獲英國牛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阿赫瑪託娃:她被譽爲“俄羅斯詩歌的月亮” 第3張

1966年3月5日,阿赫瑪託娃因病在莫斯科逝世。她死後20餘年中,許多遺作被陸續整理出版,其中包括1987年首次公開發表的長詩《安魂曲》,該詩以其深邃的思想性、哲理性和藝術上的新穎引起國內外的廣泛注意。蘇聯一些著名詩人和批評家高度讚揚她的詩歌創作,公認她是“詩歌語言的光輝大師”,“20世紀俄羅斯詩壇屈指可數的詩人之一”。除詩歌創作外,她還翻譯過許多外國古典文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