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歷史上有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在歷史上有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功成身退之的是功業成就之後,就退休歸隱。“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有這麼一段名句: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在歷史上有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人要知道進退,要懂得收斂。幾千年前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思想自然是高明的,可實際能做到的卻沒有幾個,權勢、財富不是每個人在得到後都能輕易放下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太多因此而引發的刀光劍影。

我們比較熟悉的名句“兔死狗烹”就是各種帝王將相在成功後的殘酷清除和被清除,幾千年來類似的故事簡直數不勝數,但也總有一部分聰明人能領悟到《道德經》中的做人做事的真諦,能擺脫俗世繁華和權力的誘惑,在“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說法激勵下,在輔佐君王功成後毅然用各種方式退隱。本文就選出歷史上有大功卻急流勇退而保全自己的十位著名將相,供讀者參考品評。

兵家鼻祖孫武

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出道後得到吳國大夫伍子胥的舉薦,被吳王闔閭重用,在吳王闔閭和夫差兩代君王麾下,和伍子胥聯手向西攻伐楚國,向南逼降越國,幫助吳國成爲當時在長江以南的霸主。後因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所殺,憂而隱退,專心在鄉間修訂兵書,其所著的《孫子兵法》被譽爲“兵學聖典”,可以說是在他之後歷代所有的軍事家們必備的教科書,孫武本人也被後人稱爲“兵聖”。

攜美歸隱、富甲天下的范蠡

鼓勵和幫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隱忍圖強,最終擊敗強大的吳國,成爲新的春秋霸主。范蠡是個絕頂聰明的人,長時間的和勾踐朝夕相處,讓他清醒的判斷出勾踐是個能共患難而不能共富貴的梟雄,因而在輔佐勾踐成功後,及時的抽身隱退,而他的好友文種沒有聽從他的勸告隱退,就被勾踐逼迫自殺。

范蠡隱退後開始做生意,因其善於經營成爲了當時最有名的商人,身家鉅萬,後半生過得好不滋潤。據說范蠡隱退時帶走了超級美女西施,不但逍遙半生,還豔福不淺。

身殘志堅的戰術大師孫臏

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據說是無所不通的天才“鬼谷子”王詡的學生,學成出師後被同門師兄弟龐涓嫉妒並陷害,成爲殘疾人,後被營救到齊國,被齊國的齊威王拜爲軍師。用兩次經典的“圍魏救趙”(一次是救趙國,一次是救韓國)的戰術幫助齊國兩次擊敗當時實力最爲強大的霸主魏國。

後因看透齊國內部政治鬥爭的險惡,擔心自己這個外人成爲犧牲品,所以急流勇退,歸隱田園而善終。其有所著兵書《孫臏兵法》傳世。開國領袖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中有一種戰略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大概就是從孫臏所創造的戰術“圍魏救趙”中演化而來。

在歷史上有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第2張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

王翦和其子王賁是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在軍事上最大的功臣,秦滅六國,王翦兩父子就幹掉了五個。因爲各種原因,秦始皇在史書上記載和評價並不是很好,但對待功臣還不錯,一直到秦始皇病死,都沒有他殺害功臣的記錄。

不過王翦本人也相當知進退,在率兵攻打當時地域最爲廣闊的楚國時,王翦要帶走秦國舉國之兵,擔心秦始皇放心不下,因此在出發前主動向秦始皇出示嚮往富貴之心。《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記載:

於是王翦將兵六十萬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衆。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爲大王將,有功終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爲子孫業耳。”始皇大笑。

在滅楚後,天下被秦國統一已經是不可阻擋了,當時除了燕國和齊國,其餘各國都已經被消滅,王翦卻在此時堅決隱退,不去爭奪最後的功勞,這位深知天之道的秦滅六國首席功臣最後得以善終。

“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

西漢開國元勳,漢高祖劉邦曾言道:“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從這個評價可以看出張良絕對是戰略型的頂級謀臣。在西漢開國功臣榜上,他和蕭何、韓信並列第一。

關於張良隱退的原因小編以爲大概有兩條,首先,張良大概是看出了劉邦百年之後的呂太后不可制約,做爲漢臣,張良隨時有可能會捲入到劉、呂兩家的政治鬥爭中去,是福是禍無法預料,因此在幫助呂太后的兒子穩定住太子之位留下善緣後,抽身而退。

其次,張良是韓國貴族,家族往上五代都是舊六國之一的韓國的國相,張良曾組織刺殺秦始皇,當時的目標是復國,後出於反秦的共同利益輔佐劉邦,從他的階級屬性來看應該是屬於分封制的擁護者,劉邦的沛縣老弟兄們可都沒有張良這麼好的出身。

漢朝建立後,張良發現劉邦其實是秦制的擁護者,這個就讓張良很矛盾,再加上看見其餘分封制的擁護者,即幾個異姓王們的下場悽慘,這些異姓王中好幾個和張良在出身上是同類,所以張良乾脆隱退。

大唐“戰神”李靖

唐太宗李世民有個尊號叫“天可汗”,是當時的草原各族共同給李世民上的尊號,這個尊號來源於李世民執政時期的武功蓋世。其中,軍事上最大的功臣就是唐朝“戰神”李靖。李靖在貞觀年間縱橫大草原,以行軍總管之職率領大唐軍隊滅東突厥、滅吐谷渾,揚威異域。回朝後被李世民拜爲尚書右僕射,出將入相,實爲當時第一人。

但李靖也知道功高不賞的道理,在滅東突厥後就曾以足疾爲由上表請求退休,李世民對其大加讚賞,允許他榮養。《舊唐書列傳第十七》中記載:

太宗遣中書侍郎岑文本謂曰:“朕觀自古已來,身居富貴,能知止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爲一代楷模。”

貞觀九年,再次掛帥滅掉吐谷渾後,勞苦功高李靖和部下被告謀反,有可能是被同僚嫉妒,也有可能是李世民授意故意打壓李靖,李靖再次退休,史載其:

“靖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

李靖的小心謹慎給他帶來了安全,李世民後來多次給予李靖相當的榮譽,其高壽七十八歲善終。在當時和李靖差不多行爲的還有玄武門時的第一功臣尉遲敬德,不過李靖是主動的退休,尉遲敬德是在被李世民警告後才消停的。

在歷史上有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第3張

扶危定難郭子儀

唐朝第一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功勞大到他的兒子敢跟公主說:“汝倚乃父爲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爲!”,而皇帝知道後竟然認爲這話絕對正確。

郭子儀歷經四朝,功高蓋世,但爲人謹慎,不以功壓君王,不以權壓同僚,即使是他的政敵也相當佩服他。郭子儀多次要求交權榮養,兒孫滿堂且和皇室聯姻,高壽善終。古往今來都很難找出像郭子儀這樣的功勞大過天,但一生圓滿的大將軍。史書評價郭子儀“以公柱石四朝,籓翰萬里,忠貞懸於日月,寵遇冠於人臣”,相當厲害。

黑衣宰相姚廣孝

一個不怎麼安分的出家之人,法號“道衍”,是鼓動明成祖朱棣發起“靖難之役”爭奪皇位的主要謀臣,朱棣繼位後,姚廣孝又受命編纂過《永樂大典》和《明成祖實錄》,朱棣北巡時總是讓姚廣孝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還讓他做皇太孫朱瞻基的老師,其一人影響明朝三代帝王。

但姚廣孝知道進退,朱棣繼位後要他入朝爲官,他堅決不肯,《明史列傳第三十三》中記載:

“命蓄髮,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

姚廣孝做爲朱棣靖難時的首席謀臣,應該幫朱棣幹過相當多的陰謀之事,要想不被滅口而善終,低調的待在皇帝看得見的地方是最好的方法,姚廣孝的做法讓他高壽八十四歲善終,朱棣給他身後的待遇超級好。《明史列傳第三十三》中記載:

追贈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諡恭靖。賜葬房山縣東北。帝親制神道碑誌其功。官其養子繼尚寶少卿。

姚廣孝死後還曾“配享成祖廟庭”,不過到嘉靖朝時,嘉靖皇帝又把他給移出來了。曾經有部風靡全國的歷史電視劇叫做《雍正王朝》,劇中虛構的雍正主要謀士鄔思道身上就有姚廣孝的影子。

無雙謀士朱升

明太祖朱元璋能掃平羣雄,一統江山,離不開絕頂的戰略規劃“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字真言就是朱升送給朱元璋的。在朱元璋發家的過程中成爲其私人顧問,備受朱元璋器重。不過朱升在明朝開國僅僅兩年後就決定退隱山林,有年紀過大的原因(其時已經七十歲),也有看出朱元璋這個皇帝不好打交道的原因,朱升退隱後僅一年就因病去世。

歷史沒有如果,所以不知道朱升多活幾年後會有什麼結果,畢竟朱元璋時代對於臣子來說是很恐怖的。和朱升功績差不多,但比朱升晚兩年退休的李善長和劉伯溫都沒得到善終,後來朱升的兒子也被牽連進了“藍玉案”,被迫自殺。

在歷史上有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功成身退? 第4張

理學名臣曾國藩

被譽爲晚清“中興第一臣”的曾國藩也被好多人稱爲所謂的“千古第一完人”,是不是真的完人小編不知道,只知道當初的蔣校長很喜歡曾國藩,喜歡叫部下讀什麼《曾文正公文集》,結果被趕到臺灣去了。

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給了清朝重重一擊,眼看着清朝要完蛋,可惜太平天國的領導人用打擊理學的政策把本應該成爲盟友的漢族士紳給推到了對立面,曾國藩應時而起,爲了心中的“名教”不滅,幫助清朝幹掉了太平天國。長毛被剿滅後,以曾國藩爲首的湘軍派系成爲當時的首席軍事力量,這怎麼能讓老謀深算的滿族利益代表人慈禧放心?

慈禧畢竟還代表着中央,還佔據着大義名分,用各種手段分化、拉攏其餘各派系,也包括分化湘軍內部,曾國藩到底還是傳統士大夫,心中治世名臣的屬性大於亂世梟雄的屬性,所以乾脆也別對抗了,直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