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死後清朝纔開始大亂 慈禧的威脅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慈禧死後清朝纔開始大亂 慈禧的威脅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慈禧和清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慈禧太后作爲清末掌管近代中國47年的“清朝實際統治者”,經常被“歷史票友”們“塗金”,這就是“死的時候清朝亂”。

在他們看來,不要看兩次掉都跑了的“老太太”。她輸掉了很多戰鬥,簽署了很多讓國家蒙羞的條約。但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她才能夠牢牢掌握清朝的大權。轟轟烈烈的反清運動大多在她身後。

慈禧死後清朝纔開始大亂 慈禧的威脅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太太是“充滿威懾”的。在很多現代影視劇中,各種各樣的金畫接踵而至,給慈禧太后增添了不少“賢惠的女人”。“慈禧太后不死於清朝”的討論在“票友”中也十分火爆。

真實歷史上,慈禧太后的“威懾力”真的有這麼厲害嗎?

其實從治國的角度來看,慈禧太后的確比同時代的“頑固派”或“晚清權貴”更有實力。且不說甲午戰爭前她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對“收復邊疆”、“民族造船業”的支持。說了“義和團悲劇”之後,她很清楚,清朝不能像以前那樣生活了。“庚子國難”期間,她從北京逃往西方,跑到Xi安後發了一道聖旨,要求全國各地的省政府官員解決“如何使人才興旺,如何使收支平衡,如何作最好的準備”,“兩個月過關,多瞭解一些規章制度”等問題。

慈禧死後清朝纔開始大亂 慈禧的威脅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第2張

可以說,比起那些在晚清政治上充滿高調慾望的“王公”,慈禧確實不得不理解晚清“缺人”、“缺錢”、“弱兵”的弊端。

然而,在國難後庚子執政生涯的最後六年,她大力倡導的“清末新政”的內容並不缺乏進步。如“廢科舉”、“培養新軍”、“興辦實業”乃至“預備立憲”等。都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的影響。有沒有可能說,如果慈禧能“多活幾年”,清朝就能多活幾年?當然不是。

首先要明確的真相是,有“眼光”和“手腕”的慈禧,從來沒有改變過一個慢性病:任性的權利。

慈禧死後清朝纔開始大亂 慈禧的威脅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第3張

她的“任性”,只是看着她在“庚子國難”後狼狽的逃跑路線,就讓人落淚:明明離開了首都,卻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但在逃亡的路上,她依然保持着高昂的生活。特別是她在山西的53天,是山西遭遇空前大旱的災年,但拋開慈禧不談,每個縣都要壓榨幾十萬銀子,那只是她“出走”時的糧食。比如在侯馬鎮,她徵用了80多名廚師,設置了108個滿漢全席。在西安呆了幾個月,每天有100多個菜。這不是“飛行”,而是“度假”。而且,慈禧並不覺得自己奢侈。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北京的伙食費一直是好幾倍,現在可以說是省吃儉用了”。就算她被打成這樣,慈禧放不下的還是她自己的好日子。這樣的貪婪和自私,多麼好的治國“思路”和“眼光”,最後必然會誤入歧途。

結果,看似“好主意”的“清末新政”遭受了慈禧太后六年的折騰,很快就產生了一個大問題:屢教不改的腐敗。

慈禧死後清朝纔開始大亂 慈禧的威脅力真的有那麼大嗎 第4張

清末的腐敗在“庚子國難”之前就已經爛到骨子裏了。“新政”開始後,當時的晚清官員樑實義嘆了口氣,說:“太后變法,主上外求安天下,用之不近人情,有意打聽舊式大臣,不肯下決心消滅。”有了這樣的統治階級,“新政”的效果也可想而知。被慈禧視爲心腹的軍機大臣奕劻,把日常行政變成了“慶典公司”,大大小小的官職都爲金錢開路。甚至在慈禧在世的1907年,就爆發了“段用10.2萬銀子賄賂求黑龍江巡撫”的醜聞,震驚中外。

事實上,這種醜聞在當時的清朝是司空見慣的。僅在奕劻的運作下,郵政大臣的價格就飆升至60.2萬白銀。這些人上臺後,一定要想盡辦法“回到原來的位置”,因爲他們爲了自己的才能花了那麼多錢。慈禧在位的時候,新任山東巡撫楊上任後就帶走了10.2萬塊銀子。似乎如火如荼的“新政”,剛剛爲這些高官們開闢了一條“摟錢”的新路。

高官,底層官員,都是西裝革履。就拿當時臭名昭著的清朝“賭風”來說吧。當時的情況是“朝廷上面提倡,王公大臣在外,老部拿着幾百個官職去抓所有官員的家屬,實際上是用麻雀作爲消遣的工具”。“賭”的風氣從慈禧太后開始,一路蔓延到各級政府機關。各種權力和金錢被交易,於是他們無意識地“賭”了出去。麻雀不可打,麻雀當官令交”是官場共識。

清末最後幾年,小官吏的腐敗程度也越來越突破規模:1905年成立的北京巡警局的主要財政來源其實是“收青樓保護費”,很多原本“地下”的妓院,公開打出“依憲而立”的招牌。湖南候補委員張道耿飈在負責向工商總局提供諮詢時貪污了102,000銀元的公款。湖北警察馮僅在武昌和漢口就颳走了20.2萬銀元。所有這些“新的賺錢招數”都被“慈禧新政”搭便車了。

然而最後買單的還是清末的老百姓。

所以對應清末新政,慈禧晚年的民生越來越悲慘。清末各級政府打着“新政”的旗號,找各種藉口,加緊壓榨民衆。比如最基本的土地稅,1900年以前,每年只有3000萬。到1903年,它已經飆升到每年3700萬。而且在清末苛捐雜稅中,都加了各種“捐”,如“警捐”、“學捐”。“辦新學校”、“警政”等改革是官員賺錢的新招。只有這些樣本,生長率是田夫的兩三倍。還有鹽、酒、糖等。所有這些都讓人痛苦。當時流行的一句詩,足以說明慈禧在位最後幾年清朝“新政”下的民生疾苦:新政層出不窮,國服難勝,和諧談之下全民集資,但捐輸的日子越來越多。

這次“新政”,從慈禧末年到辛亥革命前的載灃“攝政”,幾乎一脈相承。在過去的十年裏,清朝爆發了1300多次民間防暴抗稅風潮,“民變”幾乎每年都有,“幾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慈禧是“威懾”,但也不能阻止。

辛亥革命是“偶然”,但也是理所當然。選擇依靠腐敗和捕魚維持統治的清朝註定要長久。慈禧的“威懾力”,除了敲響近代史的警鐘外,對清朝毫無用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