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殺兄奪嫡!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

殺兄奪嫡!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在古代,皇帝是至高無上、擁有最高權力的象徵,這個位置誰都想坐坐。所以,就出現了很多殺兄奪嫡,爲這個位置爭的頭破血流的政治案件。下面,小編爲大家盤點了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看看他們都是怎樣坐上這個皇位的。

  一、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也稱二世皇帝,姓趙氏,名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太子扶蘇的弟弟。秦始皇出遊南方病死途中時,在趙高與李斯的幫助下,謀殺了其兄扶蘇後就當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

  胡亥殺兄奪嫡,登上皇帝大位,卻不問朝政大事,安享後宮之樂,將朝中大小政事都由趙高一人來獨斷專行。趙高雖然大權在握,但他也害怕朝中大臣聯合起來反對他。爲了試驗這些大臣對他的真實態度,趙高便精心策劃了一起在歷史上遺臭萬年的“指鹿爲馬”政治事件。

殺兄奪嫡!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

網絡配圖

  在公元前207年,即秦二世三年的一次朝會上,趙高派人牽來一隻鹿作爲禮物獻給胡亥,卻對胡亥說這是一匹好馬。胡亥當然不相信,不禁啞然失笑。但趙高仍然堅持說這是馬,胡亥便問在場的大臣們。大臣們不明白趙高的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有的說是鹿,有的說是馬,也有的裝聾作啞。事後,趙高便根據大臣們的不同說法區別對待:說是鹿的人一律找藉口殺害,說馬的人則被當成結黨營私的人選。

  趙高擅權專政,爲所欲爲,致使民怨蜂起,天下大亂,秦朝江山危在旦夕。胡亥言談之中對趙高很是不滿。本來就有篡位之心的趙高幹脆先下手爲強,讓女婿閻樂帶領御林軍直闖胡亥的行宮,逼迫胡亥自盡身亡,終年僅有二十三歲。

  二、昭武皇帝劉聰

  劉聰是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創者劉淵的第四子,自幼聰慧好學,通習經史、百家之學,對孫吳兵法尤爲精熟。永嘉四年,即公元310年,太子劉和繼位,劉聰遂殺劉和自立,改元光興,是爲漢烈宗,史稱昭武皇帝。

  劉聰在位期間,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有一些建樹。永嘉五年,劉聰進攻西晉都城洛陽,俘晉懷帝司馬熾。不久又攻破晉陽。建興四年,即公元316年,劉聰最後攻陷長安,西晉愍帝投降,被遷往平陽,西晉滅亡。

  執政後期,劉聰開始沉湎於後宮,無視政事,朝廷有事也是由中常侍王沈等納奏、貴嬪審決,致使有功之臣不見錄用,而好佞小人則數日之間躍居二千石。而當時戰爭連年不斷,對出征將士無錢帛之賞,對後宮侍僮卻可賜賞千萬。以至於朝廷內外綱紀敗壞。東晉大興元年,即公元318年,劉聰病死。不久之後爆發的便靳準之變則迅速使漢國政權走向了衰敗。

  三、宋孝武帝劉駿

  劉駿,是南北朝時期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宋文帝北伐失敗後被他的大兒子劉劭所殺。但劉劭只當了短暫的三個月皇帝,又被其弟劉駿擊敗處斬。劉駿在新亭即位,是爲宋孝武帝。不久,將劉劭全家男女妃妾一併誅殺。時人流傳這樣一句歌謠:“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

  淫樂生性的劉駿,即位之後,寢宮之內不論尊卑長幼,只要略具二三分姿色,都免不了被劉駿強逼成歡,甚至連自己的生母也不放過。

  劉駿的叔父荊州刺史劉義宣四個女兒個個生得花容月貌,劉駿也不管是否近親竟一起召幸了。劉義宣十分痛恨,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十萬反對劉駿。劉駿則派兵把劉義宣和他的十六個兒子全部殺光。

  大明八年夏天,三十五歲的劉駿去世。死後,繼其位的兒子劉子業曾指着劉駿的畫像說:“這傢伙太好色,不擇尊卑。”於是遣使挖了殷淑妃的墳墓,將屍骨扔在荒野裏。

  四、北魏明元帝拓跋嗣

  拓跋嗣,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公元409年10月,拓跋珪爲其子拓跋紹所殺,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擁戴下殺了其兄拓跋紹,於同年即位,改年號“永興”。

  太宗泰常八年,即公元423年,拓跋嗣攻打宋國一舉獲勝,此役稱爲南北朝第一次南北戰爭,但拓跋嗣卻因攻戰勞頓成疾而終,享年三十二歲。

  英年早逝的拓拔嗣,上承開國君主拓拔珪武功,下啓太武帝拓拔燾滅北方諸國一統北方,成爲歷史上一位承先啓後的有道君主。

殺兄奪嫡!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 第2張

網絡配圖

  五、隋煬帝楊廣

  楊廣,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公元581年被封爲晉王,在南下滅陳和抵禦北方突厥的過程中立有大功,並一心要取代兄長楊勇的太子地位。

  太子楊勇由於生活奢侈,漸漸失去隋文帝的歡心。楊廣就僞裝生活儉樸,不好聲色。公元600年,在楊廣精心設計下,隋文帝廢楊勇爲庶人,改立楊廣爲太子。

  公元604年7月,隨文帝病重臥牀,楊廣帶兵包圍了皇宮,謀殺了隋文帝。隨後又派人假傳隋文帝要楊勇自盡的遺詔並將其兄楊勇殺死。楊廣奪取皇位,史稱煬帝。

  楊廣在位期間,組織大批民工營建了京都洛陽,開鑿了大運河。從大業八年,即公元612年開始,隋煬帝三次進攻高麗未果,楊玄鹹趁機起兵攻洛陽。而此時,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也開始席捲大東南北。大業十四年年三月三日,楊廣爲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縊殺,終年五十歲。

  六、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公元618年,隋煬帝被殺之後,李淵建立唐朝,立大兒子李建成爲太子。

  但隨着李世民的功名日盛,李建成開始排擠李世民。是年,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親信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目的是掌握兵權並趁機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時先發制人,發動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三天後,李世民便被立爲皇太子,從他父親李淵手裏接過實際的皇權。隨後不久,唐高祖李淵禪位,李世民即位,是爲太宗皇帝。

  唐太宗即位後,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成就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貞觀之治。貞觀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5月,久臥病榻的唐太宗終於不治身亡,享年五十二歲。

  七、宋太宗趙光義

  北宋開寶九年,即公元976年,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駕崩,其弟三十八歲的晉王趙光義登上皇帝大位,是爲宋太宗。

  宋太祖駕崩前夜,曾詔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入宮後,宋太祖屏退左右,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室外的宮女和太監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趙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

  然而到了凌晨,宋太祖卻不明不白地駕崩了。得知宋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太監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來了趙光義,皇后因心有所懼,只好承認趙光義做了皇帝。於是,後世就留下“燭影斧聲”殺兄登位的故事。

  趙光義晚年隨着病情加重,愈發地主張清靜無爲的治國之道,這一點,從他重用爲人穩重、鎮靜的呂端爲相就可見一斑。而至道三年,即公元997的太宗駕崩,則標誌着北宋王朝創業時代的結束和守成時代的到來。

  八、後梁末帝朱友貞

  朱友貞,梁太祖朱全忠的第三個兒子。他的二哥名叫朱友珪,其母原爲亳州營妓。唐僖宗光啓年間,朱全忠有一次率軍經過亳州,召其母陪侍,並且使之懷孕並生下一子,即朱友珪。

  乾化二年,即公元912年,趁朱全忠病重,其次子朱友珪率所部政變,誅殺其父並假傳遺詔,自登帝位,翌年正月改元鳳歷。

  朱友珪登上帝位之後,雖然大量賞賜將兵以圖收買人心,然而很多朝中老將還是頗爲不平,而朱友珪本人又荒淫無度,因此人心沸騰。鳳曆元年,即公元913年,朱全忠四子朱友貞再次發動政變,逼迫朱友珪自死身亡。

  朱友貞即位後,改年號貞明,是爲後梁末帝,不久又復年號爲乾化三年。朱友貞猜忌方鎮大臣,內部分裂,國力進一步削弱。龍德三年,即公元923年10月,後唐將領李嗣源率領大軍逼近都城。朱友貞的部下紛紛逃離,連傳國玉璽也被部下盜走,朱友貞束手無策,急得日夜哭泣。隨後橫劍自刎。後梁從此滅亡。

殺兄奪嫡!盤點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 第3張

網絡配圖

  九、齊肅明孝皇帝王延鈞

  王延鈞、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國主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後唐明宗天成元年,即公元926年,王延鈞發動政變,謀殺了其兄閩王王延翰。其後,王延鈞被推爲閩王。後唐長興四年,即公元933年,王延鈞稱帝,國號大閩,改元龍啓,改名王鏻,又作王璘。史稱齊肅明孝皇帝。

  稱帝之後的王延鈞,自知國土狹小,土地偏僻,因此謹慎與四鄰相處,境內還算安定。王延鈞相當寵愛一位名叫陳金鳳的嬪妃。這陳金鳳原是其父王審知的婢女,容貌醜陋但十分淫蕩,然而因王延鈞晚年得病,陳金鳳遂與王延鈞的部屬歸守明、李可殷私通,一時惹得千夫所指。

  閩國永和元年,即公元935年,陳金鳳被冊封爲皇后。同年,王延鈞病重,王延鈞之子王繼鵬與皇城使李仿欲聯手鏟除陳皇后的勢力,便發動了兵變。王延鈞雖然躲到爲他特製的九龍帳下,但也被叛軍刺成重傷而痛不欲生,宮女們不忍見其受苦,遂殺死王延鈞,陳皇后一波隨被剷除。

  王繼鵬繼位後,橫徵暴斂,並因其個性猜忌因此屢殺宗室。閩國通文四年,即公元939年,閩國再次發生兵變。王繼鵬逃亡後爲兵變追兵所獲,與皇后及諸子一同被殺。

  十、南朝漢中宗劉晟

  劉晟,南朝漢帝劉玢之弟,原封晉王。南漢帝劉玢即位後驕傲奢侈,不理政事,並且猜忌諸弟。南漢光天二年,即公元943年,劉弘熙與劉玢飲宴觀賞角力表演,劉玢大醉,劉弘熙即命力士抓住劉玢,摧擊其前胸斃命。劉弘熙隨即繼位,並改名劉晟。

  誰知劉晟即帝位後也和其兄劉玢一樣猜忌諸弟,因此不久後就逐漸殺光其弟,並將他們的兒子殺死,女兒收入後宮。又興建離宮一千餘間,命宮女爲女侍中,參與政事,一時間,朝野上下宦官、宮女當道。

  乾和六年,即公元948年,劉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內亂。乾和九年,劉晟趁南楚爲南唐所滅之際,佔有南楚嶺南之地。七年後,劉晟駕崩,諡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廟號中宗。其子劉鋹繼位。

  以上就是中國古代十大篡位皇帝,有的皇帝坐上這個位置以後爲國家鞠躬盡瘁、勞心勞累,而有的卻是庸庸碌碌、橫徵暴斂。所以,篡不篡位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所作爲。