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子儀:幾起幾落卻始終不改忠貞之志,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郭子儀:幾起幾落卻始終不改忠貞之志,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是中國歷史最有出息的武狀元,雖幾起幾落卻始終不改忠貞之志,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安史之亂,可謂是大唐王朝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這場空前浩劫的洗禮下,不僅那個曾經璀璨繁華、萬邦來朝的盛世大唐被攔腰斬斷,連整個華夏大地都被帶入了萬丈深淵。不過俗話說得好,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良。一代戰神郭子儀橫空出世,不僅讓唐帝國成功續命,也在青史上留下了屬於他的濃重一筆。至今在中國民間仍有一種說法,若無郭子儀,大唐必亡於安史之亂。實際上,這不過是受小說演義的影響而出現的論調,誇大了郭子儀的功績。但不能否認的是,郭子儀確實是平叛安邦、使大唐轉危爲安的第一功臣。

郭子儀:幾起幾落卻始終不改忠貞之志,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郭子儀字子儀(沒錯,他的名和字是一樣的),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他是一個由武舉考試步入軍界的職業軍人,作戰勇猛,統兵有方,很快就憑藉軍功出人頭地,先後擔任桂州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等職。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他因母親去世,卸職回鄉守孝。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朝廷鑑於形勢危急,下令郭子儀“奪情”起復,改封衛尉卿、單于安北副大都護、靈武郡太守,兼攝御史中丞,權充朔方節度副大使,率軍征討安祿山。當時在叛軍凌厲的攻勢下,各路唐軍紛紛兵敗如山倒。他苦撐危局,屢屢重挫叛軍,先後收復靜邊軍(今山西右玉縣),斬殺叛將周萬頃;又擊敗叛將高秀巖,收復雲中(今山西大同)、馬邑(今山西朔縣),開通東陘關(在今山西代縣東南),在河東(今山西)打開了局面。他又和李光弼通力合作,擊破史思明數萬兵馬,在河北掀起一陣反攻浪潮。

不久後,京師長安的門戶潼關告急。爲減輕駐守潼關的哥舒翰所部的壓力,郭子儀提出集中優勢兵力直取范陽(今河北涿州),搗毀安祿山的老巢,斷叛軍後路。如果此計能夠成行,或許安史之亂就不會折騰八年之久。可惜的是,還沒等朝廷回覆,潼關便落入敵手,玄宗也在一片混亂之中倉皇逃往蜀地。

郭子儀:幾起幾落卻始終不改忠貞之志,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第2張

不久後,肅宗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即位。此時的局面對唐王朝來說已經非常不利,於是肅宗不得不視郭子儀爲干城,任命他爲朔方節度使,兼兵部尚書。很快,隨着宰相房琯所部被叛軍殺敗,郭子儀的朔方軍一時間成了肅宗身邊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

壓力山大,郭子儀迎難而上。他鑑於肅宗急於收復兩京的情況,便提議首先攻取河東。只要光復河東,東可圖洛陽,西可圖長安。他首先在河東安插好內應,而後率精兵攻取馮翊(今陝西大荔),隔斷黃河威脅河東。隨即,河東內應四起,郭子儀趁勢縱兵猛擊,打得叛將崔乾佑無法招架,只得落荒而逃。拿下河東後,他又擊敗叛軍安守忠部,奪得永豐倉,打通了關中與陝地。

掃清了外圍,至德二載(757年)九月,已升任天下兵馬副元帥的郭子儀匯合各路兵馬及回紇等部援軍,浩浩蕩蕩開向長安。香積寺之戰中,經過官兵浴血搏殺,唐軍最終大獲全勝,收復長安。郭子儀趁熱打鐵,又命部將李嗣業及回紇援軍發起東征,一舉收復洛陽。得知兩京光復的消息後,唐肅宗激動不已地對郭子儀說:“雖吾之家國,實由卿再造!”(《舊唐書郭子儀傳》)

赫赫無雙的戰功,爲郭子儀贏得了無上的榮譽,卻也招來了肅宗的猜忌和提防。乾元元年(758年),肅宗調集重兵圍攻駐守鄴城(今河南安陽)的安慶緒。當時,統兵將帥中有九個節度使,但肅宗因有意打壓郭子儀、李光弼等名望頗高的功臣,故意不設主帥,而以宦官魚朝恩爲宣慰使總攝戰局,結果導致唐軍指揮失當,大敗虧輸。次年,唐軍與史思明大戰。突然間狂風四起,昏天黑地之中因敵我難辨,郭子儀只得命部隊後撤以保存實力。然而,戰後魚朝恩竟向肅宗彙報郭子儀作戰不利。肅宗便趁機以此爲由,免去郭子儀一切軍職,讓他回家賦閒去了。

不久後,朔方軍發生了以擁護郭子儀爲名的兵變。焦頭爛額的唐肅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郭子儀,希望憑藉他的威望儘快平定兵變。他封郭子儀爲汾陽王,再授天下兵馬副元帥之職,讓其進駐發生兵變的絳州(今山西新絳)。郭子儀沒有一句牢騷,即刻動身,很快就妥善處理了組織兵變的大小將校,還順道解決了兵變產生的根源——軍餉問題。

然而,郭子儀不知道,專制社會中,像他這樣的將軍越是忠心爲國,就越容易遭到猜忌。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後,郭子儀再一次被解除兵權,放回家中閒置。

郭子儀:幾起幾落卻始終不改忠貞之志,最有出息的武狀元 第3張

廣德元年(763年),歷時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但唐王朝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一個比安史叛軍還要可怕的敵人吐蕃以強勢姿態殺了過來。經歷了大浩劫、大動亂的唐朝虛弱不已,無力抵擋吐蕃的入侵,首都長安危在旦夕。火燒眉毛的情況下,唐代宗只能祭出郭子儀這最後一張王牌,將保住長安的重任交給了他。

郭子儀仍舊毫無怨言地出山了,可此時他手裏只有30幾個騎兵,卻要去對抗20萬驍勇善戰的吐蕃大軍。唐代宗見勢不妙,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長安陷落。不過,郭子儀到底是久經沙場,他臨危不亂,沿途收攏了元帥都虞候臧希讓、鳳翔節度使高升等部的潰兵,得到幾千兵馬。隨即,他命人白天擊鼓,晚上放火,使吐蕃起疑。而後又派出小股騎兵來回在長安城外奔走驅馳,把塵土踏得漫天飛舞。吐蕃驚懼,派人打探情報,唐軍細作趁機散佈流言:“汾陽王從商州領兵收復長安,大軍不知有多少”。吐蕃以爲唐軍衆多,又攝於郭子儀的威名,於是率軍退走。這是郭子儀第二次收復長安了。回到京師後,唐代宗羞愧地對郭子儀說,要是早用卿,就不會如此狼狽了!

此後,年事漸高的郭子儀寶刀不老,仍然屢立大功,一次次把唐王朝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

廣德二年(764年)正月,僕固懷恩反唐。僕固懷恩本是唐朝大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有大功。由於他手握重兵且名望素著,朝廷對其忌憚不已,經常對其明裏暗裏進行打壓。僕固懷恩漸漸寒心,遂暗中聯絡回紇以爲後盾。

不管僕固懷恩是否想反,唐代宗對他已經不信任了。幾經討論後,代宗下詔讓郭子儀去接管僕固懷恩所部。他是郭的老部下,郭若去,僕固懷恩自然無所作爲。

然而,未等郭子儀抵達,僕固懷恩便扯起了反旗。他連結吐蕃、回紇、党項等部,發動30萬大軍大舉殺向長安。面對危局,郭子儀憑藉自己的威望,單騎進入回紇軍營,向回紇曉以大義,離間了回紇與吐蕃的關係。隨後,他反化回紇爲盟軍,又趁僕固懷恩暴死之際果斷出兵,大破吐蕃,成功守住了長安。

這樣一位勇於擔當、不計前嫌的名將,理應得到上天的眷顧。事實上確實如此,郭子儀的結局是圓滿的,他以85歲高齡在唐德宗一朝壽終正寢,其家滿門王侯,貴同皇室。

與歷史上很多名將一樣,功成名就的郭子儀遭到了無數的猜忌、冷落乃至摒棄。但在宦海沉浮中,他始終不爲所動、隨遇而安,一直保持着不卑不亢的姿態。在國家和民族需要他的時候,他便不存任何芥蒂一往無前、敢於任事,由此既化解了君主的疑心和同僚的嫉妒,也讓他成爲了古今中外罕見的能得善終的大功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