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英:朱元璋的保鏢,手握重兵而不被懷疑

郭英:朱元璋的保鏢,手握重兵而不被懷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郭英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見外患以平,天下以定,於是決定大封文武百官,讓這些勞苦功高的文臣武將得到他們該有的封號和賞賜。其中,在明朝開國衆官員中,品階最高的是“六公二十八侯”,我們一直說的明朝開國功臣,指的就是這三十四人。

郭英:朱元璋的保鏢,手握重兵而不被懷疑

這三十四位文臣武將,爲大明立下赫赫戰功,是大明王朝的擎天之柱、肱股之臣,可是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沒有逃過“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而真正得到善終的,只有那麼寥寥幾人。

在倖存的幾位開國功臣中,除了朱元璋的發小湯和以外,還有一個更值得一提的倖存者,他就是“武定侯”郭英。

郭英是朱元璋的老鄉,他們都來自是濠州。元末天下大亂之際,郭英與兄長郭興在老家也是吃不上飯,他們聽聞老鄉朱元璋現在已經是大將軍後,就一起投奔了朱元璋。郭英因爲武藝高強,所以由他負責朱元璋的安保工作。

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凡是領導人,身邊都必須配備保鏢,以保證其人身安全,領導人一旦被刺殺那無論是對軍隊還是國家來說,都是毀滅性的打擊。所以,郭英堪稱朱元璋“第一保鏢”。

當然,郭英的武藝和計謀不可能只做朱元璋的保鏢,那樣就過於屈才了,所以他還替朱元璋統帥大軍,南征北戰,並且立功無數。據史料記載,郭英身手敏捷,有勇有謀,更善於騎射,是朱元璋爭奪天下路上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鄱陽湖大戰中,郭英雖然身受重傷的情況下,但依然不下火線,繼續帶兵勇猛衝殺,最終終於以少勝多擊敗了陳友諒,爲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勢力,爲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郭英:朱元璋的保鏢,手握重兵而不被懷疑 第2張

大明王朝建立後,郭英仍然常年帶兵打仗,先後替朱元璋平定了雲南、曲靖、鄧川等地。晚年的郭英仍然鎮守遼東,守備陝西,以此來拱衛大明江山。從郭英一生的經歷來看,他在朱元璋身邊幾十年,一直恩寵不斷,頗受朱元璋的重用。

公元1397年,這一年是朱元璋死的前一年,同時也是朱元璋大開殺戒的一年。在那一年,無論是任何人,只要犯一點錯誤都會落得個滿門抄斬的下場,很多的開國功臣都死在了那一年。當時也有人彈劾郭英,這個人就是御史裴承祖,他說郭英私養家奴150多人,並且還濫殺無辜。

衆所周知,憑朱元璋多疑、弒殺的性格,通常遇到這種事,不管是真是假,當事人必定會被滿門抄斬。可是朱元璋對裴承祖彈劾郭英之事卻沒有處理,直接就將郭英赦免了,這就說明朱元璋對郭英絕對信任,所以有人彈劾郭英他也不相信。

朱元璋死後,郭英又幫助朱允炆對抗燕王朱棣,可最終還是失敗了,燕王朱棣趕跑了朱允炆,自己登基當了皇帝。朱棣上位以後也是清理前朝臣子,但他念及郭英是朱元璋時期的老臣,且勞苦功高,就沒有殺他,只是將他罷官,命其回家安享晚年。公元1403年,郭英老死於家中,終年六十七歲。

郭英:朱元璋的保鏢,手握重兵而不被懷疑 第3張

縱觀明朝所有的開國功臣,就連徐達、湯和等人都遭到了朱元璋的懷疑,而湯和之所以能得到善終,完全是因爲他知道朱元璋要殺這些功臣,所以提前交出所有權利,告老還鄉了,這才保住了性命。但郭英和湯和的情況是不同的,他不但沒有交出兵權,反而一生都在領兵,最終還可以得到善終,這又是爲何呢?在筆者看來大概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郭英妹妹的庇護

朱元璋立國大明以後,爲了拉攏衆功臣,先後與衆多文武百官都結成了姻親關係。其中,除了讓自己的兒子們分別娶了徐達、馮勝、藍玉的女兒,又將自己女兒們分別嫁給了李善長、傅友德的兒子。在這之外他自己還娶了郭英的妹妹郭寧蓮。朱元璋稱帝后,郭氏被封爲寧妃,備受朱元璋的寵愛。

人馬皇后死了以後,朱元璋從此再也沒有立過皇后,而統領後宮的正是郭英的妹妹寧妃,雖然寧妃並沒有皇后的頭銜但實際上她已經是後宮之主了。所以,在寧妃的庇護之下,朱元璋是不會對郭英下手的。

原因二、郭英的性格與戰功

郭英一生經歷大小戰爭數百次,渾身上下傷痕累累,可謂是勞苦功高,但他從不居自傲,對朱元璋是忠心耿耿,絕無二心。朱元璋曾評價郭英特別像大唐戰神尉遲恭,也就是說在朱元璋心中,郭英不僅能力和戰功堪比唐朝的尉遲恭,而且論忠誠樸實,他也是可以和尉遲恭相提並論的。

郭英之所以能成爲爲數不多的善終者,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於朱元璋對他的信任,而這種信任就是源於他的忠誠和樸實。

而且郭英本人相當低調,爲人小心謹慎,在侍奉朱元璋40多年,他竟然做到了從未犯錯,生活也是相當簡樸。就當其他功臣廣置田產、生活鋪張浪費之時,郭英還依然保持着樸實無華的生活作風。對此,朱元璋曾多次公開讚賞於他。

就是以上兩個原因使得戰功赫赫、手握大權的郭英,仍然可以得到善終的原因。郭英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一定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恃寵而驕、居功自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