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揭祕歷史上隆裕太后爲什麼願意選擇退位?

揭祕歷史上隆裕太后爲什麼願意選擇退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代史上,隆裕太后是親眼見證大清朝謝幕的末代皇后,那麼隆裕太后爲什麼要退位呢?又是什麼令她忍受滿腹屈辱同意在交出權柄的詔書上加蓋玉璽的呢?讓我們將歲月的年輪倒回一百多年前,重新審視那個在軍閥的鐵蹄中已然日薄西山的滿清王朝。  

揭祕歷史上隆裕太后爲什麼願意選擇退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武昌起義爆發後,神州大地上各種革命運動已然越演越烈,軍閥割據,派系鬥爭不斷,北洋軍閥取代滿清王朝的統治勢力,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大勢。彼時隆裕太后帶着年幼的溥儀皇帝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中,表面上雖然依舊是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然而軍政大權一概沒有,說得更明白點,不過就是一對可憐的孤兒寡婦,任人擺佈而已。由於皇族內閣早已解散,此時大清的軍政大權完全掌握在身爲總理大臣的袁世凱手中。袁世凱一直野心勃勃,欲先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後恢復帝制,而當時軟弱的革命派也希望早日建立共和,由此,經南北議和,雙方終於議定:清帝退位、建立共和、優待皇室。命運終究將軟弱的隆裕推上了歷史舞臺。隆裕太后爲什麼要退位?因爲,面對虎視眈眈的滿蒙王公,面對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宮,隆裕束手無策,除了退位,別無他途。親手斷送大清二百餘年基業,隆裕痛心疾首,卻無可奈何。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迫於北洋軍閥的重重壓力,終於含淚簽發了大清朝的最後一道上諭-——《退位詔書》。至此,大清朝長達268年之久的統治宣告結束,不久之後,隆裕太后也在久病纏綿後鬱鬱而終。

 隆裕太后擬退位詔書前後

1912年2月22日,紫禁城還未走出冬季的陰霾。在乾清宮最後一次御前會議上,隆裕太后親手頒佈退位詔書,宣佈清帝退位,標誌着綿延中國歷史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煙消雲散,大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國運正式完結。外人或許很難想象,在隆裕太后擬退位詔書前後,受到滿蒙王公及北洋軍閥怎樣軟硬兼施的逼宮,因而,縱然這個才能資質皆平庸的寡居婦人對親手葬送大清二百餘年的基業有多不甘心,也只得順應歷史的潮流,在退位詔書上加蓋寶璽。  

揭祕歷史上隆裕太后爲什麼願意選擇退位?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爲大清朝的傾覆敲響了喪鐘,武昌起義的猛烈炮火摧毀了這個腐朽帝國的最後一根支柱。彼時,手握北洋軍政大權的袁世凱急於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立刻將矛頭指向了上下矛盾重重的滿清皇族,迫使無依無靠的隆裕皇太后母子宣佈清帝退位,讓位共和。1912年1月1日,由辛亥革命核心成員組成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中國近代史由此進入了民國時期。

在各地越演越烈的革命風潮下,袁世凱再度逼宮,並以內閣總理身份承諾“優待皇室”,隆裕太后在內外重重壓力之下,只得妥協,同意簽訂退位詔書,同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當着衆王公大臣的面,擬定退位詔書並加蓋玉璽,正式宣佈退位讓國,滿朝文武無不悲從中來,痛哭流涕。清帝退位後,曾經轟轟烈烈的大清朝樹倒猢猻散,此後的民國迅速陷入軍閥混戰的亂局之中。隆裕太后在擬定那份令她抱憾終身的退位詔書一年後黯然離世。

  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

大清帝國謝幕的見證者——隆裕太后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毫無疑問,那是一個悲劇人物。  

揭祕歷史上隆裕太后爲什麼願意選擇退位?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史書工筆之上普遍記載,隆裕太后其貌不揚,身材瘦弱還有些駝背,光緒帝一點也不喜歡這位年長三歲的表姐,拒絕跟她同房,因而她也沒機會生下一男半女,這種事就連手段強硬的慈禧也幫不了她。作爲慈禧的內侄女,隆裕太后自然也被歸爲“後黨”一類,每每想到她有可能是慈禧派來監視自己的,光緒便對其更加厭惡,別說男女之間的愛慕,甚至於連最基本的尊重和善待也做不到吧。後人雖對隆裕太后坎坷寂寞的宮廷生活多有同情,然而亦不乏拿她與珍妃作比的論調,既然珍妃是美麗、知性、先進的代表人物,隆裕自然就是醜陋、陰暗、守舊的化身了,甚至有人猜測,珍妃受到慈禧的諸多凌虐,以至於最後將其投井處死,一概都是隆裕出於嫉妒在背後挑唆的結果,這顯然是後人有意美化珍妃,妖魔化隆裕的結果。

其實隆裕只不過是個封建社會中比較典型的逆來順受的婦女,她與光緒的婚姻固然是慈禧一手包辦的政治婚姻,可是既然慈禧做此安排,她也只有順從,並將她從小愛護的表弟光緒視爲丈夫,真心真意地對待。光緒因對這段婚姻的不滿與慈禧產生矛盾,轉而遷怒於隆裕,在她來說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然而她畢竟是皇后,有母儀天下的責任,說她嫉妒后妃,在慈禧面前挑撥離間,實在是冤枉她了。很顯然,怯懦如隆裕太后,決計不是這樣一個狠毒之人。

 隆裕太后葬禮

隆裕太后是光緒帝的皇后,是慈禧太后之弟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原名葉赫那拉-靜芬,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完婚,第二年被立爲皇后,後來三歲的溥儀繼位,靜芬被尊爲隆裕太后。這個時候溥儀還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隆裕太后實際上就是權力的實際掌握者。辛亥革命之後,在袁世凱的活動下,1911年隆裕太后頒佈了清帝遜位詔書。 

揭祕歷史上隆裕太后爲什麼願意選擇退位? 第4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病逝,享年46歲,當時的國民政府已經是袁世凱做大總統,袁世凱爲隆裕太后舉行了隆重的國葬,葬禮堪稱豪華型的。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爲隆裕太后穿孝二十七日。袁世凱作爲大總統親自臂戴黑紗,舉哀致祭。當時的軍政要員也紛紛致電對隆裕的病逝表示哀悼。3月18、19兩天在大和門前廣場舉行了全國國民哀悼會,前去弔唁的人達到五萬人之多。3月19日國民政府在太和殿舉行了國民哀悼大會。靈堂上方設置“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隆裕像被擺放在靈堂正中,所有外露的樑柱都採用白布進行了包裹。靈堂內擺滿了輓聯、花圈。靈堂的前後左右站立着穿着清式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國民政府決定爲隆裕太后設立銅像,以表彰隆裕太后所作出的貢獻,各大報紙也刊載了隆裕太后去世的消息,輿論表示惋惜,各國使館也前去太和殿祭奠,並且也下半旗致哀,由於光緒帝的崇陵還沒有完工,所以國民政府將隆裕太后的遺體風風光光的運至河北易州樑各莊行宮內暫安。

隆裕太后的葬禮是異常隆重的,那是因爲隆裕太后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國民政府得以統一全國,可以說隆裕太后的決定是利國利民的,是在歷史上做出了貢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