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瑪麗婭·特蕾莎是誰?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麗婭·特蕾莎簡介

瑪麗婭·特蕾莎是誰?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麗婭·特蕾莎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瑪麗婭·特蕾西亞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

1713年,她的父親、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六世發佈國事詔書承認女性同樣可以繼承管理家族世襲領地奧地利大公國,由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不能由女性繼承,他迫使德意志諸侯們在“1713年國事詔書”上簽字以確保女兒的繼承權(瑪利亞·特蕾西亞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利亞·特蕾西亞的夫婿弗蘭茨一世則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但這份詔書對諸侯們缺乏約束力。

1740年查理六世皇帝去世之後,瑪麗婭·特蕾西亞依照詔書的規定成爲奧地利首位女大公,諸侯們羣起而攻之,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就此爆發。

1742年,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亞選帝侯、波希米亞國王卡爾·阿爾布雷希特利用諸侯們與瑪麗婭·特蕾西婭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史稱爲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的繼位雖然得到了諸侯們的支持,但不能控制神聖羅馬帝國的中心奧地利大公國(今奧地利)和波希米亞王國(今捷克),更不用說羣雄並起的德意志地區。他既無兵又無餉,只是個掛名皇帝而已。正在此時,瑪麗婭·特蕾西婭依靠奧地利皇室的力量打敗諸侯,鞏固了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的統治。

瑪麗婭·特蕾莎是誰?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麗婭·特蕾莎簡介

1745年,查理七世在四面楚歌聲中去世,瑪麗婭·特蕾西婭迫使查理七世的兒子馬克西米利安放棄了繼承要求,並巧妙地使自己的丈夫前洛林公爵弗郎茨·斯蒂芬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

作爲一個女強人,瑪麗婭·特蕾西婭在很長時間內保持着對全歐洲的影響力。

她的丈夫於1765年去世,他生前只是一個尋花問柳形同虛設的皇帝(不過女王與夫君的關係始終和睦,且值得一提的是,兩人當年是在王室傳統中難以想像的自由戀愛下結爲連理)。

1780年瑪麗婭·特蕾西婭去世之前,她和她的兒子約瑟夫二世皇帝一直保持着神聖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權。她的女兒們則在歐洲各國保持着王后的地位。其中最有名的是她的小女兒、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奈特。她的另一女兒瑪麗婭·克里斯蒂安娜在破例的准許下嫁給了薩克森選帝侯的幼子阿爾貝特·卡西米爾(一位光蛋王子),並以泰斯辰公國爲嫁妝;在岳母的刻意提拔下,兩夫婦後來一起擔任過荷蘭和匈牙利總督。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另外兩個女兒瑪麗婭·阿瑪麗婭許配給了帕爾馬公爵,瑪麗婭·卡羅萊納則嫁給了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一世。

瑪麗婭·特蕾西婭無疑是成功的統治者和政治家。在晚年,她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的戰爭和維護國際和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對俄羅斯帝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敵對情緒,列強對波蘭的瓜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幾年才得以進行。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 1757年8月30日,在七年戰爭(1756—1763)期間,阿普拉克辛元帥指揮的俄國軍隊(5.5萬人)和漢斯·馮·列瓦爾德元帥指揮的普魯士軍隊(2.4萬人)在大耶格爾斯多夫(前東普魯士因斯特堡,今切爾尼亞霍夫斯克西南的居民點)進行的一場交戰。

瑪麗婭·特蕾莎是誰?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麗婭·特蕾莎簡介 第2張

俄軍於8月10日攻佔因斯特堡之後繼續向東普魯士腹地挺進。普軍在韋勞佔領陣地,切斷了通向柯尼斯堡的去路。阿普拉克辛查明普軍陣地堅固,遂揮師阿倫堡城,從南面迂迴普軍陣地。俄軍到達普雷格爾河,渡到左岸並配置在大耶格爾斯多夫東北的多林地。阿普拉克辛認爲普軍不會首先投入戰鬥,而將會竭力阻撓俄軍向格尼斯堡挺進,於是開始率軍抄捷徑穿過密林,沿着唯一的、難以通行的道路奔向普軍陣地。萊瓦爾德識破了阿普拉克辛的意圖,利用俄軍行動遲緩的弱點突然發起衝擊。這在阿普拉克辛軍中引起了混亂。但是萊瓦爾德急於利用有利的形勢,既未組織偵察,也未向既定的俄軍翼側,而是向其中央實施突擊(向洛普欣的第2師)。普軍的第一次衝擊被打退。但俄軍未能頂住這個方向上的再次衝擊。普魯士步兵遂向第2師後方迂迴並迫使它退卻。普軍不讓俄軍其他部隊從森林中出來展開戰鬥隊形就直接向其衝擊。當時指揮一個旅的魯緬採夫將軍使俄軍擺脫了困境。他定下向普軍反衝擊的大膽決心,帶領2個團迅速穿過森林,在林緣展開並向普軍的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這使正在退卻的俄國部隊有可能變換隊形並使戰鬥進程變得對自己有利。在左翼行動的頓河哥薩克打得出色。他們在普魯士騎兵前面後撤,將普軍引至俄國步兵和炮兵的火力之下,當普軍騎兵被打散並開始後撤時,轉而追殲之。騎兵的潰敗和俄軍加強突擊導致普軍總退卻。俄軍獲得來之不易的,但卻是重要的勝利。普魯士軍隊損失5000人和29門火炮。

此戰,俄軍取勝的決定性因素是,士兵的堅定性,魯緬採夫機動行事,正確確定反衝擊方向和時刻,以及其他許多指揮官的勇敢行動。萊瓦爾德軍敗退到普雷格爾河右岸,從而讓開了通向柯尼斯堡的道路。但阿普拉克辛並未乘勝前進。他於9月5日佔領阿倫堡之後,把軍隊引向蒂爾西特,理由是軍隊物質保障過差。他消極行動的真正原因在於他竭力討好保皇黨人,因爲保皇黨人的靠山彼得·費多羅維奇皇儲(後來的彼得三世)反對同普魯士進行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