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最後會丟掉江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崇禎最後會丟掉江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由檢是明朝帝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通稱崇禎帝。“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自中國歷史上開始有皇帝這個職位以來,丟掉江山的亡國皇帝大多都奢侈淫慾,就是因爲貪圖享受,無心治國,所以才導致他們在位時的亡國,比如南北朝時南陳的陳叔寶、五代時後蜀的孟昶,南唐的李煜等等,就算是像漢獻帝這樣的傀儡君王也沒有說是不講究皇帝應有的吃穿用度的。

而歷史上即勤政又儉樸的皇帝大多又都是比較有作爲的皇帝,比如漢朝的漢文帝、漢明帝、南陳的陳武帝陳霸先等等。獨獨有一位即勤政又儉樸的皇帝偏偏做了亡國之君,那就是明朝的崇禎皇帝朱由檢,這位被兄長天啓帝朱由校在臨終前鼓勵當爲堯舜之君的皇帝算是歷史上最讓人可惜的亡國之君。

崇禎最後會丟掉江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崇禎丟掉江山當然有他自身的不足,盲目相信下屬,性格不夠果決,對天下間老百姓的困苦生活不夠了解,也就是從來不做調查就下達施政措施,當然,這跟他一輩子沒有出過京城,沒有機會去民間走訪有關,也和他在位時被文官集團集體矇騙有關,他的勤政不亞於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儉樸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根據《野史無文·烈皇帝遺事》中的記載:

崇禎帝深感國事日非,“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近御宮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應、小答應等號,上皆正色臨之,無一戲言。

從這段記載就可以判斷出崇禎的優點,不但勤政、儉樸,而且還不好色,這三樣特質都集中到同一位皇帝身上是皇帝羣中絕無僅有的。他曾經穿着破舊的衣服去參加經筵,也曾經親自關心寵妃購買日常用品的價格,勤政和不好色可以說是憂心國事,無暇享受,儉樸似乎就是從骨子裏帶出來的性子。

崇禎的節儉從自己以身作則逐步擴散到國事上面,他絞盡腦汁地想辦法給朝廷的財政減負,關外遼東的軍士鬧餉,禮部侍郎周延儒跟他說不用管,應該讓軍士們效仿古人“羅雀掘鼠”,他跟自己儉樸的想法一比較,覺得很對,於是放棄撥款發餉。有大臣上奏,驛站這機構靡費錢糧,他也覺得正確,馬上下令裁撤,結果爲了節約財政,裁撤出來一個李自成。

當然,崇禎在朝廷財政上的節儉也不全是自身性格的原因,明朝傳到他手中的時候,國家財政也早就入不敷出了,他不得不鼓勵節儉,繼而以身作則,可惜的是,他本人,包括他眼皮子底下的皇后、皇妃和子女可以節儉,他能親眼看得到的皇宮中的用度可以節儉,但官僚集團的奢侈他就無法控制住了,他一家人節儉終究救不了整個朝廷的財政困境。

崇禎最後會丟掉江山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在憤恨滿朝皆是“亡國之臣”,感嘆勤政、儉樸,戒色的自己非是“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在無助中以身殉國,臨自殺前,本應該保持威嚴狀態離去的崇禎皇帝連龍袍都沒有穿一件,以“白夾藍袍白細褲”的穿着追隨明朝的列祖列宗而去,臨終還在保持着節儉。

親手推翻崇禎王朝的李自成在他的《登極詔》中也表示:“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竈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可見天下人的心裏明白得很。崇禎執政時期六下《罪己詔》(包括死前在寫在衣襟上的血書),六次攬過,他當然有過錯,可皇帝也只是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他一人罪己又有何用?除非絕大部分官員也能學習他的勤政、儉樸、不好色,所以說,明亡於崇禎,但也並非亡於崇禎。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