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項羽和劉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如果項羽得了天下,他會不會像劉邦一樣,用和親方式向匈奴求和?

衆所周知,楚漢爭霸是以漢高祖劉邦獲勝而告終,但久經戰場的劉邦卻中了匈奴冒頓單于誘敵深入的計策,最終在“白登之圍”中被匈奴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此後劉邦在位進攻匈奴,而是採用屈辱的和親政策求和,以緩和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如果換成是項羽,會不會像劉邦一樣選擇和親求和呢?

劉邦、項羽兩人是完全不同的性格,註定會是不容的結果,以項羽孤傲的性格註定他不會向匈奴低頭,更不會採取屈辱的和親政策。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劉邦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時,多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還是用重金賄賂匈奴首領的妻子閼氏,這才僥倖回到了中原。不過在“白登之圍”發生後,劉邦對匈奴的態度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或許是被匈奴打怕了,劉邦從此打消了出征匈奴的念頭。

面對匈奴屢次侵擾劫掠邊疆百姓的行爲,劉邦對此卻沉默了,不僅沒有出兵征討匈奴,反而想用和親的方式來緩和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劉邦甚至要將自己與呂后所生的女兒魯元公主嫁與匈奴冒頓單于作妻子,並每年再送給匈奴大批財物,如棉絮、絲綢、糧食、美酒等物,以此與匈奴達成聯姻盟約。

雖然劉邦此舉也是爲了爭取時間休養生息,但確實也讓漢朝蒙受了委屈和恥辱,和“不平等條約”又有何異呢!不僅對匈奴出錢出物資,還要讓一國公主去伺候匈奴善於。不過以劉邦的性格能選擇這種屈辱和親的方式也正常,畢竟劉邦之前爲了逃命,都能拋棄自己的親生兒女。

如果換成項羽,斷然是不會向匈奴低頭的。以項羽孤傲暴躁,且崇尚武力的性格來說,沒有率軍突圍出去,那麼最終結果就是和將士一同戰死在白登山,這點可以從項羽的最終結局可以看出,在垓下之戰的最後時刻,項羽本有機會乘船渡過烏江,但他卻不肯過江東,最終在烏江岸邊自刎。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第2張

而且換成是項羽,很可能都不會發生白登之圍,在彭城之戰中,項羽只用三萬騎兵就能擊敗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而劉邦攻打匈奴時,足足帶了三十二萬人,匈奴雖然比漢軍人數要多,但雙方兵力並沒有到了相差懸殊的地步,漢軍僅比匈奴少了五分之一的兵力。

如果換成項羽率領三十二大軍,你認爲西楚霸王項羽和匈奴冒頓單于誰的勝算會更大一些呢?最終結果會是如何?

接下來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白登之圍和劉邦和親的經過。

白登之圍,劉邦和親

在垓下之戰中,劉邦全殲楚軍,取得了最後勝利,持續了四年多時間的楚漢爭霸戰爭至此結束,之後劉邦稱帝,建立了西漢王朝。

不過在劉邦和項羽爭奪政權的同時,北方的匈奴也沒有閒着,在秦二世即位當年,匈奴首領的兒子冒頓就殺了他的父親頭曼善於,並將所有不服從他的大臣兄弟全部殺死,自立爲匈奴單于,史稱爲“冒頓單于”。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第3張

之後冒頓乘中原戰亂之際,也開始了統一北方草原的戰爭,先攻滅東胡,後趕走西邊月氏,接着又征服了樓蘭、烏孫、屈射、丁零等數十個國家,之前被秦始皇命蒙恬收復的河南地區(河套以南地區)也被冒頓重新佔領。在劉邦平定中原的同時,匈奴在冒頓的帶領下也發展成爲北方草原上最強大的國家,首次統一了北方草原。

劉邦平定中原後,把韓王信派到代地,戍守太原以北的地區。但韓王信只有區區幾萬人馬,哪裏是冒頓的對手,所在都城很快便被冒頓率軍重重包圍,韓王信只好一邊向匈奴求和,一邊向劉邦求援。劉邦雖然派兵前往,但卻懷疑韓王信反叛,就責備了他。此舉導致韓王信以爲劉邦要對他下手,便乾脆起兵造反,與匈奴一起聯合攻漢,不久後便發生了劉邦被困白登山的一幕。

劉邦對此很憤怒,加上匈奴都打到家門口了,便直接親率三十二萬大軍北上迎敵。而匈奴屬於遊牧民族,不善於陣地戰,冒頓便佯裝失敗,故意引誘漢軍,在匈奴多次敗退逃跑後,劉邦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思想,不顧謀士劉敬的勸阻,還罵其是“孬種”,並下令關押了起來,劉邦自己則脫離大軍,率領輕騎去追擊冒頓。

結果劉邦中計了,被冒頓率領四十萬大軍包圍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期間多次突圍都未能成功,此時正值嚴冬季節,漢軍也沒多少存糧,在飢寒交迫之下,眼看劉邦就要危在旦夕。最終還是聽了陳平的計策,用重金賄賂冒頓十分寵愛的妻子,在閼氏的建議下,加上韓王信部下的軍隊沒有按時前來,冒頓這纔打開一個缺口,讓漢軍撤出。

劉邦這才逃過此劫,不過劉邦回到中原後,心中想的卻不是如何消滅或是驅趕匈奴,以徹底解決匈奴對邊疆百姓的侵擾和劫掠。劉邦先是斬殺了之前進言匈奴可攻的十幾名官員,之後在劉敬的建議下,還想將自己和呂后的嫡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和親,以此緩和漢朝與匈奴之間的關係。

不過呂后堅決不肯答應,劉邦只好找了一名宗室之女頂替了魯元公主,完成了與和親,自此開了漢朝與匈奴和親之先例。雖然劉邦最終沒有將親生女兒嫁與冒頓,但他確實這麼想過,而且劉邦之前爲了逃命就曾多次拋棄過親生兒女,爲了地位,也拋棄過親生父親,寧願看着劉太公被項羽烹殺,甚至還讓項羽烹殺其父後,分一杯肉羹給他。(後文具體敘述)

如果換成項羽,會不會像劉邦一樣選擇與匈奴和親呢?

以項羽的脾氣性格,幾乎可以肯定是不會向劉邦一樣,選擇向匈奴低頭和親的。從史料記載來看,項羽從來沒有向任何人低過頭,即便己方處於不利的狀態,項羽也會在逆境之中殺出一條出路,比如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

在鉅鹿之戰時,面對強大的秦軍,數十萬諸侯聯軍竟然沒有人敢去迎戰,而項羽僅率領五萬人就敢攻打四十餘萬精銳秦軍,結果大勝,不僅全殲王離部二十餘萬秦軍,鉅鹿之戰結束後,章邯所部也投降了項羽,此戰基本上消滅秦朝最後的主力軍隊。如果換成是劉邦,恐怕也只會和諸侯聯軍一樣,率軍駐紮在鉅鹿城北,作壁上觀。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第4張

在彭城之戰時,劉邦乘項羽率領主力攻打齊國之際,集結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攻打楚都彭城,由於彭城只有數千守軍,還是老弱病殘,聽聞劉邦大舉攻城,便直接逃散了。不過項羽知曉後,卻沒有選擇躲避,而是親率精騎三萬疾馳南下,半日之內便擊潰五十六萬諸侯聯軍,前後共計斬殺數十萬漢軍。

可見在項羽的字典裏就沒有低頭二字,面對敵軍十幾倍於己方,項羽依然毫不畏懼。而且項羽面對統一天下的始皇帝也是如此。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始皇帝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在秦始皇一次巡遊路過會稽郡時,項羽看到後就曾說過:“我可以取代他”,這時項羽和其叔父項梁並沒有太大的勢力。而同樣的場景,有一次劉邦前往咸陽服役時也見到過秦始皇,也說一句話:“唉,大丈夫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第5張

從兩人所說來看,項羽是自信能成爲秦始皇那樣的人,而項羽最後確實做到了,雖然項羽並未稱帝,只是自立爲西楚霸王,但他只是不認可秦始皇的帝制,項羽當時的地位實際上已經等同於帝王。而劉邦只是羨慕,嚮往成爲秦始皇的那樣的大丈夫,他當時都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爲皇帝。

如果項羽統領三十多萬大軍,又怎麼會懼怕冒頓的四十萬人呢!按照項羽以往的戰績,在這種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冒頓最後很有可能會失敗,即便不會被項羽全殲,但四十萬人,可能會有一半以上的傷亡。

即便再退一步,項羽也同樣被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山,項羽也不會向匈奴低頭,更不會去用重金賄賂一個女人來換取求生機會。項羽很大可能會率軍突圍出去,這點可以從垓下之戰看出,項羽僅率領800騎兵便能從數十萬漢軍的重重包圍下突圍出去,而且不止一次。

要不是一個農夫故意欺騙項羽,導致項羽誤入沼澤地,被漢軍追上,項羽很可能就會成功返回江東。如果換成是劉邦,別說是800人,就是給他8000人也難以突圍出去,白登之圍就是最好的解釋。就算再退一步講,項羽沒有突圍出去,但他也不會向匈奴低頭,更不會用和親的方式求和。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第6張

《史記》記載:“烏江亭長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這點同樣也可以從垓下之戰中看出,項羽最後突圍到烏江岸邊時,恰巧烏江亭長正好在停船的岸邊等待,但項羽卻說當初渡江西征的八千子弟無人一人生還,無顏再見江東父老,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再次殺死數百漢軍後,最終在烏江岸邊自刎而亡。

著名才女李清照《夏日絕句》中寫道:“生當爲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如果換成是劉邦,你覺得劉邦會捨得放棄這次求生的機會嗎?他有沒有勇氣選擇自刎呢?

可見項羽是很在乎臉面的,正如項羽當初所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反之則可以理解爲“若無富貴錦衣,有何面目歸鄉。”。項羽這麼在乎面子,又怎麼會選擇用屈辱和親的方式向匈奴求和呢?以項羽的性格,面對屢次侵擾劫掠中原的匈奴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擊敗匈奴, 要麼馬革裹屍。

項羽如果得到天下 項羽會像劉邦一樣與匈奴和親嗎 第7張

而劉邦就不會這麼選擇,如果烏江亭長的船隻能載下一人,劉邦會毫不猶豫地放棄部下,選擇獨自逃走,這並非是抹黑劉邦,而劉邦之前確實就這麼幹過,而拋棄的對象還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女,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和魯元公主。

《史記》記載:“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公常下收載之。如是者三。”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慘敗,之後在逃亡的過程中,劉邦見漢軍緊追不捨,便多次將親生兒女踢下車,以減輕馬車負擔,最終目的就是爲了利於逃命。之後爲了保住地位,劉邦又再次放棄了親生父親劉太公,如果項羽真要烹殺劉太公,劉邦竟然還要求項羽分一杯肉羹給他,這便是“分我杯羹”的典故。

以劉邦的性格,在“白登之圍”後,選擇用和親的方式向匈奴求和,以緩和與匈奴的關係,換取和平不也算正常嗎!雖然劉邦選擇與匈奴和親是爲了讓百姓休養生息,難道其中就沒有劉邦的個人私心嗎?

而且匈奴並無誠信,即便劉邦和親並送上大批的財物後,匈奴也沒有停止對中原的侵擾和劫掠,百姓依然還要擔心被匈奴侵擾,在擔心受怕中的度日。低頭求和只會讓匈奴看輕漢朝,更加地肆無忌憚,在劉邦去世後,冒頓甚至還寫了一封情書給呂后,想要一起搭夥過日子,可謂是極具侮辱性。

對於匈奴這樣毫無誠信的異族,只有徹底消滅,才能讓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迎來真正的和平。無論過去,還是現今,或是將來,中華民族不可欺,若犯雖遠必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