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婦誰能似爾賢,文章操行美俱全。一編漢史何須續,女戒人間自可傳。”南宋詩人徐鈞的《曹世叔妻班昭》一詩,高度讚美了東漢才女班昭的歷史功績:修《漢書》、編《女誡》。其實,班昭的才情不僅於此。

(一)奉詔續書

班昭,又名班姬,字惠班,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彪的幼女、班超與班固的小妹。由於家學淵源,她與父兄同樣“博學高才。”14歲時,她嫁給同郡曹世叔,爲他生下兩個兒子和幾個女兒。曹世叔病逝後,班昭寡居。她潔身自愛,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要求,爲守寡者樹立了榜樣,更爲創作《女誡》埋下了伏筆。

公元92年,東漢外戚竇憲密謀叛亂。東窗事發後,被漢和帝革職並趕回封地“迫令自殺。”班固因與竇憲關係密切受到株連,被捕入獄冤死獄中。漢和帝痛惜班固“著《漢書》,尚未就”,詔令班昭繼承哥哥遺志,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時間跨度長達229年,且內容豐富,分爲紀12篇(主要記載西漢帝王事蹟)、表8篇(主要記載漢代人物事蹟等)、志10篇(專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及各種社會現象)傳70篇(記載各類人物的生平及少數民族歷史等),共100篇,80萬字。

班昭奉詔在藏書閣經年累月閱讀汗牛充棟的歷史文獻,對父兄遺留下的散亂文稿進行精心整理核校,同時補寫出八表(《異姓諸侯王表》、《諸侯王表》、《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等)及《天文志》。40歲時,終於寫成《漢書》。爲表示對哥哥的敬意,班昭堅持不在書稿上署名。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2張

《漢書》成書發行後,因文辭艱深和涉獵面太廣,很多學者都難通暢閱讀並理解。“海內大儒”馬融雖名滿天下,對《漢書》卻“多未能通”,於是心甘情願拜伏在班昭閣樓下,師從她誦讀傳授。

此後,班昭成爲皇家常客。漢和帝多次詔請班昭進宮,並令鄧皇后和諸貴人們以師禮待她。班昭在皇宮“禮義居潔,耳無塗聽,目無斜視,出無冶容,人無廢飾”專心教授她們儒家經典、天文算術和女德女賢等知識,被她們敬稱爲“曹大家(gū)”。每有各地或外國“貢獻異物”,班昭總被詔令入宮,寫詩作賦讚美其物。班昭的詩賦總能恰如其分寫出異物的特點並加以讚美,深受皇室讚美。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3張

(二)替兄求歸

班昭的長兄班超投筆從戎後,奉漢明帝詔令出使西域,完美複製了西漢張騫打通中國通往西方道路的偉績,並鎮守西域30年,震懾西域諸國皆臣服漢朝,因功被封定遠侯。

班超在偏遠的異地拼殺數十年後,因“久在絕域,年老思土”,上疏請求“生入玉門關。”漢和帝因班超是西域德高望重的定海神針,擔心他的離開會導致西域政局動盪,因此儘管班超多年上疏,始終沒有表態。

班固之死,已令班昭痛不欲生。她無論如何不能坐視長兄老死西域,因此含淚上疏求情:“妾兄定遠侯班超承蒙陛下皇恩,得以在沙漠久居三十年。當年隨他出徵西域的將士都已去世,唯班超年近七旬,‘衰老被病,頭髮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如有卒暴,超之氣力不能從心,便爲上損國家累世之功,下棄忠臣竭力之用,誠可痛也!......妾誠傷超以壯年竭忠孝於沙漠,疲老則便捐死於曠野,誠可哀憐!’因此,懇請陛下准許班超回朝!”

這份詞情並茂的奏表令漢和帝潸然淚下,“帝感其言,乃徵超還。”“(班)超在西域三十一歲”,積勞成疾,回國後百病纏身,兩年後不幸病逝,結束了一生的傳奇。書寫班家傳奇史的重任,歷史地落到班昭肩上。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4張

(三)智諫太后

漢和帝駕崩後,鄧皇后臨朝稱制。她對班昭依然極爲尊敬,經常邀請她入宮參與朝政。班昭憑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獨到準確的見解,爲她獻上不少利國利民的建議。由於表現出色,鄧皇后被尊爲鄧太后之後,特封班昭之子曹成爲關內侯,“官至齊相。”

鄧太后掌權,倚重哥哥鄧騭等四兄弟。鄧騭等人雖深居高位,但因深知外戚當政的危害,所以如履薄冰,行事謹慎、奉公守法。儘管如此,他們依然感覺高處不勝寒。於是趁母親病重之機,四兄弟“共上書求還侍養。”母親去世後,四兄弟連續上奏請求辭官,居家爲母親服喪。鄧太后打算拒絕,特意徵求班昭意見。

班昭久與朝政,一眼看穿鄧氏兄弟急流勇退的真實意圖。經過深思熟慮,她決定將他們的請求定性爲“謙讓”,於是上疏建言:“妾聞謙讓之風,德莫大焉......昔夷齊去國,天下服其廉高;太伯違邠,孔子稱爲三讓。所以光昭令德,揚名於後者也。《論語》曰:‘能以禮讓爲國,於從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讓之誠,其致遠矣。今四舅(即鄧氏四兄弟)深執忠孝,引身自退.....”

班昭旁徵博引歌頌四兄弟出於忠孝而謙讓的美德,委婉提醒鄧太后:“如果您現在以天下尚不平安爲由拒絕他們的合理要求,那麼日後他們如果稍微有點兒過失,謙讓美名必定前功盡棄。所以,懇請您恩准他們的請求。”鄧太后閱完奏章思之再三,“從而許之。於是騭等各還裏第焉。”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5張

(四)創作《女誡》

公元110年,體弱多病的班昭深感“性命無常”,於閒暇時編著出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女子教育專著《女誡》,論述女子在“夫家”必須處理好敬順丈夫、屈從舅姑、順從叔妹這三大關係,具體內容爲:“(女子)卑弱第一,夫婦第二,敬慎第三,婦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專心第五,曲從第六,和叔妹第七。”

此書原爲班昭教導班家女性如何正確爲人處世的私書,但因班昭素來行止莊正,此書又文采飛揚,所以很快飛出班家,被京城世家廣爲傳抄,當做家庭女子教育的寶典。曾師從班昭學習《漢書》的馬融如獲至寶,“令妻女習焉。”《女誡》被後人列爲《女四書》(古代教育婦女的四本書:《女誡》﹑《內訓》﹑《女論語》﹑《女範捷錄》)之首。

班昭在《女誡》中,提倡婦女必須遵從“三從之道”和“四德之儀”,此觀點被後人視爲禁錮中國古代女性思想和自由的枷鎖,散發着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濃重腐臭味。時至今日,仍有人喋喋不休拾人牙慧甚指責道:《女誡》,是將中國古代婦女推進三從四德這萬劫不復深淵的罪魁禍首。

此類論調,其實是在曲解和閹割《女誡》!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6張

(五)動因探討

漢朝自初建起,後宮皇親外戚鬥爭便鬧得如火如荼。先是呂后於劉邦駕崩後臨朝稱制長達十六年,後有王政君外戚專權數十年最終導致侄兒王莽篡漢,外戚當權貫穿了西漢始終。

班昭奉詔入宮續寫《漢書》時,正值漢和帝意氣風發整頓朝政奮發圖強之時。漢和帝即位時年僅9歲,養母竇太后(竇氏)臨朝稱制,與哥哥竇憲執掌朝政,獨斷專行,胡作非爲,引得天怒人怨。公元92年,13歲的漢和帝聯合宦官勢力,成功掃滅竇氏戚族後親政,開創“永元之隆”,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漢和帝駕崩後,鄧皇后迎立寄養在民間的出生剛百日的少子劉隆爲帝,被尊爲皇太后,仿效竇太后臨朝稱制。劉隆滿歲時早夭,成爲歷史上壽命最短的皇帝,諡號孝殤皇帝。鄧太后爲保住權位,與哥哥車騎將軍鄧騭密謀,迎立13歲的劉祜爲漢安帝,繼續把持朝政,“凡臨朝十七年。”從此,朝廷“凡詔敕皆出鄧後也。”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7張

路不平,有人鏟。眼見漢安帝“年長,宜親政事”,鄧太后卻緊抱權柄,“權在外戚”,郎中杜根直言不諱“上書直諫。”鄧太后惱羞成怒,令人把他裝進袋子裏“於殿上撲殺之。”杜根因執法者手下留情,僥倖詐死逃得性命,傷愈後到山中酒店當了個酒保謀生;“平原郡吏成翊世亦諫太后歸政,坐抵罪。”連鄧太后的親弟弟鄧康,也“以太后久臨朝政,心懷畏懼,託病不朝。”

班昭入宮後,因與鄧太后毫無利益衝突,所以很快成爲鄧太后亦師亦友的閨蜜。鄧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施行的很多有益措施,都有班昭的勸諫之功,因此兒子才被鄧太后封侯。但是,班昭飽讀詩書博古通今,對此現狀憂心忡忡。她對外戚當政的危害看得一清二楚,又不便當面直諫,思來想去,想出假託教訓女兒來諷諫朝政的主意。

班昭自述《女誡》的寫作目的,是擔心家裏正當出嫁的女兒們:“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恥宗族”,所以成書後“願諸女各寫一通”,從中得到補益和幫助。

但從序言中可知,“年十有四,執箕帚於曹氏,今四十餘載矣”的班昭,此時已年近花甲。在崇尚早婚且地位愈尊出嫁愈早的漢代,班昭不可能還有幾個待字閨中的大齡女兒。所以,既然女兒待嫁不成立,目的指向就非常明確:後宮,上至鄧太后,下至小宮女。班昭以《女誡》告誡她們:準確定位女性地位,平時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有權後切忌干預朝政牝雞司晨。

班昭爲什麼要著寫《女誡》?班昭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8張

事實證明,班昭的確有先見之明:鄧太后去世後,漢少帝與漢順帝被閆太后及外戚玩弄於股掌中、漢衝帝和漢質帝與漢桓帝被樑太后及外戚強勢打壓無所作爲、漢靈帝遭竇太后(竇妙)及外戚欺負得沒有脾氣,漢少帝被何太后及外戚控制得無法喘息。太后及外戚專權,把東漢中後期皇位的傳承史,演變成外戚與宦官血腥廝殺的政變史。

可惜,《女誡》流傳到南宋時,被程朱理學家們出於政治需要大肆吹捧並隨心所欲加以發揮。告誡後宮女性的《女誡》,先被後人別有用心改變成禁錮古代女性的枷鎖,再遭時人視爲封建社會束縛女性的淵藪加以痛批。一個德才兼優的古代才女,居然會宣揚“女子無才便是德”!設若班昭黃泉有知,當笑後人無知弱智吧!

班昭“年七十餘卒”,鄧太后聞訊“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班昭一生著述頗豐,“所著賦、頌、銘、誄、問、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爲後人留下一筆豐富的史學和文學遺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