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楊延昭邊關汲水灌城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歷史上楊延昭邊關汲水灌城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楊延昭,名楊景,是金刀老令公楊業的第六子,故稱楊六郎,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那麼其在邊關汲水灌城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一、上陣父子兵

楊延昭,兒童沉默寡言,喜歡玩軍陣類的遊戲。他老爸楊業曾說:這個兒子像我一樣喜歡研究排兵佈陣。楊業“每徵行,必以從”(每次出征,就讓楊延昭隨軍,跟在身邊)。

《宋史·楊延昭傳》:業攻應、朔,延昭爲其軍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鬥益急。

986年3月,宋太宗趙光義決定收復燕雲十六州,而兵分三路,北上伐遼。就以忠武軍節度使潘美任西路軍主將,楊業爲副主將,王侁任閣門使(監軍)兼蔚州刺史。

副主將楊業率軍取道代州,進攻應州朔州。

自幼跟隨父親馳騁沙場的楊延昭(29歲),任此次伐遼先鋒。在朔州城下,身先士卒,英勇無比。臨陣即使亂箭穿臂,也毫不膽怯,反而戰鬥愈勇,攻下了朔州。

三路北伐大軍,兩路軍戰績輝煌,唯東路則出師不利,遇到遼代軍事家耶律斜軫,遭到慘敗。趙光義命令三路大軍保護百姓後撤,收縮回到代州。

歷史上楊延昭邊關汲水灌城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二、楊繼業血戰狼牙村

(1)王侁貪功逼戰

宋軍西上閣門使王侁,不顧戰場形勢而貪功,對楊業連激帶逼,要求出戰。

《遼史·耶律斜軫傳》:繼業麾幟而前,斜軫佯退。伏兵發,斜軫進攻,繼業敗走,至狼牙村,衆軍皆潰。繼業爲流矢所中,被擒。

遼代名將耶律斜軫(zhěn)得知楊業出兵,令部下蕭撻(tà)凜設下埋伏,自己親自與楊業交戰,且一路佯裝敗退。

按事先計劃,宋軍楊業出擊,主帥潘美與閣門使王侁,在陳家谷口設伏,等遼軍追擊楊業到此,夾擊遼軍。

可是王侁得到派出的探子回報,就依據耶律斜軫假敗爲依據,以爲遼軍真的是被楊業打敗撤逃。貪功的王侁擅自率兵離開了預定的谷口,想去找遼軍作戰。

(2)潘美戰場誤判

主帥潘美不僅沒有制止住企圖爭功撿漏的王侁等人,自己也失去了判斷,離開了谷口陣地。

楊業追擊耶律斜軫途中,蕭撻凜指揮伏兵四起。耶律斜軫也回頭反擊,楊業無可奈何,退至狼牙村繼續作戰。 楊業孤軍奮戰,從中午到傍晚,衝殺到陳家谷口時,卻無人接應。致使楊業全軍覆沒,受傷被俘。

當潘美得知真正戰敗的是楊業率領的宋軍,而不是遼軍的消息時,局面已經難以挽回,於是,他就立即帶兵後退。

三天後,楊業絕食而亡。在陳家谷口之戰中,戰死的還有楊業的三子楊延玉。

因父親爲國捐軀,朝廷錄楊延昭爲崇儀副使,並出任景州知府。這也是《楊家將》小說中,楊六郎名楊景的來歷。

不久,因江淮災荒歉收,楊延昭被任命爲江淮南都巡檢使。後遷崇儀使,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兼任如京使,回到軍隊。

三、楊六郎凝冰築城

家喻戶曉的《楊家將》中,有一回目《楊六郎凝冰築城》,是說臘月初八三更天,寒風凜冽,北風刺骨,滴水成冰。走臺階時,楊六郎只顧與母親佘太君聊天,險些跌倒。他靈機一動,想出:凝冰築城,死守遂州之策。

(1)汲水灌城

史書上,的確有楊六郎凝冰築城的故事。這也是楊延昭成名之戰。

《宋史·楊延昭傳》:會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爲冰,堅滑不可上,契丹遂潰去,獲其鎧仗甚衆。

999年,遼國蕭太后親自督陣,指揮大兵南侵。

當年冬天,遼兵突然合圍了邊境小城遂州。當時楊延昭正好在遂州城內,他臨危不懼,召集城中僅有的幾千丁壯青年,人人發放兵甲器械,登上低矮的城牆,守護城池。

由於有蕭太后盯着。故而,遂州城外的遼軍,攻勢一天比一天兇猛凌厲。一連數天,進攻絲毫不停。

而遂州城小牆矮,兵少將寡,加上準備不足,物資缺乏。一時間,守城兵丁個個膽寒,人人自危。

當時正是天寒地凍時節,楊延昭藉助天氣,命令將士連夜取水,潑灑城牆。到天明時,潑灑的水全都結成了冰,城牆變得堅硬無比,光滑透亮。遼軍將士再次攻打城池,不僅沒有辦法攀登爬越,而且還摔得人仰馬翻。

在楊延昭的反擊之下,對方瓦解潰退,宋兵繳獲遼軍將士丟下的盔甲兵器很多。

(2)治兵護塞,有父遺風

《宋史·楊延昭傳》:帝甚悅,指示諸王曰:延昭父業爲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

當時,趙恆正在大名,召見楊延昭。

楊延昭對相關邊疆要務,有條有理,對答如流,趙恆很是滿意,高興地指着他對身邊諸位王爺說:楊延昭的父親楊業,曾是前朝的名將。他楊延昭本人,現在統率軍隊保護邊塞安全,也有他父親的遺風,很是值得嘉獎啊。

楊延昭汲水灌城,《遼史》中也有記載。此戰,楊延昭因功拜莫州刺史。

四、楊山伏擊戰

《宋史·楊延昭傳》: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銳兵於羊山西,自北掩擊,且戰且退。及山西,伏發,契丹衆大敗,獲其將,函首以獻。

還是汲水灌城的那個冬天,楊延昭得知遼軍大舉南下的路線情報,將精兵部署埋伏在羊山西邊。並派部隊從北面開始襲擊遼軍,邊戰邊退,將對方引到西山口袋陣之中。事先埋伏好的將士突然發起衝鋒,大敗遼兵,俘虜斬首了對方將領,用匣子裝着敵將首級獻報朝廷。

自此次楊延昭伏擊戰後,山西羊山,改名“楊山”。

歷史上楊延昭邊關汲水灌城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第2張

五、黃金搭檔

評書《楊家將》中,說楊六郎楊延昭的弟弟,是楊希楊延嗣。但歷史中沒有楊延嗣(sì),而有一個楊嗣。

(1)楊嗣暗打抱不平

《宋史·楊嗣傳》:嗣言:“嘗與延昭同官,驟居其上,不可,願守舊官。”上嘉其讓,乃遷延昭官。

1000年,獎州刺史楊嗣在廉良大捷,斬敵首二千多人,獲戰馬輜重很多,因功拜保州刺史。沒多久,宋真宗趙恆又召見楊嗣,當面再次提升他爲本州團練使。

當時,楊延昭因凝冰築城取得大勝,剛剛遷升莫州刺史。

老將楊嗣對宋真宗說,我一直與楊延昭爲同一級別官員,現在突然位居其上,這可不行。我還是願意擔任以前的職位。

因近段時間,遼軍大舉進兵,有楊延昭的遂州退敵、楊山伏擊、以及楊嗣的廉良大捷一系列的勝利。所以,趙恆很愉快地褒獎了楊嗣的謙讓品質,同意讓他與楊延昭,一起兼任各州團練使。

據《隆平集》記載:真宗嘉其廉,退,並命爲團練使,令嗣因持延昭誥與之。

宋真宗褒獎了楊嗣的清正廉明,自己也讓步聽從楊嗣的建議,將他與楊延昭一起晉升爲州團練使。因楊延昭不在京城,就命令楊嗣回邊關赴任時,代表朝廷給楊延昭下發委任詔書。

當然,楊延昭也夠資格兼任州團練使。因不久之前,他汲水灌城升任了莫州刺史,又在楊山伏擊、大敗遼軍,擒獲了對方的將領。但朝廷疏忽,沒有及時委任。

故而,老將楊嗣“願守舊官”的表述,多多少少有點爲楊延昭打抱不平的意思。

(2)邊關“二楊”

楊嗣,在親緣上,與楊延昭家沒有什麼關係。在年齡上,大楊延昭24歲,可以說是楊延昭叔父輩將軍。

其實,他任刺史(領獎州刺史),比楊延昭早得多,反而是楊延昭剛升任莫州刺史,才與他“同官”。這也可以看出,老將楊嗣對年輕一輩的楊延昭很是看重、信服,在邊關,與楊延昭合作得很愉快。

★州團練使,負責統領地方武裝自衛隊,常由立功刺史兼任。

《宋史·楊延昭傳》:帝謂宰相曰:“嗣及延昭,並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衆,朕力爲保庇,以及於此。”

趙恆對身邊的宰相說:楊嗣與楊延昭,一起在外地任職,他們都以忠勇效命國家。可是朝中對他們妒忌的人很多啊。我一直在盡力庇護他們,纔有他們兩人相繼爲國擊退敵人的業績,這也讓你的工作輕鬆了許多。

從皇帝趙恆的話中看,表面是在解釋自己之所以同意楊嗣的意見,委任楊延昭兼任州團練使的原因。話外之音是表示楊嗣的暗示是正確的,是有人想故意打壓楊延昭,纔沒有及時委任他兼任州團練使。

《宋史·楊嗣傳》:嗣與延昭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時謂之“二楊”。

楊嗣與楊延昭,都以善戰而聞名,儘管二人年齡相差甚遠,但每次大一點的軍事行動,都有他們合作的身影,在邊關,將士稱之爲“二楊”。

六、戰敗假官居第

《楊家將》中,因楊延昭新收的草寇焦贊殺了新科狀元、也是兵部司馬王強的姑爺謝金吾,楊延昭負領導責任,受到牽連,而被髮配雲南。

(1)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歷史上,楊延昭的確因犯了一次低級錯誤,而導致戰敗,但沒有被髮配雲南。

《宋史·楊延昭傳》: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與嗣提兵援之,未成列,爲契丹所襲,軍士多喪失。命李繼宣、王汀代還,將治其罪。

1002年,遼軍進攻保州,楊延昭與他的黃金搭檔——老將楊嗣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疏忽大意,他們剛率領大軍到達目的地,還沒有擺成陣列,就遭到遼軍的襲擊,宋軍損失很大。

此次失利,自然是楊延昭與楊嗣兩位久經沙場的邊關大將失誤,難逃罪責。朝廷下發文書,派李繼宣、王汀二人將他們替代,回京領罪。

《宋史·楊延昭傳》:帝曰:嗣輩素以勇聞,將收其後效。

宋真宗趙恆替楊延昭與楊嗣二人求情,說:楊嗣、楊延昭向來以勇猛聞名全軍,這次只是一時犯錯,不如暫時寬恕他們,以觀後效。

(2)假官居第

於是,楊延昭與楊嗣一起被“留其家京師,假官第以居”(臨時授予官銜,在家閒居)。

由此可見,兩年前,趙恆所說的“朕力爲保庇”的話絕非虛心假意。

楊嗣與楊延昭二人,並肩馳騁沙場,共同進退,連打敗仗都一致,也難怪《楊家將》中,說他們是兄弟。

兩年後,澶淵之戰爆發,宋真宗趙恆“以嗣耄年總軍政,慮有廢闕”(年齡太大了,掌管軍政,考慮事情不周到)的藉口,派人將其替代。但宋遼簽署和議後,又派78歲的楊嗣復出,任天雄軍副都部署。一年後致仕退休。

巧合的是,楊嗣與楊延昭於1014年同一年去世,楊嗣終年81歲,楊延昭終年57歲。

七、再次奔赴前線

(1)寧邊赴任

《宋史·楊延昭傳》:六年夏,契丹復侵望都,繼宣逗遛不進,坐削秩,複用延昭爲都巡檢使。時講防秋之策,詔嗣及延昭條上利害,又徙寧邊軍部署。

1003夏,氣勢越來越兇猛的遼軍進攻望都,大宋邊關主將李繼宣只是每天派出遊騎偵查敵情,也幾次遷移營壘,就是一直按兵不動(未嘗出戰),而被削去官職。朝廷再次起用楊延昭任都巡檢使。

當時,正是朝廷謀劃制定秋天抵禦遼軍的策略大綱之時。趙恆也詔令楊嗣和楊延昭二人寫出朝廷“防秋之策”的讀後感,要求他們分條上奏,逐一分析朝廷秋天禦敵策略的利與弊。隨後二人赴任,負責寧邊軍的防禦部署。

(2)李繼宣的勇猛

因一年前接替自己的李繼宣怯戰,楊延昭、楊嗣重返戰場。

當然,李繼宣也不是貪生怕死、平庸無能之輩。

1001年,就是楊延昭與楊嗣被撤職的前一年,遼軍進攻。楊延昭與楊嗣首先趕赴戰場,與遼軍作戰,李繼宣緊急帶兵馳援。

半路上,李繼宣嫌自己帶領的赤虜軍步兵太慢,他本人就只帶一名隨從急速前進觀察敵情,正好看見與遼軍作戰的楊延昭與楊嗣處於下風。李繼宣急忙與趕到的赤虜軍合圍遼軍。遼軍頓時大敗,潰逃羊山。

李繼宣則繞着山路緊追不捨。追殲一路,他的坐騎兩次被箭射死,也毫無懼色,一直從南山腳下,追殺到山北,最終,宋軍又一次取得了羊山(楊山)大捷。

李繼宣一路追擊遼軍,到牟山谷時,他已經換了三匹戰馬(繼宣馬連中矢斃,凡三易騎《宋史·李繼宣傳》)。

(3)功過分明

此次趙恆處罰李繼宣,很有意思。

與楊嗣、楊延昭二人比,李繼宣沒有損兵折將,錯誤小得多。雖移動營寨,有怯戰嫌疑,但沒有撤兵逃跑幾十裏,他也不斷地派人打探敵情,很可能只是他一直沒有尋找到戰機,不願打冒險之戰。

但爲楊嗣、楊延昭二人說情的趙恆,這次卻表現得龍顏震怒,“令樞密院問狀”,而處罰結果則是“降爲如京副使”。

更讓人驚訝不已的是,不到一年,待罪而未立功的李繼宣升職了,出任“如京使”,還兼任鎮州鈐轄(負責協調當地軍事),不久,又負責統領鎮州所有軍隊。

縱觀對李繼宣的懲處與安排,似乎是趙恆心裏認定楊延昭、楊嗣二人,比性格謹慎的李繼宣更適合在第一線,與遼軍正面作戰。所以藉故調動李繼宣,把楊延昭與楊嗣調換回去。從趙恆對楊延昭、楊嗣、李繼宣他們犯錯的處理態度來看,當時獎賞處罰,是功過分明。

八、兵抵遼境

歷史上楊延昭邊關汲水灌城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第3張

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御駕親征,“兵號二十萬”。

18年前,參入伏擊圍困楊延昭父親楊業的蕭撻(tà)凜,已經成長爲遼軍中流砥柱。此時,他統率遼軍,直祗宋真宗趙恆駐軍的澶淵總指揮部。

楊延昭與呼延贊、張凝(替換老將楊嗣)、耿全斌等人,在遼軍側後或堅守,或出擊襲擊。徹底擾亂了南下進攻澶淵的遼軍補給線。

也就是說,楊延昭沒有與當年伏擊他父親的蕭撻凜交手。此時,蕭撻凜殺到南方,而楊延昭卻在向遼境奔襲。

《宋史·楊延昭傳》:乃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衆。

楊延昭率兵奔襲,直抵大遼邊境,攻破遼國古城,俘獲敵人極多。楊延昭在宋遼邊境的勝利,直接導致遼軍糧草不繼。

《遼史》:將與宋戰,撻凜中弩,我兵失倚,和議始定。或者天厭其亂,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

《遼史》在傳記評論部分,說出雄才大略的遼國蕭太后同意議和撤兵的兩大原因。

一是:在澶淵前線,遼軍前線總指揮蕭撻凜被宋軍強弩射中陣亡,遼軍士氣受挫,失去依靠與主心骨、變得茫然無措。

二是,楊延昭率兵,使遼國境內也受到戰爭的打擊,遭遇重創。致使南北百姓都是苦不堪言,都希望休養生息。當然,這裏自然也暗含遼軍後方不穩,補給困難。

結尾

澶淵之戰結束,楊延昭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屯所九年,威震邊關。

楊延昭,原名楊延朗。

1012年,宋真宗趙恆追封趙玄朗(中國民間信仰的財神——趙公明)爲趙家始祖,爲避諱,改爲楊延昭。

《楊家將》中,將楊延昭寫成楊業的第六子,稱呼“楊六郎”。

但據《宋史·楊業傳》記載,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但史書也記載,當時他的確也被人稱爲“楊六郎”。

《宋史·楊延昭傳》: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爲楊六郎。

即楊延昭鎮守邊關二十多年,讓遼軍很是忌憚,以致遼軍將士把他看成“楊六郎”。

遼軍將士之所以把楊延昭視爲楊六郎,就是因其威名,加之軍事才華。

當時,受中原文化的影響,遼國民間也常把厲害的人物,比喻成星宿下凡。

唐·《開元佔經》中,有北斗“第六星主燕”,“北斗第六開陽”。而燕地恰就是大遼腹地。加之楊延昭姓楊。

還有五代·《道門科範大全》記載:北斗第六宮武曲星君。

於是,當時的人,就很容易聯想到,在遼軍南下一路攻城奪地之際,還能率軍攻入遼境的楊延昭,就是六郎星君——武曲星君臨凡。

被視作是“武曲星君”下凡的楊延昭戍守邊關二十多年,智勇善戰。自己出入沒有官架子,但他號令嚴明。遇敵身先士卒,有功則歸於部下。

1014年,楊延昭去世,其靈柩起身回鄉之時,河朔一帶人看到他的靈柩痛哭不已。

《楊家將》與《薛家將》、《呼家將》一起,成爲通俗小說史上著名的“三大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