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孫權早三國時期是最晚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孫權早三國時期是最晚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三國時期東吳開國皇帝,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吧!

三國鼎立是中國歷史上最特殊的一個時期,三個政權穩定存在了很多年。三國中,曹丕在公元220年稱帝,劉備在221年稱帝,而孫權則一直到229年才稱帝。而且一度孫權曾向曹魏稱臣,那麼孫權爲何最晚稱帝呢,我認爲有三個方面的原因:大義、外患、內亂。

歷史上孫權早三國時期是最晚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稱帝是需要有大義支持的,不然天下人不會認同。比如袁術在公元197年曾最早稱帝,結果衆叛親離,成爲衆矢之的,兩年的時間迅速敗亡。曹丕率先稱帝,是通過禪讓的形式,其實曹操終其一生沒有篡漢自立,已經是極限了。曹丕篡漢稱帝,有着雄厚的實力支持,有着北方人心的歸附。劉備緊跟着曹丕稱帝,更是順利成章的,劉備一直頂着皇室宗親的光環興復漢室,現在曹丕篡位了,而且殺害了漢獻帝(謠傳),自己必須稱帝,搶佔政治制高點。

反觀孫權則有些底氣不足,論實力不如曹魏,論出身正統不如劉備。孫氏家族本身不是士族出身,是憑藉着孫堅、孫策的勇武打出了一片基業。在早期士大夫家族都是看不起孫堅的,經過父兄的經營,孫權逐漸在江東站穩了腳跟。但是孫權確實沒有什麼可以憑藉的去稱帝,其實在孫權臨終遺言中也曾說過,像他這種憑藉父兄的基業能夠稱帝,是非常少見的,所以孫權一直沒有稱帝。

三國鼎立

孫權一直不稱帝的另一個原因是外部因素,面對着強大的魏國和相鄰的蜀國,想稱帝必須有萬全的準備。魏蜀兩國稱帝后,吳國先後與兩國長時間交戰,外部環境不穩。吳蜀兩國本是同盟,後來因荊州之爭翻臉。劉備稱帝后,興兵大舉伐吳,後被陸遜火燒連營,蜀國大敗。吳蜀多年以來對荊州的爭奪以蜀國的退出而結束。後來吳國與蜀國再次成爲聯盟,魏國再次成爲吳國主要的敵人。從公元222年到226年,曹丕先後三次大規模攻吳,但基本都是無功而返,雙方都沒有大的損失。

夷陵之戰後,吳蜀雙方多次互通使節,商議重修舊好。鄧芝代表蜀國出使東吳,表示了願意重新結盟,孫權派張溫出使蜀國,最終雙方確立了聯盟,孫權徹底斷絕了與曹魏的關係。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北伐,專力對付曹魏,孫權終於完全解除了對蜀國的戒心。對曹魏方面,也是在228年,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假意叛吳歸魏,曹魏上當,曹休率領的魏軍主力在石亭中伏,魏軍慘敗。石亭之戰中魏國的慘敗,使魏國在後面的二十多年內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攻吳行動。至此,魏國、蜀國的壓力暫時緩解,孫權於229年稱帝。

吳國各郡都有山越分佈

歷史上孫權早三國時期是最晚稱帝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孫權最晚稱帝也和內部統治不穩定有關,最大的根源就是山越。東漢末年,江南地區出現了許多佔山爲王武裝勢力,這些武裝勢力被統稱爲山越。孫氏初定江東,境內山越衆多,分佈極廣。他們甚至北聯曹魏,與之對抗,成爲孫吳政權的心腹之患。孫策平定江東時,把掃平山越跟奪取吳、會兩郡看得一樣重要。東吳每次對外用兵,最擔心的就是山越在後方作亂,山越也是東吳對吳蜀兩國大多是守多於攻一個重要原因。

孫吳與山越人的戰爭,從孫策時即已開始,一直到孫皓時止,幾十年中連續不斷,幾乎與吳國的統治相始終。其中,次數多,規模大的征討戰爭,多在孫權時期。所以孫權最晚稱帝也是受到山越的影響,比如公元225年十二月,鄱陽人彭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衆數萬,這次叛亂直到公元227年才被平定。孫權在公元229年才稱帝,也是山越相對穩定之後。

按照輩分來說,孫權是曹操和劉備的晚輩,但孫權能夠守住江東的基業,最終稱帝開創吳國,也是非常的不容易。孫權在劉備東征時,向曹丕稱臣,接受其吳王封號,目的是藉此張大自己聲威,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兵力西進。孫權屈身忍辱,稱臣受封的策略,非常成功,加強了孫權對江南地區的統治。對此陳壽作了高度評價“屈身忍辱,任才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