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爲何沒有反目成仇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因爲司馬家的權力繼承順序必須是:司馬懿傳給嫡長子司馬師,而司馬師傳給弟弟司馬昭,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司馬懿和司馬師都無法反駁。

這時有人就問了,爲什麼司馬師非要把大權傳給司馬昭?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要是讓司馬師親自回答,他只能咬牙切齒地回答:

“因爲我沒有兒子,四十歲了都沒有兒子”。

是的,曹魏時代一個足以比擬曹丕的天才,他居然沒有兒子,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從能力的角度來說,其實司馬昭和司馬師本不存在“大權糾紛”,或許司馬昭會被司馬懿分配一些權力,也可能是司馬師給司馬昭分配權力,但“分配權”,只能是在司馬懿和司馬師手裏,司馬昭只有被分配權,沒有主導權,這一切都因爲能力。

可古代的權力傳承,並不是只看重能力這麼一點,俗話說“江山世家”,這裏涉及到一個最原始的原則,那就是“傳承”問題,有能力並不代表唯一,還需要有子嗣能夠繼承大權,如果司馬師有兒子,那麼司馬昭是跟大權無關的,因爲繼承權,根本來不到司馬昭這裏。

司馬師是司馬懿嫡長子,所以司馬師是合法的第一繼承人,而司馬師的子嗣,也是第一繼承人,可問題是,司馬昭在二十五歲的時候生下嫡長子司馬炎,司馬昭卻沒有生下過孩子,一直到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發生、司馬家奪取了曹魏的朝政大權後,司馬師都沒有生下兒子,此時的司馬炎都已經十三歲了,司馬家未來的“傳承脈絡”顯而易見。

即便司馬懿看好司馬師,能“創造奇蹟”,可問題是,未來司馬師的小兒子能鬥得過司馬炎嗎,更別說司馬昭還有好幾個兒子,於是乎,悲觀的司馬師只能接受一個事實,在司馬懿把大權交給他後,他的下一任繼承人,只能是司馬昭,司馬昭不需要別的特長,他光是有兒子這一點,就足以傳承大權。

這便是能力之外的第二重要因素,“血脈傳承”。

司馬懿一生的兒子是不少的,生下了九個之多,而司馬懿的“嫡子”只有三個,便是和嫡妻張春華所生的三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司馬乾。

另外的六個兒子,都是和妾室所生。

與伏夫人所生的四個兒子:司馬亮、司馬伷、司馬駿、司馬京。

與柏夫人所生一個兒子:司馬倫。

與張夫人所生一個兒子:司馬肜(rong)。

其實司馬懿的這些兒子們,總體來說都還是很有能力的,西晉的八王之亂,就有其中幾個的參與,比如司馬倫、司馬亮,可在嫡子面前,一切都是虛妄,更別說司馬師年齡最大,受重視和培養的程度最重,這不是其他的幾個庶子能比的。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第2張

司馬師很厲害,他是一個智商、心情、才華都遠超同時期司馬懿的人,司馬師當年在洛陽被人拿來和夏侯玄、何晏並列,因爲司馬師才思敏捷,文章詩作非凡,這讓司馬師在進入政壇前,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但你以爲說他有才華就是個“優雅公子”的形象了?

那就是太過樂觀了,他是個十成十的狠人、歹毒之人。

司馬師有妻子,妻子名爲夏侯徽,是夏侯玄胞妹,夏侯徽也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女子,她跟司馬師的夫妻生活十分令人羨豔,司馬師做什麼事情,夏侯徽都會從旁協助,可謂是夫唱婦隨,而兩人也生有五個女兒,從正常的角度來說,司馬師與夏侯徽肯定是很相愛的。

可在背後,誰知道司馬師“厭惡”夏侯徽,還下毒毒殺了她。

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時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表面的恩恩愛愛,夫妻情深,都難以消去司馬師在內心中對夏侯徽的牴觸,因爲夏侯徽看出來了,司馬師內心“反魏”,他根本就不是曹魏的忠臣,而夏侯徽,她是夏侯家人,而夏侯家,就是曹魏的一支外戚家族,所以司馬師,便在青龍二年(234年),下毒害死了夏侯徽。

此等心性,誰人不怕?

這種做法跟司馬懿、張春華夫婦那是一脈相承的,當年司馬懿爲了躲避曹操徵召,裝病在家,可有一回不小心在一個侍女面前暴露了自己根本沒病的事情,於是爲了保密,張春華設計殺害了這個侍女,這種狠毒,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而司馬師確實繼承了母親的“特點”。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司馬家人很排外,喜怒更是無常,但這還不是司馬師的“高光”時刻,司馬師第一次向曹魏衆人“展示”自己的城府,還是在高平陵政變的時候。

在高平陵政變之前,司馬家以司馬懿爲首的實權派被大將軍曹爽百般打壓,司馬懿又開始了“裝病”的生活,而司馬師對之泰然,比他的父親更佳鎮定,可能感到憤懣的,只有司馬昭,而司馬昭不知道的是,他根本就不知道父親和兄長在計劃什麼。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根據朝廷的慣例,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給曹叡掃墓,而帶隊去的,正是曹爽和一衆曹家的實權派。

這是一個洛陽“空虛”的機會,司馬懿和司馬師便在曹芳和曹爽前往高平陵的前夜,開始了政變的最終敲定:

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祕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

即便是史書的記載,都絲毫沒有提到司馬昭有參與其中,更別說當時還只是十幾歲的司馬炎了,所以這裏有一個很明確的信息,那就是司馬昭根本不在司馬家的“核心決策層”,最起碼司馬師還在的時候,司馬懿就不需要和司馬昭商量什麼,最重要的是,司馬昭得知第二天要政變,竟然難以入眠,而司馬師則是毫無影響:

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可這卻還不是最讓人感到驚懼的,到了第二天政變開始的時候,司馬懿暗中聯絡的“內應”紛紛叛變,不論是城門守衛將領還是軍營將領,紛紛奪過大權,而負責鎮壓洛陽的,正是司馬師,司馬師從洛陽的街頭忽然集結了“三千死士”,這是連司馬懿都不知道的事情。

三千人的死士,一直“潛伏”在洛陽街頭,這種手段怎麼可能不讓人感到害怕,就算曹爽沒有去高平陵,按照司馬師的手段,曹爽就能防得住司馬師的“謀算”?

所以在政變之後,司馬懿確定一個事實,他這個大兒子,已經超越他了,而司馬昭更是明白一個道理,他根本沒資格跟他的大哥爭,反正司馬師已經四十歲了,沒有兒子,以後大權只能傳給他,但是如果他要忤逆他大哥,那他們還有好幾個兄弟呢,司馬師根本不怕換人。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第3張

不過司馬昭也不是沒有“表示”的,他非常精明,爲了不讓司馬師生出“不滿”情緒,司馬昭將自己最出色的兒子“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這就等於給司馬師安了一顆心,告訴司馬師絕對不會“絕嗣”。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攸被過繼給了司馬師。

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景帝無子,命攸爲嗣。——《晉書》

司馬攸作爲司馬昭的次子,能力和心情都超越了司馬炎,是司馬昭最得意的兒子,而司馬昭把這個兒子讓給了司馬師,改口把大伯換成父親,那麼司馬昭這樣做究竟是爲了討好司馬師還是更名正言順地“拿權”,這完全取決於如何去看待司馬昭。

從討好的角度來說,司馬昭這一招確實有效,司馬師之所以對夏侯徽如此“絕情”,根本原因還是因爲夏侯徽沒生出兒子,所以別看司馬師心情毒辣,他內心還是很渴望兒子的,而司馬昭把自己最得意的兒子過繼給了他,他肯定是歡喜的,跟司馬昭之間的關係也只能是更好。

從拿權的角度來說,司馬攸過繼給了司馬師,但他本質上還是司馬昭的兒子,以後不管是司馬師早逝還是司馬昭早逝,司馬攸都能成爲司馬昭的一道“保險”,能夠繼承大權,其實司馬昭並不是很在意自己能不能改朝換代,比如他最後把機會留給兒子司馬炎,就證明了這一點。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第4張

所以司馬昭的能力並不算突出,但他身上有一個特點很珍貴,那就是有自知之明,也絕不內訌,更服從大哥的管理。

其實很多兄弟反目成仇,本質上還是因爲大哥的“威嚴”挫傷弟弟“尊嚴”,因此懷恨在心,便時時刻刻想要奪權,但是司馬昭沒有這種毛病,嘉平四年(252年),司馬師有意扶起司馬昭,於是便讓司馬昭擔任都督,率領三路大軍攻伐東吳,只要司馬昭功成,那麼就會有聲望“繼承”司馬家大權。

此戰乃著名的“東興之戰”。

可結果怎麼着,司馬師有心給機會司馬昭表現,而司馬昭卻給了司馬師一個大大的驚喜。

因爲司馬昭的指揮判斷失當,被吳軍的衝殺打亂了陣腳,魏軍在接觸的那一刻就被衝散,衆人只能逃竄,而逃竄的時候擠斷了浮橋,魏軍幾乎都落入了水中,比如魏軍的前鋒韓綜、樂安太守桓嘉都被是喪生在水中,經此一役,魏軍元氣大傷,傷亡數萬,嚇得司馬昭出了一身冷汗。

而司馬昭第一時間召開幕僚開會,想要推卸責任,誰知道卻被自己的司馬王儀打臉:

東關之役,帝問於衆曰:“近曰之事,誰任其咎?”儀對曰:“責在元帥。”帝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邪!”遂引出斬之。

當司馬昭想要找個人“背鍋”的時候,王儀立即告訴他,這戰能打輸,就是因爲你司馬昭的原因,司馬昭一聽王儀的“定責”立即臉色大變,讓人把王儀拉出去斬了。

可見司馬昭根本沒什麼擔當,就算有能力,但肯定不多,他的威望和司馬師根本就無法比,司馬昭的作爲,也不像是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野心家。

反觀司馬師東興之戰後的表現,就能看出兩兄弟的格局不同。

在朝會時,有人提出要將東興之戰的幾路將領“追責”,而司馬師則出面表示這是他一個人的錯,因爲有人勸誡司馬師不要用兵,司馬師不聽,這相當於司馬師把責任都攬下來了,除此之外,司馬師也把司馬昭革職、削爵,司馬昭對此也毫無怨言:

朝議欲貶黜諸將,大將軍師曰:“我不聽公休,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師弟安東將軍昭時爲監軍,唯削昭爵而已。

就拿威望和人心來說,司馬昭又有什麼資格和司馬師鬥,司馬昭做事格局太小,司馬師眼光很高,知道怎麼拉攏人心,包括司馬昭,他都願意聽從大哥的安排,因爲他知道他真的不是這塊料。

但要說司馬昭在後來有沒有一些“小心思”,沒人說得準。

司馬師之所以在正元二年(255年)去世,乃是因爲司馬師在平定毌丘儉和文欽叛亂的過程中,被文欽之子文鴦帶人“衝營”以造成嚴重的驚嚇,當時司馬師剛把眼睛的“目瘤”清除出來,眼部很不穩定,被文鴦這一次偷襲嚇到了之後,司馬師疼痛不已,後來活活痛死了。

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爲兄弟 兩人爲何沒有因爲權力反目成仇 第5張

所以嚴格來說,文鴦就是司馬師死亡的“罪魁禍首”,司馬昭也理應把文鴦殺死給司馬師報仇纔對,但是司馬昭卻不是這樣做,他反而還招降文鴦,封了文鴦一個關內侯,這種“待遇”和文鴦所做的事情簡直是格格不入,而司馬昭到底怎麼想的,無人可知。

有人說文鴦衝司馬師的營,背後的指使者就是司馬昭,但這個說法也只是臆測,並沒有事實支撐,只不過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昭確實是最大的利益獲得者,司馬家的大權正式落到了司馬昭的手中。

從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家獲得大權開始,再到司馬懿去世、司馬師去世,這前後也纔不過六年的時間,司馬昭從六年前那個聽聞政變還徹夜難眠的“小白”,成爲一個“掌權者”,這六年的時間也只是堪堪足夠罷了。

因此,司馬師無子、短壽這纔是司馬昭沒和他爆發衝突的一個大原因,因爲根本來不及,兩人甚至兄友弟恭還沒演完,司馬師就撒手人寰了,這一系列的陰差陽錯,竟然司馬家在建立晉王朝之前,都沒有發生內部消耗的鬥爭事件。

要不怎麼說,司馬家得天下是有其道理的,只不過晉朝建立後,這種“幸運”就徹底沒了,一家子鬥個你死我活,最終連累整個中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